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最新10篇】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最新10篇】

时间:2024-04-06 10:55:47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10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跳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师:对了没有,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是大家的猜想,叫假设。师:那想来读一读这两个假设的句子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全班像他一样用危险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

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师:孩子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呢,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去看看。(出示图片)你在甲板上看到了孩子站在什么地方呢?甲板上的人他们又都是怎样的?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师: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走了出来。当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横木上,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出示学习导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习导航?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在父亲刚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跳到了水里,这时大家还在看热闹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跳水教学设计 篇2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

(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跳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2、根据作者的叙事方法,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基本方法;

3、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开发学生潜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树立安全行事的意识;

2、在阅读中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训练:《金矿的故事》

二、每课一练。PPT----1

三、总结全文。PPT----2

(设想: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出,然后大家解决。个别问题老师提出让大家讨论解决)

1、看板书,口述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的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地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3、选择:《跳水》一文的主要人物是:

a、水手

b、孩子

c、船长

d 、猴子(并回答为什么?)

4、你认为船长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突出什么?)(动作、语言模仿体会)

经验丰富、机智、冷静、沉着、果断

5、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平时不乱开玩笑;开玩笑不过分;做事考虑后果、不任性;遇事沉着、冷静,采取最合适的方法;不做危险的事;解决困难需要大家帮忙……

四、听课文朗读,回味: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船长的处理事情的果断;

3、进一步品味、欣赏列夫 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跳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说明:这个板书设计采用图解形式、比较形象直观,力求将出事地点、人物、方位、路线标出,使学生一目了然。特别是走上横木的危险,和跳水脱险,表现得比较具体、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跳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跳水视频)中国跳水健将无论是他们屈体、翻腾、旋转的优美身姿,还是入水后激起的漂亮水花,都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为祖国赢得了一块有一块奖牌,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学习《跳水》一课,(板书课题)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场面,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二、走进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那么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四、抓住“惊险”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无论猴子、水手、船长还是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预设一:(放肆)预设二:(三次大笑)预设三:(立刻)(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时,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预设四:(情绪变化)

五、总结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件出示)

2、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课件出示)写法指导

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取乐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不是,但是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读后感

《跳水》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活动准备:

1、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2、游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2、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

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

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

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

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二、展开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

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

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

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三、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2、中班体育游戏活动跳水运动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从高20—30厘米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能勇敢,不怕困难,有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3、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高20—30厘米的平衡凳三至四条,放在场地四周做“游泳池”边。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幼儿随《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跟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模仿操两遍(动作可自编)。小小运动员(上肢运动),动作真好看(体侧运动),跳台高又高(下蹲运动),跳水真勇敢(跳跃运动)。

2、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站在平衡凳上,两手前后自然摆动,身体向下稍蹲下,再充分向上伸展,往下跳。落地时前脚掌先着地,膝盖稍弯曲呈蹲状。正、侧、背示范三次。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请跳得好的幼儿做示范。

(3)玩“跳水运动员”的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幼儿从平衡凳上跳下,在平衡凳中间的“游泳池”模仿游泳的动作。当教师说:“休息一会吧!”幼儿游回“池”旁,游戏重新开始。

3、结束部分:

游戏“冰雪融化”

活动建议

幼儿在“池内”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用高度相同的小椅子或台阶代替平衡凳。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都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重、难点突出,幼儿的学习劲头也很足,尤其在竞赛过程中能遵守游戏的规则进行,秩序较好。但在动作讲解过程中有点乱,有点急于求成。整个活动的运动量较少,应该多给孩子运动,增加锻炼身体的热情。还可以准备些歌曲旋律,配合着进行教学。

《跳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跳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四至六自然段,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

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跳水”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谁来说一说。

(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那么孩子是如何遇险,最后又如何转危为安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引导学文

㈠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猴子越闹越凶,孩子一气之下追猴子,出现了什么情况?读课文,思考问题并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画一画,理解之后自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充分理解、讨论)

2、指读第四自然段,并用词语概括段意。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段内容?(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板书:万分危急

3、为什么说情况万分危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想法。

(①“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也难以回转身来”②“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孩子只要……就没命了”③“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4、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5、有感情朗读课文。情况如此危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够表现出来?(语速快,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练读,指名读,范读,再练读。

㈡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课文讨论:

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⑵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①“立刻”

②“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想法: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2、拓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学生充分讨论、争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非常机智果断。)

3、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4、怎样读来表现船长的机智、果断?(语气坚决、语速快、声音响亮。)

练读,指名读,示范读。

㈢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事情的结果如何?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读课文思考讨论。

(孩子得救了。理解体会①“孩子像颗炮弹……”②“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由此可见船长机智果断。

②40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和同学交流。(船长机智果断,值得学习。开玩笑要适度。做事要多想后果。)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跳水》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