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鼎湖山听泉》【精选5篇】正文

《鼎湖山听泉》【精选5篇】

时间:2023-12-13 12:14:37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鼎湖山听泉》【精选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课文理解 篇1

《鼎湖山听泉》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不写看泉而写听泉,颇具新意。文章开头交待背景:因为山雾弥漫,“眼不见,耳则愈灵”,所以才有机会欣赏到这美妙的音乐。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入夜,着重写到了夜晚听泉的感觉,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听泉的感觉更具象化,而结尾由听泉而产生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情趣盎然,余韵悠长。

品读这篇文章,感性的我有很多感触,整合成两个字。“美” 与“ 心”。

● 美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美的元素较多,泉水丰富美妙,泉声美轮美奂。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想像,作者比喻确切,把泉声与各种乐器演奏相连,很有艺术的美。课文中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表现形式上的美。文中作者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糅合在一起,这又是生活中美的展示。而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长期接触苏教版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会稍微强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这篇文章恰好是进行美文诵读、赏读的典范。学生通过美文美读体会作者匠心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 心《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教学要求中有两点这样说到;其一,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其二,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只重视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作为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鼎湖山值得描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唯独抓住泉声进行文字描绘,可见其是多么的用心。没有用心倾听,如此灵动的文字是难以形成。所以这一课教学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习倾听,引导学生不仅感受语言的美,还要帮助学生用心来走进文本。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赏析:用了四个“如”,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小溪声比作了提琴声,把溪流声比作了弹拨声,把细流声比作了倍司声,把激流声比作了铜管声,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泉水的声音,让人对泉有了真切的感受。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赏析:“绕过”、“拍打”两个动词写出了泉水发出不同声音的原因,形像地表现了泉水声音的多。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揭示出由听泉引发的感悟,“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作者内心的对泉声的自然而然的感受。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的理解:“别”的意思是“另”白天听泉是浑然一片,而深夜山中。万籁俱寂,泉声听起来格外清晰,能分出很多层次,并引发人的感想,这与白天相比是另外一种美的感受。

《鼎湖山听泉》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7

昆山市石浦中心校钱强

随着时代的飞速前进,陈旧的脚步已经赶不上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教育需要改革,而课程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家都在学习新课程标准,都在认真、积极地实施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出色。下面就结合《鼎湖山听泉》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 教材处理的创新性。

“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教材的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鼎湖山”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鼎湖山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鼎湖山的泉水多、泉声响,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介绍鼎湖山的录像。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声更美。”有的说:“我真想到鼎湖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那里的泉声。”此时,我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鼎湖山,听一听那里的泉声,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从肇庆出发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这时,我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

二、 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为了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要“新”,要“活”,要“宽”。这样势必要求教学过程也要“新”、“活”、“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活起来。

在《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电教设备,把枯燥乏味抽象的内容融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鼎湖山的泉水非常多,泉声也非常响,光靠读书上的语句,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因此,我从网络中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录像,制成了课件。导入新课时,我已经带领学生进入了鼎湖山,因此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游览,找一找有哪些词说明泉水非常多,泉声也非常响,用笔做上记号。学生兴致勃勃地游览完了,我便让学生起来交流。最后让他们看一下录像。

三、 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点。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了学习,才会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以前,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授知识与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不剥夺他们是主人的权力。教学《鼎湖山听泉》时,一开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进入鼎湖山,让他们自由游览,自由畅谈。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朗读。而且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在学习鼎湖山的泉声的时候,我对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朗读要求:“同学们,课文介绍的四种泉声,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你把它读好了,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要求一提出,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练说起来。准备好了之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因此允许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需要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在漫漫的课改之路上,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听泉)本文转载

国标本五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吟哦讽诵”,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    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    通过“吟哦讽诵”,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切身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主学习;

3、    触类旁通,将课内写作手法眼神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聆听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四次“听泉”的写作思路,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事物特征;

2、理解作者通过泉水的描绘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描绘景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直接切入上课

二、检查预习:因为本文有很多优美语段,所以正确读音是必须的

肇庆       古刹         遐想       一泓       菩提       繁衍

拾级       生意盎然     怅惘       污垢       泠泠       淙淙

三、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出鼎湖山的特征,提示写景散文须突出特征

四、通过教师示范、小组讨论、同学发言等形式完成预习学案表格。

明确作者游览鼎湖山的四次听泉的顺序、地点及所听所感,跟随作者聆听泉声、热爱自然、揣摩人生哲理。

几次听泉

在哪里

泉声如何

联  想

感  悟

初听

近山

泠泠淙淙

极清朗

如见山泉

活泼迸跳

心生雀跃

欢快

再寻

山间

无处不涌  无处不鸣  孩子如铃的笑语

似娇羞的爱女、调皮的孩童

年轻、生气

身心轻快

三寻

半山

越发悦耳    欢快清亮   应和钟声

老人拄杖立于门前,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

欢快清亮

和谐自然

夜听

寺旁

客房

层次分明

富于变化

岁月流逝、历史变迁、生命轮回、涤荡心田

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是山的灵魂

教师示范第一次听泉的朗诵、归纳,后面三次的内容让同学分成三个大组,互相读书,思考讨论后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夜晚听泉”部分的感悟要点拨下学生为什么会想到历史变迁、生命轮回。

五、利用经典段落,“夜间听泉”部分,反复诵读,了解鼎湖山泉声的不同特征及优美描绘,并为课后背诵奠定基础。

四副不同的泉水引出不同的泉声,或是柔曼、或是清脆、或是厚重、或是雄浑。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聆听安静的夜晚下鼎湖山如交响乐一样的泉鸣合奏,各种轻重缓急、各种层次交叠,通过四种典型乐器声描绘出来,优美隽永!

六、延伸出《老山界》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对声音的分层次、多角度描述,让学生拓展延伸写片断练习《听雨》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通过三个片段的比较总结,再利用相同格式的模写,希望同学们能试着写出生活中听雨的不同感受,不同的雨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雨声丰富的层次。

那          如            者,是                ,似                    ,让人感到                                      。

七、有人认为为了突出“听泉”的中心,其他无关文字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这是对课文里没有写听泉内容的探讨,作为一篇游记,有必要提及七星岩与鼎湖山同为广东肇庆的名胜景点、有必要提及鼎湖山重要景点的名字,如“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而鼎湖山的树木茂密、蓊蓊郁郁,能够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也正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丰盈充沛,突出文章主题——水是“山的灵魂”、愿“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八、作业布置:

1、请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2、请将片断《听雨》完善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课文原文 篇4

初识山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鼎湖山色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容量可达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 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庭园漫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鼎湖之夜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鼎湖山听泉》 篇5

一、我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下面我就以五年级《鼎湖山听泉》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探讨。

二、教学片断:

(出示: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教师:读句子,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学生1:作者将钟声和泉声想象成美妙的音响。

学生2:我的耳畔仿佛响着厚重的钟声和欢快的泉声。真好听。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丰富的联想。我们能不能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展开想象,来丰富课文中的内容?

(出示:

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②还有一些泉水忽高忽底,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学生1:我从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里,想象到那仿佛是一首轻盈的《小夜曲》,我有好象躺在摇篮里,回到了婴儿时代。(满堂欢笑)

学生2:我仿佛听到那激昂的《黄河》,震耳欲聋,我的胸膛也一起震动起来,我想唱歌。

学生3:我仿佛听到我们吹奏竖笛的声音,我们吹的是那首《可爱的家》。声音忽高忽底,像流水一样,悠扬的旋律在我们的嘴里流淌出来。

学生 4: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仿佛眼前是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有着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在表演。我置身在其中,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教师:我们将积累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使我们的想象也丰富起来。课后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

三、案例分析:

我设计这一训练,使学生以学过的《鼎湖山听泉》及平时积累的词语为基础,按照提供的句式模仿、活用,创造性地组织、构造句子,而句子语言通顺流畅,想象合理丰富,说明在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作为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善于发掘,精心引导,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日积月累,必将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除了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外,还要使教师自己具有创新精神。语文教育应当通过一篇篇教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因为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特点、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性情气质对之做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是语文课的特殊魅力所在。所以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人为地“创造”一个无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强迫学生按照一个统一模式去理解,这样的话,教师成不了创新型的教师,学生成不了创新型的学生。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