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8篇)正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12-07 17:29:46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1

课前准备: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㈠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⑴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㈡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⑴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⑵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㈢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1.“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2.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①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③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2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回答得很激动,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因为我们的孩子处在农村,手头的课外书极少,有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学生有那么少数的几本,且课间也很少看到有人带课外书来学校看的,偶尔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看,就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喜欢,但苦于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 篇3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篇4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这就是我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的教学反思

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㈠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⑴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㈡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⑴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⑵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㈢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1.“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2.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①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③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 篇7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篇8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