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6篇)正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6篇)

时间:2023-10-18 05:02:59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6、我们理解古诗,有时需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调整词语的顺序。想一想,可以怎样调整呢?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你对古诗真有研究,是呀,诗人这样写正是为了和仄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感情。你能读出作者对六月西湖的特别喜爱吗?

7、在诗人的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请同学们读读后两句诗,六月的景色美在哪儿呢?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三、悟诗情。

学习了诗句,我们再关注诗的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读懂了什么?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不是诗人杨万里沉醉于美景而忘却了朋友?

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延伸。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4

作者:吕平平    转贴自:中国小学语文网    点击数:179

小语第十册12课   教者:吕平平

教学目标 :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那么水灵!

2、说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今天我们学习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描绘这副画面的诗。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古诗。[注释]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三。指导自学

1、出示古诗。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看到了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诵读。

1、配乐背诵古诗。

2、试着诵读一下。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高官。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