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10-05 16:08:46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惟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篇1

金坛第二中学    史燕群

一、导入新课

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害羞;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那么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鼓励的文章——《惟一的听众》。

(板书课题)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默读文章,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生:家人说“我”是白痴,后来在一位老妇人的指导下,获得了成功。

生:受尽家人嘲笑的“我”在一位谎称自己是聋子的音乐教授的鼓励下,小提琴的水平迅速提高。

师:请全班同学评价一下。

生:概括事件要简洁,要包括人物、事件、事件的结果。

生:简洁的同时还要明确。我认为第二个同学概括的较好。

师:从事件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琴艺的进步。其实,在这同时,“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体会“我”遇见老妇人前后的心理变化,并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现,用铅笔划出。(学生默读文章,从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全班交流)

生:遇见老妇人前,“我”的心理是沮丧,灰心,没有自信心,是自卑的。

生:遇见老妇人后,“我”的心理是充满自信。

师:从文中分别找出“我”的表现,尤其注意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

生:开始的表现: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尤其是“不敢”最能体现“我”的自卑。

生: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其中的“终于”也能看出的;

生: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蹑手蹑脚”也是如此;

生:我仍然感到懊恼,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这些语句与词语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我”的自卑。那么,后来呢?

生:后来:我又开始在家中练;

生: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

生:不仅在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老妇人的鼓励

师:这位老妇人在“我”最失落、沮丧的时候给了“我”鼓励与支持,使“我”的生命从此有了改变,因此这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老妇人是怎样来鼓励“我”的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文,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生:通过语言和眼神来鼓励的

师:从文中找出语言描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先试着读一读。

(学生找出相应的描写)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刚才的朗读。

生:读出了和蔼的、鼓励的语气。

生:我认为还应读的缓慢一些,突出老年人的特点。

师:点评的很好。简短的语言可以看出老妇人是真心实意想帮助“我”。老妇人鼓励“我”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她那穿透“我”心灵的眼神。这眼神是怎样的眼神?

生:是平静的眼神。

师:其实,透过她平静的眼神,我们仿佛看到她不平静的内心。这三次的内心活动是否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现在把你自己当做这位老音乐家,在这三次平静的眼神背后,你会怎么想呢?请在旁边写出老音乐家的内心想法。

(学生在三处眼神旁进行批注)

生:第一次:这孩子如此热爱音乐,只是他的实际水平与他的愿望相差太远了,我一定好好帮助他。

生:第二次:这孩子能在知道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拉琴,说明他具有了很大的勇气。

生:第三次:这孩子进步非常大,相信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在音乐方面有所造诣的。

师:每个平静的眼神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鼓励

师:只不过是无声的鼓励,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我”一直以为老妇人是个聋子,后来妹妹告诉了“我”真相:原来她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曾经是首席小提琴手。此时,“我”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激动,更多的是感激,感谢

师:按常理,“我”应该去感谢这位老妇人,但“我”有没有这样做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没有。文章最后一节。

师:为什么不去感谢呢?

(学生讨论)

生:美好的东西需要好好珍藏,用心去品味,把他留在心间,让他成为永远的无声的鼓励,给自己前进的动力。

生:我们的心灵早已息息相通,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的,有时无声所传达的情韵比有声更丰富。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美的如童话一般,她折射出老妇人那水晶般透明的美丽的心灵,“我”怕惊扰了她,只要“我”自己心中永远铭记即可。

师: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下面再读两则类似的“美丽的谎言”,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分发资料)

材料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订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材料二: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学生思考)

生:自信离不开他人的鼓励

生:成功是需要鼓励与期待的。

师: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帮助,这样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期待之中,那么他将越来越有自信心,潜力也将被充分的挖掘出来,最终也将真正的获得成功。

师:文中的老妇人给予的鼓励是无声的,默默的。其实,在生活中,鼓励的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受到过他人的鼓励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上次模拟导游,我本来没有信心,但同学们的掌声给了我鼓励与自信。

生:刚才朗读时,本来很紧张,但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我顿时就有了勇气

师:你给予过他人鼓励吗?谈谈你的经历。

生:要入团申请书时好朋友没有信心,我鼓励了他,最后获得了成功,我们都很高兴。

生:学校举行艺术节,同桌的歌唱的很好,但没有勇气报名,我鼓励了他。

师: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鼓励中,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的更加的自信,生命之歌会更加的昂扬。

教学反思

一直在困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如何返璞归真?也力争通过自己的课堂来进行探寻。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言语内容,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应着眼于言语形式,即怎样写的,揣摩文章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表情达意的。所以,在教学中着眼于词句来把握“我”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老妇人三次“平静”的眼神。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其二,教学各环节之间应该如何巧妙的过渡?预设性不能太强,雕琢的痕迹不能太重,应该追求自然过渡,彼此渗透,这样才能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其三,朗读应该如何进一步的落实与具体指导?综观很多的语文课,对于朗读的具体的指导涉及的较少,仍处于一种混沌的局面。在此节课中,也有同样的困惑。默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有感情的读都应该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具体落实。

最后,对于浅文如何深教,还应作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不脱离文本?又如何不局限于文本呢?

五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案例五 篇2

《小岛》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瞒 域 艇 矛盾 哼 喉咙 勺 搅 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 环境恶劣)

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板书: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很生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7—38自然段

思考:

(1)为什么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祖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一样。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将军“看到那片雄鸡形的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了将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3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4

学习目标

1.提高同学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他人的喜爱,让他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俺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沛的准备。

考虑“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

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用。

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身的产品。

“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

你认为怎样才干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规范是什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确定习作内容

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确定习作内容。

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

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如、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篇6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沉着、机智、勇敢。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引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去看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翻书65页,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二、从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于是,围绕着半截蜡烛,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评价: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小结:同学们,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真是——一波三折。

2、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那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认真地、小声地读读你勾的句子

⑴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同意他找的这些句子吗?你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⑵老师觉得大家所找的这些表示生死攸关的句子中,这一句话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你们能帮我读读吗?

(学生齐读“一旦这个”)

⑶假如你是作者,你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⑷师:既然如此,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具体描述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试一试。

生1:如果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将告结束。

生2:如果情报暴露,这个反法西斯计划就会遭到重创。

生3: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数万雄兵将葬身沙场。

生4: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死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师:太可怕的,可怕得让人不敢想,因为一旦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母子三人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

学生:不堪设想。

师:一旦绝密情报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母亲、孩子为之丧命,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可以看出当时真的是——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

师:带着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这句话所潜在的意思,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好,还有两句话,自己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件](自读)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李雯婷读懂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的神情都凝重了许多,请她来给我们读读吧。

学生个读。(读完以后,全班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出色的朗读,源于你对句子深入的理解。

⑹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如果你觉得站起来读,更能表达你此时的情感,那你就站起来读吧!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充满感情地齐读三个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此时的生死攸关了。

三、感受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

1、师:情况是危急的,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3-7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生:他们一共想了三个办法,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伯瑙德夫人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师板书:吹)我从第五自然段中发现雅克是想办法把烛台端走(师板书: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杰奎琳想睡觉。

师:办法是睡觉,还是借睡觉而把烛台——

生:拿走。

师:拿走?随便拿起就走,还是——

生齐说:端走。

师:对了,我们就应该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师板书:端)

师:(指着板书)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呢?请带着审视的目光,研究的态度,再到3-7自然段中去尽情发现吧。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3—7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学生齐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我发现孩子们很会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在小组内和同伴分享吗?

生:愿意。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说到谁就讲相应的部分)

⑴体会杰奎琳地品质

生1:我最佩服杰奎琳。请大家看到第7自然段:突然,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找了一个重点词是“娇声”,我看出杰奎琳很有礼貌,用机智、可爱唤起德军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镇定、冷静地端起藏有情报的烛台而不受德军的怀疑。

师:是啊,此时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该生读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找到了一个词语——“高兴”,如果杰奎琳不是很高兴的话,德国军官一定会起疑心。她这个态度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一样,更能唤起德军官对女儿的思念。

师:那你能来读读这个词吗?

生2:高兴。

师:再试试。

生2:高兴。(顿时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杰奎琳的可爱,机智)

生3:我佩服她,因为是她成功地把烛台端走了,没有暴露情报。

师:对,只有10岁的杰奎琳用她的聪明、勇敢,把即将发生的灾难解除了,因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的时候,蜡烛——

生:熄灭了。

(师板书:熄)

师:敬佩她的孩子们,我们用读来感受杰奎琳的可爱和机敏吧。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⑵体会雅克的品质

师:你们还佩服你?(生说时出示课件)

生1:我最佩服雅克,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从这段中,我发现雅克出去搬柴已经走出了这个房子了,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想,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人。

师:是男子汉对吧?家里的顶梁柱。

生1:对,他并没有跑,而是和家人一起等待。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这时候的蜡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丧命,他却选择和家人带在一起,多么勇敢啊!

生2:

抓“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体会。(板书:端)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真了不起,那请你来读读这几个词吧。

哪个组还想来补充?对,随着时间的流逝,蜡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男孩子们一起来读读。(男生齐读)

⑶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品质

师: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你们的同龄人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都佩服不已。你们还佩服谁呢?(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伯瑙德夫人。)同为母亲,我也敬佩她。我想读读描写她的语句好吗?

学生:好。

(出示课件)师范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谁能帮我说说,我为什么敬佩她?

生1:

生2:

生3:

抓“急忙”“轻轻”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评价)

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吧。(齐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  死),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板书:画弧线),,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1:(板书:勇敢   机智)

生2:我记得鲁迅曾说过,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我想对10岁的杰奎琳说,你既有智,又有勇,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本来正在写板书,这时已经停下手中的笔,惊喜地看着这个孩子、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脸上流露出了赞叹之情)

师:太棒了!你真不愧是我们的小博士,课外的知识储备量太丰富了!

2、结语。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设计:

生 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机智  勇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7

《与象共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四字词语感受大象的勇猛、温和、聪明而有灵气。

2、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着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融洽。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显示大象图片,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象,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看到它,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庞然大物,巨大无→←比,力大无穷等)

2、板书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一看到这四个字时,你有什么感觉?

可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国南面的泰国。

3、简介泰国。问:你对泰国了解多少?

师补充:泰国是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它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以课件展示如下词语

(1)朗读这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咱们给这些词语归归类?

大象勇猛的词语: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大象神态的词语:熟视无睹、 不慌不忙、悠闲沉着、 晶莹温和;

大象动作的词语:小心翼翼、悠然而去、屈膝点头、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舞之蹈之、摇头晃脑、踮脚抬腿;

词语朗读指导。第一组:读出大象的勇猛来。指读,齐读。

第二组:这样的大象你还害怕吗?读出大象的种种神态,仿佛大象就在眼前。

第三组:读到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词语里面隐含着一幅幅画面,一边读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你就会读出词语含着的意思与感情,现在我们试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

现在叫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大象,你脑中积累的词语是否比刚才更多了。

2、读了这些词语,大家又读了五遍书,说说你对泰国的大象留下什么印象?

3、老师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亲密)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吗?你有什么理由来证明?

三、整体研读,感受和谐

1、默读课文,在每段中找到能说明人象和谐亲密关系的句子,画上波浪线。等下把理由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2、交流句子。

预设

①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板书:熟视无睹

点拨:(熟视无睹)什么意思?熟视无睹到何种程度?为什么这样熟视无睹。(不再害怕,戒备,而是对人产生了信任的感情)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

点拨: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为什么不奇怪?大象为这个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象是泰国的国宝从国宝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泰国人对大象的喜欢,尊重。 板书:国宝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点拨:没有距离到何种程度?这个人包括哪些人?

泰国人对于大象是

板书:平静坦然

④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板书:(表演、按摩、开玩笑)

⑤表演的尾声,也是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四、重点研读,“与象共舞”

1、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为什么题目单单叫做“与象共舞”?(因为与象共舞最能体现人和象的和谐与亲密关系。)在板书中做上箭头。

2、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3、哪一句最能体现人和象之间的亲密,和谐?(指一生朗读,用黄色字样标出)

说说你的感受。(随即点拨)

人群和象群,这个人群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去和象一起跳舞?

(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看到翩翩起舞的大象,产生对大象由衷的喜爱,情不自禁想亲近大象,远远看着不过瘾,只有和它一起跳舞才能充分表达对它的喜爱)

此时,在游客的眼中,一只只大象就像( )

4、指导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这个句子。

而翩翩起舞的大象,有了人群的加入,显得更加的——兴奋、高兴。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象的眼中,舞动着的人们就像( )

5、让我们走进人和象的内心,出示填空题,训练说话。

此刻,如果你就是与象共舞的游客,你会激动地想

如果你就是在舞动的大象,你可能会想

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6、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再读这一段。

7、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概括再具体。(板书)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这样的结构?找出来

课件一句一句出示概括的句子: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有四段都是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使条理非常清楚。

五、总结课文,迁移写法

1、老师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想看看这些画面吗?老师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2、这节课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写法: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如课文的2-5小节。

3、课堂练习

人和大象的关系是多么和谐融洽啊!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