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元日》教学设计(优秀7篇)正文

《元日》教学设计(优秀7篇)

时间:2024-02-29 07:53:09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元日》教学设计(优秀7篇),欢迎参考。

《元日》教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屠苏”、“瞳瞳”等词语意思,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感受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及诗人除旧布新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音乐导入,引出春节:播放音乐《恭喜恭喜》。

孩子们,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首歌,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这首热闹喜庆的歌曲是在我们过什么节日的时候能在大街小巷能听到的?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根据课文注释,我们知道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出示字典中“元”字义,明确“元”是开始的,第一的意思,“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4、了解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去看看七百多年前的宋朝是如何欢度新春佳节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出示自读提示:大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相机正音。注意读准后鼻音“声”、翘舌音“除”、平舌音“苏”。

3、学习生字词

(1)点灯笼游戏:“爆竹屠苏瞳瞳旧符”

老师带来了几个节日的灯笼,快去点亮它们吧!如果点亮了,就请同学们大声跟读。

(2)猜灯谜:

后来者居上—屠

办字头上一颗草—苏

一人一寸高,竹影头上摇—符

(3)指导书写“符”,生练习书写。

4、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朗读节奏,师范读,生跟读。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联系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生交流汇报,师总结: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穿新衣、包饺子、收压岁钱、拜年、祭财神、放烟花爆竹。

2、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中描写了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放爆竹、饮屠苏、迎朝阳、换桃符

3、“爆竹声中一岁除”

出示“爆竹”资料: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播放音频鞭炮声)想象一下,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都响起了劈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声音震耳欲聋,那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热闹,高兴……)还有哪个词可以表示人们当时的心情?(生:兴奋,幸福,开心,欢乐……)谁能用欢乐的语气给我们读一读这一句诗(指生读)。

4、“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展开想象,说一说:大年初一,要是你全家人坐在一起,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说些什么?

喝完屠苏酒,不仅身暖,心也暖,带着暖意齐读这句诗。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借助图片加注释理解“曈曈”

(出示图片)这样的太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温暖,日出)

其实在诗人心中这一轮缓缓上升的微光不仅仅是温暖的太阳,更多指的是诗人的内心,这一轮红日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代表的是光明和希望,千家万户的人们都迎着这旭日的光辉在那兴高采烈地换上新的春联,这又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男女生赛读读出希望。

6、“总把新桃换旧符”

视频了解“桃符”。

说一说:你帮家里换过春联吗?换春联有什么含义?

7、联系创作背景,领悟诗情。

其实,诗人写《元日》,并不仅仅是写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当时王安石担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政,想让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人的极力反对。他坚信旧的制度总能被新的制度代替,改革能像这春风一样吹进千家万户,能像这朝阳一样充满照耀千门万户。

配乐读:

此时,你就是王安石,你走在大街上,

听到爆竹声劈里啪啦不绝于耳,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看到一家老小迎着春风饮屠苏,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看到一轮新日照耀着千家万户,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看到人们在晨光熹微中换春联,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一派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景象,让王安石对变法充满了希望,内心充满了喜悦。让我们齐读古诗,会背的同学试着背一背,读出诗人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读诗句,猜传统节日。

同学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七百多年前的宋朝,还是现在,我们过春节的方式都差不多,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叫法不一样而已,古时候叫“元日”,现在叫“春节”,桃符衍变成现在的春联。其实春节最早开始于4000多年前。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至今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春节的古诗、故事、谚语。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饮屠苏

迎朝阳

换桃符

《元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生答:春节。

2、孩子们,你们喜欢春节吗?春节和平日有什么不同?

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

(一)解诗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2、齐读课题。

3、课题质疑:看到课题《元日》,你有什么问题?

4、“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看到元日你想到哪一个词语。“元日”就是“元旦”吗?解释:元就是 第一,起始的意识。元日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哪个节日---春节。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写在题目前面。(板书:春节)

二、读诗文

1、打开课文,读一读《元日》。注意,听清楚要求:第一,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第二,反复朗读,一直读到这首诗顺口了,流利了为止。

2、(按照自己的节奏度,不要受到旁边同学的影响,反复读。)

(读书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个状态,非常好。

3、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孩子不着急,你能看清楚大屏幕吗?请其他同学注意听,看读正确、清楚没有?好,开始。

4、读得真好,字字落实。比如:屠苏的苏是平舌音,她读准了吗?总把的总也是平舌音,她也读准了,声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她也读准了,这叫一丝不苟。真好。

5、来,谁来教大家教再读这几个词语(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哪位同学再来读读这首诗。不但字正腔圆了,还有板有眼了。

6、真好,大家一定听出这首诗特有的 节奏和味道了。来咱们一起来读。

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周老师读。我读题目和作何,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

(再来,要投入,注意力要集中。)

7、好的,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要读得想周老师这样。题目和诗人还是我读。准备。

8、好极了,就是这个味道。我们再来(重复第一句)。

三、明诗意

(一)谈感觉,写感受

1、诗,不但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2、你看,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已经读了好多遍了,老师想问你们一下,你们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词儿来表达?

高兴。

那是他的感觉,把这个词写在这首诗题目的旁边,其他同学不一定写,因为你们的感觉不一定一样,那是他的感觉。他读出了的高兴----,

幸福。

你把幸福写下来。那是属于他的感受。

热闹。

好的,把热闹写下来。

3、孩子们就这首诗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和心情,有人说是高兴,有人说是幸福,有人说是热闹。

(二)默读诗,追感受

1、大家不妨想一想,比如,我们读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会有高兴的感觉吗?

再比如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会有幸福的感觉吗?

再比如,你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会有热闹的感受吗?

那为什么你读王安石写的《元日》,你感觉不一样呢?

2、[出示全诗]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静静默读诗句,用心细细去体会。周老师有个建议:请看大屏幕。

(默读)

3、点评,好,很多同学已经勾画了,这说明你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还有一些同学做得更好,不但画了,还在旁边写下了批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说明他的感觉正在转为自己的语言。

(继续默读)

好极了,把笔放下。

(三)抓风俗,谈体会

风俗一:放爆竹:

1、周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我们过年的时候都喜欢放鞭炮,古时候的人们也喜欢吗?何以见得。请问那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了?(爆竹)

2、同学们想一想:爆竹怎么就是鞭炮呢?

你怎么知道的?真会学习,联系注释理解,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火花,出声响。

3、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还要注意右边下面不是水字。跟周老师一起,把这个词语写下来,你们写在诗句下面。(板书:爆竹)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过年的时候,人们放鞭炮的情景。都有哪些人在放鞭炮?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些什么?

形容一下,除夕之夜,听到了怎样的爆竹声?

(火光冲天的,震耳欲聋的,噼里啪啦的,硝烟弥漫的,)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来我们一起把它写在诗句的右边。(板书:热闹)

多过渡:宋代的春节,人们喜欢放鞭炮。那他们还喜欢干什么呢?

风俗二:喝屠苏:

1、 屠苏是什么意思呢?

2、宋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在春节喝屠苏酒呢?周老师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

请看。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3、小结方法:孩子们,学习古诗,可以联系插图,联系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来帮助我们理解。

4、你想象一下,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人在一起喝屠苏酒?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在说什么?

5、从这一杯杯屠苏酒,你感受到了什么?

6、是啊,这一杯杯祝福的酒,一杯杯庆贺团聚的酒,一杯杯香甜的酒。一杯杯斟满幸福的酒。(学生写,师板书:幸福)

7、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入,吹入。暖是什么意思呢?

8、同方讨论:这“暖”仅仅指春风吹在人们身上,暖洋洋的吗?还有什么意思?(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9、小结:柔柔的春风吹来,人们感受到了温暖;新年到来,人们欢聚一堂,喝着屠苏酒,说着祝福的话,心里感到了温暖,感到幸福,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风俗三:换桃符:

1、宋朝的春节,人们还有什么风俗习惯?

2、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贴春联呢?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真会学习,抓住了关键词,还联系了注释帮助学习。)

3、是的,我们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过来的。请看大屏幕。

4、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辞旧迎新,表达祝福)

5、小结: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新年时的美好祝愿。

四、悟诗情

(一)说风俗:

1、宋朝的春节,人们喜欢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桃符。让我们感受到春节那热闹、喜庆的场面。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

2、除了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3、一声声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张张春联,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那崭新的压岁钱……喜庆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热闹。

(二)找变化

1、其实这首诗里,还蕴藏着几处让人高兴的变化。请你仔细默读诗句,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在变化?

一岁月在变化,二天气变暖,三换新符

2、其实啊,王安石的心情也在变化。

(出示:王安石不只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在新春佳节,王安石不仅期待着新桃“换”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 期待着变革政治,变法图强。他对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充满了自信,充满了期待。)

3、小结:王安石不只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改革家。他看到新的一年到来了,天气变暖了,家家户户换上了新春联了,多么高兴呀。又想到自己的改革就要实施,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在这个春节,王安石感到分外高兴。

(三)激情诵读:(播放背景音乐)

1、吟诵

(1)当春节到来,我们看到噼噼啪啪燃放的鞭炮,我想你一定会开心地吟诵一首诗---《元日》

来孩子,开心地:爆竹声中----

瞧,她摇头晃脑的,读出了诗句的味道。

注意,看着大屏幕,读下去

(2)当我们全家团聚,享受年夜饭的时候,你一定会幸福地吟诵-----

看她读得多陶醉啊,是啊,吟诵诗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情和感情。

(3)来,我们一起来。王安石看到热闹欢乐的春节,看到万象更新的景象,想到自己的执政变法就要实行,国富民强的抱负将要实现,他一定会自信地,兴奋地吟诵---

2、背诵

让我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

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

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选择春节里的一个快乐幸福的场面,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35、元日(春节)

放爆竹                           热闹、

幸福

喝屠苏                          高兴

温暖

换新符                         变化

......

《元日》教案 篇4

之一

作者:蓝色雨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 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案 篇5

《元日》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元日》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读熟,熟读成诵。

2、利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表达的情景,情感。

二、选材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宰相之后,著名的“熙宁变法”之前。他借描写过年的习俗、气氛抒发他在改革伊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心情。诗中将人们过新年的喜庆气氛融入到了热闹的迎春场面中,立意清新,一派除旧换新、欢欣鼓舞的迎春景象。新学期开始,刚刚过完春节不久,利用学生对春节的观察和感受,比较熟悉过春节的习俗、情景。选择这首诗作为开学第一篇,有利于学生从贴近他们生活的经历入手,从自我感受入手,从切身体会入手,比较易于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更好的赏析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字的读音,词的含义。范读、讲读、自读、读到琅琅上口,读到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描写的情景、意境。

四、教学过程:

1、上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一节古诗课,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课本和一支能用的笔,放在课桌上,把其他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清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体,有利于课堂秩序)

2、同学们,你们的春节过得好吗?(引出课题)谁来说一说过春节是你都注意到有那些民俗习惯,请举手。

3、(生回答)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看来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过春节的情景的古诗,请同学们把古诗课本打开,在目录里找到《元日》这首诗。翻到这首诗。(78页)

4、解题。“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第一天。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人们过春节的情景。

5、范读,并出示较容易出错的字及注音的字卡,如“爆”、“屠”、“苏”、“瞳”、“换”、“符”等。让学生重点拼读容易出错的字,并朗读。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诗中有那些过春节的风俗?

6、自渎完毕,老师知道有的同学早就读过这首诗了,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提问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在检查学生正确阅读的情况)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仔细听他读的效果,发现问题,等他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好不好?

7、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发音不准的字、词,首先请举手的学生来纠正,并及时板书字及注音。请出错的同学拼读,然后大家一起拼读。

8、提问“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注释,联系古诗,说出答案。目的培养学生利用手头的甘(课本、字典、资料等)自主阅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问一个差生,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注释,是能够回答好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可以进一步让他读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并让他说说下一个问题(即问题9)。

9、(如果上一个问题,差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再提问一个中等生,如果中等生回答不够完整,再提问一个优等生。以下提问基本定格在这样的思路上,把简单的。问题目首先给差生,目的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较难的问题,引导差生由浅入深慢慢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较难的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在“够得着”的基础上,跳一跳,回答好问题,享受“摘到果子”的成就感,进而督促中等生向更难的问题挺进。在此过程中,如果差生或者中等生回答不完美,交给优等生来总结归纳,最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优等生既能人尽其才,又能让他们面对挑战,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除”字,过去的意思,一年过去了,一切不如意的,陈旧的东西都过去,除旧迎新,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过去一年里不曾实现的梦想,又有了新的机会。这里一个“除”字,在读的时候,音调要高亢,果断,要把那种除旧迎新,充满希望的、一展宏图的感觉读出来。

10 、“屠苏”是什么?请看注释,回答。屠苏酒,古代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家人要先幼后长饮屠苏酒来庆贺新春。“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这里的“入”字,用得非常的妙,一个“入”字把春风拟人化,写活了!把春风写成了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东西!细心体会, “入”字读的时候,要惟妙惟肖,把春风那种悄悄的,暖洋洋的感觉读出来,声调要婉转,亲切。

11、“曈曈”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曈曈日”,用你的话来说,应该怎样说?

12、“桃符”是什么?现在演变成了什么?在黑板上画出桃符的大约形状,“桃符”,一种画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更换。现在演变成了对联。引导学生从自己过春节的亲身经历回答问题。

1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把作者当时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融入的这两句古诗中,读出来。“曈曈”的语调要上扬,声音要铿锵有力;“换”字读的要果断。

14、通过这样的解读以后,学生读这首诗的意境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放声读,眉飞色舞的读,手舞足蹈的读。熟读成诵。大家一起,合上课本,手打拍子,集体背诵。

15、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背诵的情况。

16、课后,用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王安石的另一首《泊船瓜洲》,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江雪》。

五、板书设计:

爆(bào) 屠(tú) 苏(sū) 曈(tóng) 换(huàn) 符(fú)

《元日》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