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但愿人长久 教案优秀5篇正文

但愿人长久 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10-05 16:09:37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但愿人长久 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0

肖姬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第一范文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观正在被以丰富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所取代。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的整个备课、说课、上课、反思过程中,不敢懈怠,像如此带有诗意而非古诗教学的课文还真是初次尝试。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此次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九百年前的那中秋之夜,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了解苏轼当时写这首词的背景气氛,体味其思念弟弟之切,感悟到诗人心情变化的原因,由此理解诗意。我按以下步骤:

边读边思,找出表示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

读后讨论,逐步体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充分的品味,自然而然地将诗词熟读成诵。

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我在备课是设计了多种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课文。我具体是采用这样的层次来指导朗读:

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这是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读课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朗读,以引读、速读、男女生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此时的心理欲求,感悟语言的精妙。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已经充分“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当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兴趣点被激发后,深入研读才有了抓手。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此时的苏轼辗转难眠,心中不禁埋怨,他到底埋怨什么呢?

生读第四节,反馈理解

师:看到月亮那么圆,苏轼想到人也该团圆呀,可事实并非如此,难道他会抱怨——

生:无情的月亮……

师:在离别人眼中,月亮似乎有些无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感受诗人当时那么哀愁。

在熟读、研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延伸阅读,目的是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门。首先引入苏轼的生平,学生对他的文学地位、生性品格有所了解。其次,导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学生理解苏轼在外做官,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再次,引出《静夜思》,以帮助其体会当时苏轼与李白一样饱受思念之苦。最后,拓展整首词《水调歌头》,在音乐中轻松地感悟诗人那份对弟弟的思念和超脱的情怀。

由以上多处延伸阅读的环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层次感受文本深刻的内涵和表达的精妙。

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这堂课通过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学习,把这些语言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9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4

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生(7):(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你能读出苏轼的心绪不宁吗?生读。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9)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10):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11):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你能读出他们的形影不离吗?生读。

生(12):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你们能读出时间的长吗?生读。

案例分析: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从读中感悟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很透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5

一、揭题导入,欣赏词曲

1、同学们,(出示皓月当空图)你们看,月到中秋分外圆。皓月当空,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之乐。越是在这样的日子,明亮的月亮,越会勾起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正所谓“明月寄相思”。古代文人为此也写出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吗?

(《静夜思》,《古朗月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枫桥夜泊》)

2、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诗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词,想听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视频:水调歌头诵读)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大家预习过课文,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吗?(指答)

你了解苏轼吗?(学生简单介绍)(表扬)

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写出了这首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出示: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师小结: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九百多年前,就在这样的月圆之夜,苏轼被派往密州做官,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便写出了这首词《水调歌头》。

这句话中,“做官”是个生词,你觉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就请你来领着大家读两遍。

指导读句子。

(2)听着大家流利的朗读,就知道课前预习得特别认真。课文中还有好几个生字词,相信,也难不倒大家,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词语)

做官虽然宽慰

观赏品尝眼睁睁

心绪不宁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2)恭喜你,全都读正确了。大家再轻轻地读读,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一行前鼻音,第二行后鼻音,第三行是四个字的词,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打乱顺序读,齐读。

(4)光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仔细观察,你觉得这些红色的生字,哪个字比较难写,哪一笔需要提醒大家呢?

(5)我也和你有同感,“缺”这个字还真不容易写呢!(出示:缺)

从整体入手,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右一样宽,同时要注意避让。

师范写,生描红,仿写一个。书写姿势提醒。

同桌互相评价评价,可以得几颗星。

2、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的这些词语中,老师发现有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指答,你的眼睛课真亮!随机板书)。

*心绪不宁:心情不能平静。文中是谁心绪不宁?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指2人读相关句子。(出示句子)(板书:思念)

*宽慰:宽解安慰。(查字典)字典不仅告诉我们宽慰的意思,你还要知道,这是一种通过拆字解释词语的方法,你看……

到课文中找找,谁得到了安慰而宽心了许多?指答。

是呀,苏轼的心里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随机指2――3人读两句词。(出示两句词)

小结:看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其中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词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苏轼的心情还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从文中再找出一个相关的词语?指答。(板书)

出示:读准多音字,埋怨。还可以读什么?组词。小老师领读。什么是埋怨呢?妈妈是不是经常埋怨你?还有谁埋怨过你吗?(联系说话)

三、精读课文,感悟“思念”

过渡: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个特殊的夜晚,苏轼却心绪不宁,为什么呢?他在思念谁呢?为什么思念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用心朗读课文的2、3两小节,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

1、同学们,你和你的亲人分离过吗?你心里什么滋味?(学生交流)

2、思念总是那么美好,却又是那样的痛苦。同样的中秋节,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弟弟,苏辙。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中,1号同学读课文的第二小节,2号同学读第三小节,3号同学找找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4号同学作补充汇总。(指名读)

3、开始学习,然后交流汇报。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图片)理解“皓月当空”,指导读好句子。(这样的夜晚总让人有所牵挂)(你的朗读让我有了无限的遐想)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们家是怎么过的呢?

此时此刻,苏轼却一个人身在他乡,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

(3)手足情深,分别已久

你从哪里看出苏轼和他的弟弟手足情深?理解“手足情深”。你有手足情深的兄弟吗?

理解“形影不离”。你有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吗?(练习说话)(指导读相关句子)

3、小结:手足情深的好兄弟,分别七年之久,又逢这样的美好佳节,怎么能不深深地思念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念读好这两小节。

四、总结升华,吟唱歌曲

是啊,仰望窗外的一轮皓月,苏轼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入眠。这月亮,让苏轼思念无限,这月亮,也促成了词曲《水调歌头》,有人给这首词谱曲,便千古流唱至今。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课堂,下节课再继续学习。(歌曲:水调歌头)

课后,同学们可以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也可以学着唱一唱。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