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2023年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上册优秀6篇正文

2023年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上册优秀6篇

时间:2023-06-30 06:30:16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2023年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经典教案上册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的:

1、 学习如何写线路,了解当地地名的由来。

2、 读背成语和名言。

3、 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注意它的变化。

4、 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画出家庭住址示意图,说说附近地名的由来。

成语的熟记、理解。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写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能画出示意图。

介绍附近地名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读小芳写的住址和走法。

思考:小芳使用了哪些关键词儿来讲清楚走法?

小结:地名、方位词、数量词。

二、学生试写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介绍。

评议:看是否写清楚明白。

三、你家附近有哪些地名?选一个谈谈它得名的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和名言,理解成语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 自读成语。

2、 抽读,正音。

3、 说说成语的含义。

4、 背诵。

5、 读名言。

6、 介绍其时代背景和含义。

7、 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 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2、 读小提示。

3、 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情况呢?

思考:介绍些什么?

1、 朋友的名字、年龄,就读学校,家住哪儿?

2、 朋友的优点。

第一次做客该怎样做?

二、分组练习。

三、集体交流,评议。

四、布置作业

1、写四个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设计一张家庭地址的名片,上面要有家庭地址,走法及示意图。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教案 篇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_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_背诵。

(2)学_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 学_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_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_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0

foxtail 发表

参加了市骨干教师培训,对人教版第九册《桂花雨》一课进行组内交流、磨课,由实小蒋增裕执教,由我执笔写下教学生成过程。非常有幸感受到了其它学校的教研氛围。

《桂花雨》教学设计初稿:uploadfiles/-5/77839.17759025.doc

《桂花雨》教学设计定稿:uploadfiles/-5/77909.59815907.doc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二、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三、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欲速则不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成语故事。)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你能试着从字面上理解一下课题吗?(生试着从字面上解一解课题。)

二、学习课文

1、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看看课文写一件什么事?(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这篇课文出现了一个我们以前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谁?那篇课文叫什么名字?(回忆有关宴子的相关情况。)

3、大家刚刚读过了课文,你在字词上还有什么困惑吗?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与你的同桌一起解决。(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小组试着解一解。小组合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4、在字词上你还有解决不了的吗?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一下。

5、宴子是齐国人,他很了不起。当齐景公听说宴子病危时,齐景公怎么样?请你读一读课文,找到他的表现。(对照课文,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想法。读相应的段落。用自己理解的语气去读。)

6、如果你是他的一个侍从,你怎么劝说他回到车上或马上?(运用自己的语言,力图说服齐景公。)

7、下面我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谁能把这个用自己的话故事完整地讲一讲。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学习古文

1、其实“欲速则不达”是《论语》中的内容,原文如下:出示原文。(读一读,试着对照译文理解。)

2、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人。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寓言的形式呈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韩非子的原文。出示原文。适时出示相关注解。适时出示带有节奏的古文。(对照有节奏的古文读一读。)

3、我国的古文有许多,那里有许多文学、历史、地理、军事、思想方面的精髓。

四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教案 篇6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两个生字。

2、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思念家乡,追忆童年快乐”的独有感情。

3、学习作者以桂花为线索,用具体事情表达故乡童年的快乐和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学,明确任务,引入新课

引入:上一课《梅花魂》,作者用梅花寄托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一个魂字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今天我们要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看看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1、出示课文导语,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导语: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再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2、导语提出了哪些要求?(感情朗读课文,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体会重点句)

3、导语要求我们了解课文内容,并从重点句子直达作者的独特情怀。这些叙事散文的特点,让我们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来加深感受吧。

设计意图

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这是一篇自读文,教师由已学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导读,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做到有的放矢。

二。自主学文,品悟语言,体认情感

(一)运用已学,独立把握文章大意

1、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习情况,认读词语。

3、回顾“梅花魂”一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抓住本课的线索“桂花香”,尝试独立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和母亲对家乡的眷恋。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应该以策略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只有实践以后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掌握方法,学会策略。学生刚学过《梅花魂》这篇叙事散文,学过把课文写的几件事串联起来掌握文章大意的方法,也感知到作者最想表达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在这篇自读课文中,放手让学生实践课文大意的概括,让学生把学过变成学会。

(二)关注表达,体认作者情感

过渡:《梅花魂》一课用具体事情表达情感,把我弄脏墨梅图和弄坏贵重的古董时,外祖父不同的态度作比较,表现祖父对梅花的重视,突出对祖国的眷顾和思恋。这一课,作者也运用了这些方法来表达她的情感。

小组合作,选作者的一种表达方法进行学习,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一:(用具体事情表达情感。)

小组学习建议:

1、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桂花香气迷人,桂花赠送邻里,摇花乐,桂花雨,泡桂花茶,吃桂花糕都给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2、讨论:作者用具体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二:(用比较来突出作者的情感。)

小组学习建议:

1、文中有哪两处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把什么同什么进行了比较?

2、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第一处:作者把桂花与其他花进行比较,突出对桂花树的喜爱。强调,作者无意贬低其他树种,而是通过这种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桂花的情有独钟,孩子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第二处:作者把杭州的桂花与家乡桂花进行比较,突出对家乡桂花的喜爱和怀念。强调,不是杭州的桂花不香,而是由于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设计意图

《梅花魂》这篇叙事散文的表达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有运用。教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阅读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借助文本,以文学文,直面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句子,深化情感体认

1、【句子一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A两句都有“香飘十里”。

反复品读,感受到两个句子都写出了桂花浓浓的香气。

B关注“不说”“全”“那才是”等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思考:

a句一的“香飘十里”前面加了“不说”,这个词能去掉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b既然杭州的桂花多如山,香十里,家乡的桂花其实连 “香飘十里” 都算不上,为什么作者的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合作学习,感受思乡之情

A思考并交流:故乡的桂花,有哪些是杭州桂花比不上的?

预设:

(1) 摇花乐、桂花雨

(2) 不仅可闻,还可吃,泡茶喝。香一年。

(3) 送桂花做糕饼——和谐的邻里——情意融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