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2024-08-12 18:10:17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Waner给大伙儿找到的6篇说课稿,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
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
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
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也可能为一个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
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
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
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让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
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
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
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
这两个问题一问,同学们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个个都会到书本上云找答案。这时我就说了:“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
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实,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说明: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
1.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3
幼儿园小班健康说课稿:小动物找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活动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动物找家》是明天版山东省教材小班上学期《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活动中得一节健康活动,本节活动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二)幼儿现状分析。
新《纲要》强调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因此我在活动开始之前还对幼儿进行了现状分析。小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同时,小班幼儿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我就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利用游戏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幼儿有兴趣轻松快乐的学习。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1、练习走、爬、钻、跑等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2、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3、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使幼儿练习走跑动作及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这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始终贯穿渗透。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因为这些动作是本次活动的新授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以个别示范、个别练习、集体练习、强调复习等几种方法来突破此难点,并用贴小红花为奖励,鼓励幼儿积极表演,让幼儿在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走跑活动的记忆。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小兔、小鸡、小猫头饰若干,小兔、小鸡、小猫的房子。
2、欢快的音乐磁带。
3、平衡木、地毯积木、山洞等等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提问引导法,示范法这两种教学方法。
对于这两种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以启发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示范表演等手段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科学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学法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表演法来获得知识,通过认识小动物的家让幼儿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并能用动作进行表演,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对幼儿说“孩子的妈妈们来到这里和孩子们一块游戏”告诉孩子们“你们搬新家了,请大家一块去参观新家”活动中请三位老师扮演孩子的妈妈贯穿整节课。
2、练习走跑动作。
(1)先告诉小朋友:“请妈妈先回家看一下,告诉我们怎样回家“鸡妈妈爬过草地(地毯积木),兔妈妈钻过山洞,猫妈妈走过平衡木,只有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即回家的路线是固定的)后三位妈妈一同跑回孩子中间。期间教师点出回家时的注意事项怎么走、怎么爬,怎么钻,给幼儿以启发。
(2)幼儿在观察妈妈示范后,跟随妈妈一同回家,体验回家不同路线的乐趣,完成后跑回老师身边。
(3)捉迷藏游戏《找妈妈》,引导幼儿找到藏在不同房间中的自己的妈妈,让幼儿体验回家的不同路线,游戏反复进行多次。真正掌握走跑钻爬的动作,学会保护自己。
3、活动延伸。
老师和妈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跳舞。
六、说活动亮点
本次活动我突破了以往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环节单一,整个活动始终围绕小动物回家的过程,配以动作的教学,避免了练习走跑动作的枯燥无味。另外,我将老师扮演的妈妈们,加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给幼儿以家庭班的温暖,并且我将小鸡、小猫、小兔的图片展示给幼儿,刺激了幼儿的视觉和审美观,使幼儿能更好的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并提高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小班健康活动《小动物找家》课后反思 《小动物找家》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一、热身运动
小动物们和妈妈一起跟随老师入场,随音乐一起做热身操。
二、游戏“小动物找妈妈”
1、激发兴趣,认识去小动物家的路线。
妈妈告诉老师一个好消息“请老师和小动物们一块去看新家”,教师引领幼儿找到各自的家,并介绍回家的路线。(小鸡家门前有草地要爬过去,小猫家门前有平衡木要走过去,小兔家门口有山洞要钻过去)。
2、妈妈首先回家,给幼儿做走、爬、钻、跑的示范动作。
3、三位妈妈分别带领各自的宝宝回家,体验回家的路线。
4、游戏“小动物找妈妈”。教师将家中的幼儿喊出,组织幼儿玩“捉迷藏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分别体验三条不同的路线,练习各个动作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游戏进行两遍。
5、跟随音乐做放松运动。
课后反思:本节教育活动,我把三位老师扮演的动物妈妈请进了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来说,这样的形式很少有,所以他们玩的很开心。跟动物妈妈们一块做游戏,孩子既新奇又高兴,妈妈的示范更让孩子们有了标准的参照,这样在孩子跟随妈妈回家的过程中,钻、爬、走、跑得动作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锻炼,身体平衡性有了很好的发展。在游戏“捉迷藏”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孩子找到藏在不同家里的妈妈们,这样每一条路,每一个动作都得到了锻炼,当他们找到妈妈后的那种成功感,更是让人愉悦。总结这节课,各个环节衔接很好,孩子兴趣高昂,唯一不足的是再设计课时考虑上课时间问题,捉迷藏游戏做了两遍,结果整节课只要能够了15分钟就结束了,孩子和妈妈还有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给我以后的执教提了一个醒,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所有的细节,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总体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我比较满意。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简介安塞腰鼓
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定量,烦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变“烦琐”为:“简易”,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板块化软性设计,体现教学弹性
板块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大部件。软性设计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而一成不变的执行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
《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别是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研读,而且选择同一板块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研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时,也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流。学生对哪个板块最感兴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个,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4、 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录像、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准备录像或课件。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