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三个儿子》说课稿最新10篇正文

《三个儿子》说课稿最新10篇

时间:2024-05-02 05:46:48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细心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家人们收集的10篇《三个儿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的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本课学习目标:

1、读通、读顺、读准、读懂课文;

2、会认读6个生字。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学习重点:

读悟课文内容,知道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学习难点:

明明是三个儿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第二课时

一、情感引领,谈话导入。

二、细读品味——妈妈的话。

1、播放三位妈妈说的话,字幕出示。

2、初读妈妈的话

⑴指名读句子:谁能来读读这三位妈妈说的话。很棒,能把生字都读准了。

⑵复习生字: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宝宝。谁会读?出示字、读音、组词

我们把生字宝宝带入句子中你会读吗?全班齐读。

⑶掌握了生字,你能更顺利地读课文,谁来读读第一位妈妈说的话。贴上第一位妈妈,出示句子。

第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①指名读,谁来读第一位妈妈说的话。

②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既聪明又有力气”说明妈妈引以为豪呢!为有这们的儿子而骄傲。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了不起在哪?(聪明、有力气、既……又…… 谁也比不过他说明儿子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你来读,让我们看看你儿子到底有多了不起。加动作:(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拍胸脯、竖起大姆指)

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有多骄傲,你读读看。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动作:插腰)

听了她的话,第二位妈妈不服气了,她说什么?

⑷第二位妈妈: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①你听到了什么?

②又一个妈妈( 不甘示弱地、骄傲地、自豪地 )说请同学分别读读。

③分组读妈妈的话。

⑸两位妈妈在攀比呢,第三位妈妈是说什么 ?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两位妈都夸自己的儿子呢?这个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谈理解。

①也许她的儿子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不好意思说。那你就不好意思地读读妈妈的话。

②也许这个儿子有特别的地方,这个妈妈只是不愿意和她们比,是个谦虚的妈妈,那你就谦虚地读一读。

③导入:三个妈妈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她们的儿子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三个儿子》

④板书课题。

三、读课文——再次感知。

请同学们看课文,听朗读,画出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

四、对比品读——儿子的表现。

1、请学生说,随机出示句子。

2、三个孩子的表现如何?

⑴先出示画面,再出示句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看到这个孩子的表现,你心里怎么想,

真厉害——佩服,读出你的佩服来。

真棒!——称赞,那就用称赞的语气读。

真想像他学习,读出你的羡慕。

第二个孩子来了,他唱着歌,歌声振越山林,穿透云霄,他的歌声真好听。

⑵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他的妈妈是怎样夸奖他的,对比读妈妈说的话。

⑶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这几个生字你会读吗?

把生字宝宝送回句子中,你还会读吗?沉甸甸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段话中看出这水桶是沉甸甸的?

3、体会水有多重。

⑴出示第8自然段。

⑵这桶水倒底有多重呢?我请两位同学来体验一下,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①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②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教师请两位同学,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

师引导:如果你累了,可能停下来休息,休息好了继续走。小心水别荡出桶外。

a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b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⑶你有亲身体验,就请你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体会。全班齐读。

⑷拎着这么重的桶,妈妈们心里会怎样想?

⑸看到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你会怎样做?而第三个儿子就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的桶走了。

⑹出示第三句,划划表示动作的词,说说这里的“跑”换作“走”行不行?为什么?

“走”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跑”表现得迫切想帮妈妈。好,我们齐读,读出孩子迫切想帮妈妈的感觉来。

⑺出示妈妈的话,现在你觉得这个儿子特别吗?特别在哪?妈妈知道这个儿子的特别之处吗?为什么还这样说,再谦虚地读读妈妈的话。

4、从这些话中你看出分别是哪个妈妈的儿子?把他们送到妈妈的身边。

出示三个孩子的图处,让同学们贴在对应妈妈的旁边。

5、三个妈妈说的,三个儿子做的,都被坐在井边休息的老爷爷看到了,当三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6、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7、(边说边总结全文)其实三个儿子都很优秀,老爷爷这样说是根据迎面跑过来的三个儿子的表现说的。我们来看看回顾回顾整篇课文。

两个被妈妈引以为豪的儿子都只是表现自己的才能,对妈妈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视而不见。而只有那位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妈妈的孩子懂得爱妈妈,他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跟着走了。老爷爷认为,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

8、孝顺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你课前我们看到的动画片,“黄香温席”一样,“三字经”中就提到“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9、学到这儿,你受到什么启发?今天妈妈们也来了,老师给你们一次交流的机会,跑到妈妈身边,问问妈妈希望你做个怎样的儿女,悄悄地告诉妈妈你要做个怎样的儿子。

相信今天妈妈和孩子们都很有收获,好儿子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把今天学习的生字响亮地读出来。

写几个漂亮的字送给爸爸、妈妈。

五、比一比,谁写的字漂亮。

拎、桶、甸。

《三个儿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探究汉字部件表音和表意的规律。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胳”“膊”“拎”“桶”4个字,探究汉字部件细小的变化规律,从而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在文本语境中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并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3.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写好4个字。

2.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

2.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突破随文识字以“一”带“串”的局限性,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在识字能力上有所提升。在随文识字中找到读词、认字的规律和特例,提升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增强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了解学情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23课《三个儿子》。(生齐读课题)

二、规律识字,高效识记

1.在自主学习中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把课文读通,注意读准字音,等会儿接受挑战。

2.在检测反馈中探寻规律

(1)探寻部件的读音规律。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出示词语“水桶”“拎着”“沉甸甸”)谁来读?

预设:“拎”字正音

出示“令”字,与“拎”字读音作比较。

师:回忆一下,我们认识的字中还有哪些字也带有这个“令”字?(生答,师板书。)

师:像这样念后鼻音的字远远不止这些。(出示字典中所有读“ling”的字)

师:读一读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呢?(生读,师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师:看来带这个部件的字有着念后鼻音的规律。而今天学习的“拎”字却是一个特殊字,它念前鼻音。请大家齐读3遍。

师:在探寻规律中我们发现了记忆特殊字的好方法。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探索声旁表音的规律中发现记忆方法。通过学生认读、教师抽查等方式,了解学生认读生字的难点。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发现字音认读的矛盾,通过借助工具书验证,并得出方法。在把握这一类字读音的规律中,落实高效的识字学习方法。只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带动学生亲历学习探索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2)探寻词语的轻声规律。

师:哪位同学读读这组词语?(出示:“聪明”“嗓子”“晃荡”“胳膊”)

师:仔细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把这些词语读好,特别要注意轻声的读法。咱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词语都读得这么好了,放到课文里就不要忘了它的正确读音。大家齐读课文第7、8自然段。

(3)探寻形旁的表意规律。

师:妈妈拎着水桶,胳膊都痛了,快帮妈妈捏捏胳膊吧!胳膊在哪里呢?(生指自己的胳膊)

预设:生错误地认为肩膀也属于胳膊,师出示人体结构图,引导学生找对胳膊的位置。

师:继续看看身体部位的名称,发现这些词有什么规律?(生找到字形规律:表示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字带有肉月旁。)

师:表示身体部位的字大多是肉月旁,但也有特殊例外。识字多有趣啊,只要我们寻找规律,记记个例,就能轻松学会。

【设计意图:在导的困惑处继续探索字形规律。大多数学生只能模糊理解“胳膊”的意思,当学生理解产生歧义时,教师顺着学生思维引导。由图画直观展示胳膊的位置,一目了然。随后,由“胳膊”形旁表意的规律发现“肉月旁”的秘密,但也有特殊字,如“手指”的“指”,顺势强化了“找规律,记特殊”的记忆方式。为了避免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平面上滑行,在语境识字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实现得“字”、得“法”、提“思”多重教学价值。】

三、寓教于乐,游戏放松

(师播放《健康歌》)

师:老师邀请大家来放松一下吧。咦,音乐怎么停了?哦,原来是要来一个全身总动员呢!

(师宣布游戏规则:不许说话。听音乐,用动作回答问题。这个字念平舌音还是翘舌音,伸伸胳膊表示念平舌音,拍拍胸表示念翘舌音。)

师:各就各位,音乐一响就答题。

师:恭喜你们,都答对了,跟着音乐继续动起来。

【设计意图:课堂要求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亲力感知,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中休息,教师创设音乐突然停止来激趣,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身体的律动游戏兼顾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四、集中再现,巩固生字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现在把它送进儿歌里,你还会读吗?同桌一起练习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看,生字原来都藏在这里呢!

【设计意图:言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习”文本表达,“迁”生活表达,从“感知”到“学懂”,从“懂得”到“会用”,不断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言语机智。】

五、观察比较,规范写字

1.对比两个结构不规范的“胳”字,探寻写好“胳”字的奥妙。师生共同圈一圈不规范的字。一起提醒它“收收脚”“变苗条”。

2.教学“膊”字。观察发现:除了注意“收收脚”“变苗条”外,还要特别记住小钩变没了。

师:这些细微变化都是写字时部件互相谦让的结果,也是写字时要掌握的规律。(板书:胳膊)

3.自主学习“拎”“桶”字的书写。

(反馈,评价。)

4.追问:“桶”字为什么“钩”没有变没呢?

(出示生字:“桶”“勇”“膊”。生观察、发现并交流。)

师:小朋友在写字的时候可要仔细观察细微的变化,部件放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许还会有不同。找到写字的规律就能把汉字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再次强调了写字时找规律的思维方式。课堂上落实10分钟的写是识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此环节的设计力求发挥生字的范例功能:以简单为例——“胳”的书写;以复杂为练——“膊”的书写;规律揭示——以“一”带“串”的变化,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了发展。由扶到放,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六、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师生交流)

【教后所思】

一、体现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从读准字音到写好字形,多处凸显探究式学习。当学生读错“拎着”的“拎”字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错误的原因,并通过“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特殊字音。在学习“胳膊”一词,发现“肉月旁”表意的规律后,我并没有止步,而是带领学生发现特殊字例“指”不是“肉月旁”,再次印证规律中有特殊的现象。在教学写字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汉字部件的细小变化,并在对比、分析中得出写正确的方法,懂得写字要用心观察的道理。纵观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识字、认字、写字上,而是在整理、分析中掌握新了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字”、得“法”、提“思”。

二、体现课堂学习结果系统化的原则

识字、写字教学时力求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得法。本节课特别注重识字方法的学习。本节课写了4个生字,其中2个生字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思想。我以简单字“胳”为例,用儿童化的语言总结出汉字相互谦让的规律——“收收脚”“变苗条”。然后引导学生学着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形难字“膊”,在“圈不同”的练习中,再次发现汉字谦让的规律。教学到此,我并没有止步,继续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方法进行比照,得出更加准确的变化规律。整个写字环节,学生在观察字形、临写生字的过程中习得合体字书写的部分规律,并在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时及时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检验,教学既生动又让学生得法。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准人物的不同语气,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网络游戏复习生字。

2、开火车认读此语。

过渡:大家真棒!大家看,老师是这样夸你们的,你们的妈妈是怎么夸你们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这些妈妈是怎么夸自己的儿子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们的话。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要读出她们的样子来。

3、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三位妈妈的话。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第一、二位妈妈的骄傲、自豪。第三位妈妈语气的平淡)

(第三位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相关板书:即聪明又有力气唱歌好听没什么可说的)

4、分角色表演三位妈妈。

5、在妈妈打水回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6、幻灯片出示第8段,学生齐读,你读了这段,有什么发现?

7、指导读出水重的感觉。

8、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想: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9、小组讨论后汇报。

(引导结合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说)

10、引导理解:老爷爷看见的儿子是哪个儿子?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孝敬父母)

(擦去没什么特别)

11、看了这三个儿子的做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给第三个儿子戴上一朵大红花。

(板画:花)

过渡:在我们的资料城中,还有许多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大家去读一读,等会儿把你了解到的故事说给你的好朋友听。

三、拓展阅读

四、打写

1、我能做个好儿子(女儿)。

2、说话你平时在家里是怎么做的?读了课文和资料城里的故事之后,你有新的想法吗?

3、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繁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协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褒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褒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褒扬你的吗?(同学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同学自由扮演)

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身的小朋友了,请你自身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褒扬小朋友的话。

设计意图: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小朋友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褒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妈妈的夸奖,马上就使小朋友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小朋友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妈妈的话,讲述妈妈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小朋友们把妈妈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示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身的小朋友而感到骄傲的妈妈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出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身的小朋友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褒扬的话。

2、你把自身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小朋友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小朋友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身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同学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他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身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小朋友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小朋友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示好的话,我要好好褒扬他!

生:我为我的小朋友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同学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示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更进一步地把自身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小朋友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身的小朋友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交流二: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身的小朋友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同学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协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他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同学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小朋友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示。同学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身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身的小朋友,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同学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同学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同学用自身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小朋友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身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

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你能用朗读来表示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局部,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小朋友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小朋友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小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同学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身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小朋友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身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扮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扮演对话。

2、上台扮演:指名两个组来扮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家长的小朋友,才是真正的小朋友。

《三个儿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

2.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师:喜欢认识新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新朋友,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出示课文插图,说说有几个儿子?

2.揭示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读音。

⑴读带着拼音的生字。

⑵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3.读新词。

三。自读自悟,合作研讨,感悟阅读内容。

1.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三个儿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妈妈要向我们介绍介绍。请你们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你都找到哪几句?生说,师相机出示。

3.把自己当成妈妈,读一读三个妈妈介绍儿子的话,读出妈妈的语气。

⑴和小伙伴一起练习。

⑵生展示读,师相机指导。

4.分角色朗读第1至6自然段。

5.自读发现:

⑴师过渡:三个妈妈说完话,打了水,就拎着水桶要回家了。在她们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自读课文第7、8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⑵交流反馈: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水很重的?

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提水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品读这两段话,感受妈妈提水时的辛苦。

6.师:如果你是这三个妈妈,现在心里最希望什么?

如果你是这三个妈妈的儿子,你现在会怎么做?

让学生抒发自己心里的想法。

7. 师过渡:她们的儿子是怎么做的呢?

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个儿子的表现的?在文中找找相关句子,并进行朗读指导。

8.师:三个儿子的表现旁边的老爷爷也看到了,老爷爷看了以后是怎么说的?

⑴找出老爷爷的话。

⑵指名读老爷爷的话;读后,师紧接着问:听了老爷爷的话后,你心里有什么不明白的?

让学生发现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9.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10.全班交流,提炼中心。

11.带着现在的感受再读老爷爷那意味深长的话。

四。拓展延伸。

1.你认为应该向哪个孩子学习?为什么?

2.谈谈今后如何孝敬父母。

3.在歌曲《好妈妈》中结束本节课。

板书设计:

一            二             三

力气         好嗓子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翻跟斗)    (唱歌)        (帮妈妈)

?            ?             好儿子

我们既要做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也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鼓励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从而更轻松地识字。

由“疑”引路,由“疑”引读。读书贵在有疑,因此教学要始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质疑的热情,这样的阅读收获才会大。

【教学目标】

⒈会识“既、嗓”等6个生字,会写“拎、桶”等5个生字及“胳膊、晃荡”等两个词。

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懂得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

3.分角色读课文,并演一演。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以疑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内容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老爷爷并不是盲人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书读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设计意图]呈现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⒈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梗概。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明白老爷爷“看法”产生的来龙去脉。

[设计意图]两次初读,虽然都是初步感知大意,但是第二次“边读边想”,要学生弄清老爷爷“看法”产生的来龙去脉,两次初读的意图有不同,程度有区别。

三、读文识字,扫清阅读障碍

师:刚才的阅读,肯定有同学遇到了生字障碍,现在我们一起解决生字问题吧。

⒈教师呈现生字卡片,学生自读生字。

既 嗓 拎 桶 晃 甸

⒉学生自主识字,分析记忆,教师注意引导。

既,读jì,可以组成“既然”等词。

拎,读līn。注意:其它的带“令”的字大多是后鼻韵母,而“拎”例外,它不是后鼻韵母。“拎”还容易将右边写成“今”,比较“拎──令──今”,谁的读音与“拎”更近?当然是“拎──令”更近,因此,要记住“拎”右边是“令”不是“今”。

3.齐读,抽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教师注意倾听发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多数形声字,学生识记并不难;对容易混淆出错的字,需要教师未雨绸缪,及时引导提醒。

四、读文练句

师: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生字加粗或红字)

(1)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2)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3)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4)读下面的句子,练说“一个(只)_______。一个(只)_______。另一个(只)_______”的句式。

一个孩子翻着跟斗,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设计意图]读这些句子或段落,一是为了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巩固汉字的识记效果,二是为了抓住重点句子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三是可以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阅读打基础。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会写的生字)请观察第一排三个生字,谁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预设: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形声字;都是左小右大;都是左形右声……)

2.师:书写这三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拎: 右边是“令”,不是“今”。

教师范写:提示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右不能平均分布。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字的共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汉字进充分的观察,不但要观察笔顺笔画,还要观察结构比例的细微区别,并注意笔画的穿插变化等。

五、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大家能这么快认这些字,会写这些字,不简单!现在再读课文,看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吗?这次可要读得正确流利哟!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后,就要引导学生迅速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读文引疑,重点练读

1.师:大家把课文读了几遍了,知道这篇文章几个人物吗?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明明三个儿子,硬说只有一个儿子的人是谁呢?(老爷爷)

师:三个妈妈没有这样说,三个儿子也没有这样说,惟独他这样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老爷爷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学生以读回答,读得正确予以肯定;语气表达不当,可适当引导。)

2.(呈现课文第二、三、六段)练读三个妈妈的话,看下面的空格里加个什么样的语气词恰当,再试着读一读。

(1)一个妈妈______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另一个妈妈______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第三个)妈妈______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如果学生加的语气词不恰当,教师可问:为什么是这个语气呢?说说理由。纠正后,请学生再试读)

3.重点读“三个儿子的表现”的句子。

师范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你们也能读出水“重”吗?能听出水很“重”吗?注意读好“沉甸甸”。

师:这些儿子后来的表现怎样呢?以读回答,读出三个儿子的表现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斗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提水

师: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你明白老爷爷说“只看看一个儿子”的意思了吧?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以疑引读,以读回答,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三个妈妈的说话语气,由不同的语气体会三个妈妈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体会水的“沉甸甸”,再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对待妈妈的态度的区别,从而理解老爷爷的话的含义。

二、分角色朗读,演故事

1、分角色朗读。

师:理解了这篇文章,能分角色朗读吗?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组分角色朗读。

2.演故事。

师:能分角色读好,现在我们来演这个故事。不过,要演好这个故事,必须要丢开书本,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语气、动作。

分组自愿组合,读书、排演。

全班汇报演。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深入思考

1.再读课文,你想对三个儿子说什么?

(1)对第一、二个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个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了课文,你想对三个妈妈说什么?

(1)对第一、二个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个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属于第几个儿子呢?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自己说得最精彩的几句话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对“三个儿子”“三个妈妈”“老爷爷”和自己说话,这组说话练习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除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本主旨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将孝顺的思想植入孩子的内心。

四、写字练习

1.重点引导对“胳膊”一词的观察。

课件呈现 象形字“肉”到“月”的演变过程(“月”字旁,也有人称为“肉”字旁)。

师: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月”字旁的字来呢?大家发现带“月”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联系呢?

3.学生书写“聪”“甸”二字及“胳膊”“晃荡”两词。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斗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提水

[设计意图]板书既要反映出三个儿子的特点,也要反映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及线索,还要揭示出核心问题:为啥“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 ?通过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只有第三个儿子主动帮妈妈提水,只有他知道体贴孝顺父母,所以他才是妈妈“真正的儿子”。至此,文中道理得以昭示,故板书把文前提出的“?”换成“!”。

【特别建议】

要正确处理文本主旨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有这样一则教例:有学生认为本课中三个儿子都有长处,都可以是妈妈引以为荣的儿子,大概这个观点是教师没有想过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就肯定学生是“善于创新的孩子”。其实,这个孩子的理解明显背离了作者的本来意图,作者在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是:只有知道体贴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我们应该做体贴关心父母的孩子。从这例背离文本主旨的所谓“创新思维”看,它反映了孩子并没有读懂文意的情况,如果我们教师纵容此类“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不读懂课文就胡乱“创新”的错误习气,危害很大,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和独特体验。

──此文收入《名师同步示范教学设计丛书》

《三个儿子》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任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二、重点难点

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三个儿子》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二)理解课文。

过渡: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时都在评价自己的儿子。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时,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三个儿子》。

1、学习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1)在井边打水时,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请听老师朗读,边听边做记号。(指名回答)

(2)投影出示:“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①这个儿子的优点是什么?

②“谁也比不过他”这说明儿子在妈妈心中是怎么样的?

③“既聪明又有力气”,瞧,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儿子呢。请你也用既……又……"说句话吧。

(3)投影出示:“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①这个儿子有什么特长?

②“好听极了”说明了什么?

a、指导朗读两位妈妈的话。

b、指导读第三位妈妈的`话。

c、指名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

d、齐读三位妈妈的话。

2、学习课文第七到十一自然段。

过渡: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一桶水可重啦!(随机出示相关段落)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指名表演读。

(3)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读。

从井边到家里可远啦,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大家想想,此时,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啊?

当三个儿子看到他们的妈妈拎着重重的水桶在路上走时,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2)指名读,随机出示句子。

(3)播放动画,指导学生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说话。

(4)联系生活场景照样子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课文。当三个儿子都出现在眼前了,这时候一位妈妈又是怎样夸她们的儿子的,老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

(1)投影出示:妈妈:“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老爷爷:“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①教师示范读

②分四人小组讨论: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③指名回答(因为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④指名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妈妈的话。

(2)文中的三个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平时,你碰到妈妈在做事的时侯,你是怎么做的?

(三)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简评。

(四)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

(五)实践活动:从现在起,我们每天至少为长辈做一件事。你还可以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

五、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只看见一个儿子

《三个儿子》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复习导入

(一)复习生字

1.昨天我们认识了第23课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出示课件)你们看,生字宝宝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排好队等着和你们打招呼呢!你们能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生词)

(师夸学生)你们的声音可真洪亮!

(通过复习生词和设计夸奖学生的环节,为提升学生自信、导入新课做准备。)

(二)生活情景导入

1.不仅老师爱夸你们,你们的妈妈也爱夸你们!你们的妈妈经常怎么夸你们的呢?快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相说)

2.老师这儿还有几位俄罗斯的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们想知道她们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吗?那就快去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请你思考两个问题:

①课文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②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几位妈妈在议论自己的孩子?

(借助这个环节激发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让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自己,也为学生们感悟课文中几位妈妈说话时的心情做铺垫。)

三、新授

(一)学习1~6自然段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显示:井边)

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几位妈妈在议论自己的孩子?(2~6自然段)

3.学生自由地读2~6自然段,体会各位妈妈的心情,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4.指导朗读2~6自然段。

(1)第一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指名读)

采访:这位妈妈,你为什么夸自己的孩子?在你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用骄傲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练习说话:既……又……

(2)第二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指名读)

教师采访、指导。

(3)前两位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夸奖了他们,第三位妈妈夸自己的孩子了吗?她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孩子?你觉得这位妈妈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几个自然段的重点在于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和语气,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模仿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方式和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感悟。)

(二)学习7~8自然段

1.三个妈妈打完了水,就要走回家去,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

来听一听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配乐范读)

2.你感觉这一桶水怎么样?(水很重)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水很重的呀?

(电脑显示;“重”、“晃荡”、“走走停停”、“酸”、“痛”。)

3.谁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呢?

4.生活体验:把书包当做水桶,提一提,试一试。

随机采访: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观看我们的现场报道。今天上午10点10分左右,在俄罗斯郊外的一个水井旁,几位妈妈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打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们有什么感想。

(1)这位妈妈,你们家住得远吗?那你把水拎回去感觉怎么样?

(2)这位妈妈,你需要别人来帮助你吗?

5.过渡:通过刚才的表演,大家觉得在各位妈妈把水拎回家的时候,她们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可是这时候,当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的表现却不都是那么让人满意,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没有见过水井了,更别说去提水了。因此,怎样让孩子们切实感受一下提水的滋味,由衷地感受到妈妈提水的艰辛,就成为这两个自然段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就是让学生提一提自己的书包,并且想像一下如果路途很远,而且妈妈们一天要提很多趟水,会是什么感受?通过实践,孩子们的感受很多,说得非常感人。)

(三)学习9~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3自然段,用笔圈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2.分析每个儿子的做法,交流:你比较喜欢哪个儿子的做法?为什么?

3.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一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这位妈妈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而老爷爷又是怎么回答她的?

4.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指的是谁?)

(1)指名回答。

(2)小结:这个“儿子”指的是一个关心妈妈的儿子,一个懂事的儿子。因为在老爷爷看来,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

5.看到这种场景,你想对文章中的谁说些什么?(可以对儿子说,可以对这几个妈妈说,还可以对老爷爷说。)

6.续编故事:在老爷爷的启发下,在大家的帮助下,前两个儿子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变成体贴妈妈的孩子。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文章里没有写,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

四、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感触?你觉得我们还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妈妈无私的爱而忽视对妈妈的回报——一封充满激情的书信,一张得了满分的试卷,一次温馨的交流,甚至一杯热茶,一个眼神,都足以让我们的妈妈欣慰……爱就这么简单,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吧!

六、作业

每天至少为妈妈做一件事。

(通过平时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是非观,让他们评判哪个儿子懂事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让他们能把课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在生活中去孝敬父母,真正地成为体贴父母的孩子,这一点很难。所以,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三八孝敬周活动”,我设计了让学生谈体会的环节,并通过升华主题,达到渲染学生感情的目的,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做好铺垫。)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通课文,明白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读课文。

2、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爱,懂得做儿女的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

3、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情感感染法导入新课:

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我听到了这样一段话:儿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儿子!你忘记了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吧?这些和你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我当年一样,拉着你一步一步地走。我,我想起来了,我们三个朋友的三个儿子都是那么可爱。其实我都想不起来了,在坐的小朋友,你们去看看吧。

一、导入新课,读通文本(创设情景抓全篇,理清作者思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 104页,用响亮地声音齐读课文。然后告诉我你在课文里认识了哪些人?

(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

板书: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

3:质疑问难  引导参与

过渡:播放并指着课文插图说:看见了吗?这就是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出示课件:“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齐读。

评:你们读得很好,但老师提醒你们,注意问号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再读

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是不是在开玩笑哟。再读读老爷爷这句话。

生再读

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这是哪一个儿子呢?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板:一个儿子,并打上个大问号)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点评:在阅读教学之中要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因此我以教材为载体,先理清文中的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这条人物线索,然后把与之相矛盾的老爷你爷的话让学生阅读,学生在此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指导朗读  读懂文本(突出情景抓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

(一)读懂妈妈,体会母爱(1至6自然段)

1、让学生走进文中,仔细读1至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找出来把自己当着妈妈读读。

生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导入到前两个妈妈的语言)

点评: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

2、第一个,第二个妈妈的话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理解关键词、句指导朗读

(1)这两个妈妈是怎么说这自己儿子的?(既聪明又有力气,   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指名学生朗读,并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预设:

1读得没有感情(不好):师导:孩子,那你能告诉我他是在哪个地方没有读出感情(不好)?生: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没有读好。师:你点播得很好,小评委,你来给大家读读,作个示范!生读: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时候声音比他稍高一些,速度比他稍快一引起,所以读得这么好。

2读得很有感情:师导:孩子,那你能告诉我他是在哪个地方读出了你想要的感情?生: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师:原来用心倾听别人朗读就能听出这么多的好词,好句,你真厉害。

(2)、学生模仿朗读这两句话。

[2]、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指导朗读

从妈妈的话里,你们听出了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预设: 〈1〉自豪。师:那就请你们自豪地读。

〈2〉骄傲。师:那就请你们骄傲地读。

〈3〉得意。师:那就请你们得意地读。

〈4 〉高兴。师:那就请你高兴地读读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些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悟自读,张扬个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请孩子们回想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夸奖过你?从妈妈夸奖你的话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从妈妈夸奖你的眼中你读懂了妈妈的什么感情?

3、第三个妈妈的话

[1]、过渡语:前两个妈妈这样夸赞自己的儿子,这么爱自己儿子,第三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儿子的? 指名说。

[2]、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语调平稳)生齐读。

[3]、前两个妈妈都在夸赞儿子,而第三个妈妈这样说自己的儿子,你有什么想问这个妈妈的吗?

[4]、揣摸第三个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这个妈妈平和的语气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没有?

4、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请女孩子读前两个妈妈的话,男孩子读第三个妈妈的话,分角色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读读。再一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爱。课件出示三个妈妈的话。

(二)读懂儿子,回报母爱

1、体会妈妈拎水辛苦

[1]、三个妈妈打完了水,拎着水桶回家了。拎着水桶回家的 “拎”字,注意是前鼻音。课件出示。怎么做才是拎的动作?

[2]、请指指胳膊和腰在哪里。

[3]、我想带孩子们去看看这三个妈妈,但有一个愿望,希望孩子们用动作配合一下,深呼吸,准备好。想像:假如你的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我们要提了,弯下腰,伸直手臂,抓住把柄,胳膊用力往上提,(对,做好这个动作,就这么一直做好。齐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点评:此环节努力将识字教学融入到学生整体阅读中去,成为整体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并要求分散识字的年段特点。以一个“拎”字为突破口,先讲读音,再讲字形。“拎”读前鼻音,而去掉提手旁后的“令”却读后鼻音,很容易混淆,有必要在低年级就让学生先入为主地搞清楚。“拎”字的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在读关键句子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体会句意。让学生在朗读中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妈妈真辛苦”。这样,不仅深化了“拎”这个生字的内涵。也为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埋下了伏笔。

2、自主发现三个儿子的表现

[1]、过渡:三个妈妈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时三个儿子跑来了,他们在做什么?请默读课文9至11看然段。

[2]、课件出示:一个    。一个    。另一个     。读完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你们也能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句话吗?课件出示:一个        。一个        。另一个       。

[4]、指导朗读第一个孩子做的事

1、课件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2、第一个孩子做了什么?

3、评价评价做得怎样?

4、读出好看的语气。

[5]、指导朗读第二个孩子做事

1、课件出示: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2、第二个孩子做了什么?

3、评价评价唱得怎么样?

4、读出好听的声音。

[6]、指导朗读第三个孩子做的事

1、课件出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第三个孩子做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说你的理由。(也可追问,哪个孩子做的事是妈妈最需要的?)

4、第三个儿子为什么想到去帮妈妈提水?预设:生1:因为第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很累,所以赶忙跑过去帮妈妈提了水的。生2:因为第三个儿子孝敬她的妈妈。生 3:因为第三个儿子是个懂事的儿子。生4:因为第三个儿子很勤快。生5:因为第一个儿子,第二个儿子虽然有特长,很出色,但是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没有伸出自己的小手帮助妈妈分担重担。生6:因为第三个儿子知道自己的妈妈爱自己,所以他也要替妈妈提水做点小事来回报妈妈的爱。

点评: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三)、释疑解难  升华主题

1、这一切被老爷爷看到眼里,难怪他最后会说——齐读老爷爷的话。

2、这是哪一个儿子? 为什么会这么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三个儿子  提水

3、第三个妈妈说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现在你认为是真的没有吗?

教师将“一个儿子”画上个大大的红心

三、拓展延伸  内化行为

1、过渡:父母给了我们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在享受父母爱我们的同时,要懂得珍惜,懂得回报。我们要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并要付诸行动:课件出示:“妈妈(爸爸),我能帮你什么吗?”

生:齐读

点评:以“妈妈,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这句话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活动与心理活动的交互作用下,把回报母爱内化为行为,把对课文的感知、感悟、体悟和运用等活动结合起来,取得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四、整体回归  读深文本(凭借情感体验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课文中的三个妈妈,三个儿子,老爷爷都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再一起回味回味,请齐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1、一种形式

一个    翻跟头       真好看

三个儿子         一个     唱歌        真好听

另一个   提水               一个儿子

2、另一种形式

三个妈妈                                     一个老爷爷

三个儿子       第三个儿子    提水        一个儿子

《三个儿子》教案设计 篇10

语文课堂情境化 学生感悟更深远──《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古寨小学 董俊杰

自课程改革以来,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成了数学课堂的杀手锏。教师们根据知识特点,选择一个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尽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么高效的环节设计,怎么就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大显身手呢?在教学《儿子们》一课时,我尝试创设了一个悬念横生的故事情境,课堂效果显著。

一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喜欢听故事的同学请认真听:有一位国王,他没有儿子,当他上了年纪以后,他就想找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年轻人做他的干儿子,将来就让他来继承王位。于是,有一天,老国王化装成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来到了民间。那么,老国王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孝敬父母的干儿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页,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有了这样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做开头,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们急于知道选皇子的结果,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对于生字的认识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接下来,我又一环紧扣一环地设计了几个与情境有关的问题:

1、老国王来到民间,正好遇到了谁?

(三个正在谈论自己儿子的妈妈)

机不可失,老国王可要好好听听。

2、三个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我简单提示: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3、听了三个妈妈的话,如果你是老国王,你会选择谁做干儿子?为什么?

这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选第一个,有的说选第二个,却很少有说选第三个的,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他的妈妈说,他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于是我说:“到底该选谁呢?老国王犯难了。正好,这时候三个儿子都从远处跑了过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表现吧”。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大声朗读。

4、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国王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看见的又是哪一个儿子呢?

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马上给他们一个小组讨论的机会,接下来的交流,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了水桶,所以老国王就看见了他。”还有的同学说:“ 前面两个儿子虽然表现也很好,但只有第三个儿子帮妈妈减轻了负担,所以只有他是一个真正的儿子。”……

“是啊,只有关心妈妈、体贴妈妈、心疼妈妈,肯帮妈妈做事的人,才是真正孝敬妈妈的人。”我适时做了小结。“那么现在你猜,老国王到底会选择谁做干儿子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第三个儿子!”

5、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呢?

今后,你准备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一节课就在这个情境化的故事中结束了,从母亲节大家给妈妈所送的礼物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同学们已经知道,真正爱妈妈,就应该多帮妈妈做实事,多为妈妈的健康、心情考虑,而不只是讲一两句空话。这真让人感动。

所以我想,贯穿始终的故事情境,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它像一条飘逸的红丝带,牵引着同学们走入课文深处,走入心灵大门。

让文本、阅读、生活融为一体──《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仙师附小 陈爱霞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尊重语文 尊重学生──《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保塔实验学校 关祥荣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