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化学键》说课稿【精选3篇】正文

《化学键》说课稿【精选3篇】

时间:2024-03-01 04:35:30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化学键》说课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

化学键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学生们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学生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

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知道,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学生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形成。

(投影):

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学生们考虑哪些元素结合时会形成离子键》

(投影)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学生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形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

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形成过程。

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请一位学生描述氯气分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能力。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氯化钠形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形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3、形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说课稿 说课稿高中化学 篇2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说课稿 说课稿高中化学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课件示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我拟订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展开教学的。

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上海世博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201x年4月至8月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通过课件演示,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4月~8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博园区8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裁判、情境二: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情境三: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多媒体完整呈现。

三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我说说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板书如下:(课件):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多少 描点

线:增减变化 连线

数形结合 标数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