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桃花心木说课稿优秀4篇正文

桃花心木说课稿优秀4篇

时间:2023-10-13 22:27:04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这篇课文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的育树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文章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心木树苗,树苗尚小;再写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使“我”非常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最后写树苗已经长大,种树人不再来了,证实了种树人道理的正确。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学生需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掌握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是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重点是能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用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是理解“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这句话。

四、说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从这一教学设想出发,我认真设计了教案,下面,我来说说整个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共有四个环节:

1、播放歌曲,交流资料,导入新课。在上课前我播放歌曲《真心英雄》,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对学生说,古往今来,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有句歌词很是经典,“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成功往往伴随着磨难和考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桃花心木”。歌曲配合介绍,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然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前从网上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让学生对桃花心木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进入教学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完成二件事,一是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二是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两件事他们都顺利地完成了。接下来进入第三个环节:细读课文,品读探究。

3、细读课文,品读探究。

在学习这部分之前,我抛出一个问题:桃花心木是一种名贵的树种,培育它一定要用尽心思使其成材,而文中这位与众不同的种树人是怎么培植桃花心木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第一部分,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与身边的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此时我很自然地出示问题:对于种树人的行为,“我”很不解,终于问了很多问题,种树人是怎样解释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学生很快从课文第12、13自然中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知道第12自然段是从正面来解释不定时、不定量浇水对树苗有哪些好处,第13自然段是从反面来解释按通常方法来培育树苗会有什么后果。接下来,我出示语句: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不确定”指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来理解这句话中的“不确定”指的又是什么?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能想到哪些“不确定”?最后让学生说说:种树人使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4、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总结全文。

在品读课文之后,学生明白了《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我这时加以总结结束课文。

六、说板书设计

我抓住文中重点词进行板书,通过左右内容的对照,突出“不确定”一词。这些简明扼要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再在教师的总结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一篇蕴涵哲理的散文,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课文通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的育树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文章借种树喻做人,道理深入浅出。

依据市教研室提出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理念和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枯萎、依赖 优雅自在、插秧、锻炼”等词语,理解“不确定、独立自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及作者的感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

3、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并能运用到习作当中。

在这些目标当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及作者的感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是教学的重点,“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并能运用到习作当中”是教学的难点。

“教是为了不教”,在现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方法的运用极为重要,本节课运用的教法主要有:

1、通过小组合作检查预习和解决问题。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明理,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感悟。这种方法对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4、补充事例及选文,深化感知,感悟写法。

近期,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教学是教“课程”,而不是教“课文”。“课文”只是我们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个凭借。吴教授的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认真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感知内容。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学会放手。所以,开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检查预习中的基础知识环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抓主要人物和事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第二、深入重点,品读感悟。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是本课一条比较明显的主线,为了让学生具体感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我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在探究、合作与碰撞中加深理解。

深入感悟作者受启发的句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以课前学生在《自主学习记录本》中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列举的两个事例为提升点,将学生的视线由桃花心木引向做人,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主旨。

第三、感悟写法,实践运用。“借物喻人”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尝试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引导学生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我向他们推荐了林清玄的另一篇文章,深化了学生对这种写法的理解,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基础。

领导、老师们,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以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真诚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闻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本身学会在地皮里找水源”的育苗要领和原理,阐明白在费力情况中担当生存磨练,降服依赖性,对人的发展有紧张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原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心情达意更蕴藉。文章还接纳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稀罕的举动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

教学难点:育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

①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⑶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3桃花心木

不定时、不定量拼命扎根参天大树

“不确定”——成长、成材

定时、定量浮于地表枯萎

八、设计理念

1、讲授从团体到详细,再回到团体,从而到达思绪清楚,脉络明白。

2、在整个讲授历程中以“读”贯串始终,如许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能使门生迷恋,孕育发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气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范例的语言化为本身的语言。

3、讲授中学路明白,从“导——扶——放”上,全体门生在讲堂上始终连结自主、积极、自动的运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睁开。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种树人独特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

二、说目标。

《桃花心木》是首次列入小学课本,针对本班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本文本身具有的深度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

2、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2、初步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理解种树人的话,感悟人生哲理,自主发表见解”作为本课的。重难点,这也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提出“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是:

1、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明理,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2、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感悟。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产生更加深切的感受。这个方法对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学习本课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从这一教学设想出发,我认真设计了教案,下面,我来说说整个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由四个步骤组成:第一、质疑切入。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就必须自己发现问题,这能为后面探索解决问题作铺垫。所以在开篇我引导学生看课题大胆质疑,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感知内容。充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这种形式下读,学生能够边读边释疑,逐步解决问题。在这两个环节里,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开动脑筋想,初步感知文中写的人生哲理,这样既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又在自主的基础上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从事实到哲理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第三、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感悟,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第四、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谈感受,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七、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则处在引导、协助的位置,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课文“全面接触”,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毫不保留地自主发表自己的真正想法,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从本课教学明白,有时候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老师煞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