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优秀6篇)正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2023-09-06 23:55:35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月光曲》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月光曲》一课是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同时表现了他所具有的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注重情感体验以形成良好语感、理解词句意思以体会表达方式的课程目标,以及展开想象,领悟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单元训练要求,并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我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由同情到激动,由激动到兴奋的感情变化历程,以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了解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通过“自读——品读——赏读”发展学生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在这些目标中,我把重难点定在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上。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变成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月夜图片、文章重点句段,并播放《月光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新课程》指出: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一)、激发热情,导入新课。

1、听曲,说感受

课首播放《月光曲》,让学生边听边想,为后面的体会作者的联系做铺垫。

2、梳理 切入

接着对主要内容回顾之后,把教学切入到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上来。

(二)、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学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

为了克服一味诵读带来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下的不足,使课堂充满情趣、,活力,使学习更加轻松、活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创造性地将语文阅读同音乐、美术聚合交叉。

1、自读想象

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暗示《月光曲》内容、意境的部分——皮鞋匠的联想,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再让大家说一说脑海中的画面。

2、再现画面

根据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皮鞋匠的联想转化为意境优美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映照,海面上上波涛汹涌。

3、感觉旋律

学生对内容和意境理解后,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贝多芬的琴声,去领会《月光曲》的旋律。

然后让学生听《月光曲》自读课文,感觉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

4、品读课文

在肯定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月光曲》内容、意境的理解后,请学生品读这段文字,通过朗读把音乐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来。

(三)、统揽全文,体味感情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为此,在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月光曲》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音乐、画面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演奏时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吗?以此引导学生去探究贝多芬与穷兄妹俩相遇前后感情变化的过程。这时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抓住关键的语句去体会。

例如:

1、“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里传出来。”

2、“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线索就显现出来了,即:同情——激昂——兴奋。这中间每次的对话之后都引导学生去揣摩贝多芬的心理活动,或说或写。这条感情历程线就是《月光曲》的旋律,只不过是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这样,由音乐到联想,由音乐到感情,学生对《月光曲》有了一个透彻地理解。

(四)、配乐赏读,升华感情

最后再学生配乐赏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以升华感情。随着音乐的书包范文进展,多媒体出示月光下海面的图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诵读课文,边欣赏图画。此时,学生把对美好情景的感受融于朗读之中,从而领略到一个由文字、画面、音乐、情感所组成的完美意境,达到对《月光曲》内容、意境、感情的真正理解。

五、说反思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在教学设计上有侧重点,特别是难重点的突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够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我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月光曲》说课稿 篇3

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乐曲的旋律、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课文结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发现:一首优美乐曲的产生,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不仅如此,一幅美妙的图画,一首隽永的小诗……他们的诞生也是如此。真情是生活的永恒!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轻松—————→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曲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深邃、隽永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体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让学生领悟到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品读《月光曲》的内容,细读贝多芬为何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乐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理解“幽静、倾听、纯熟、激动、陶醉”等

词语

b、熟读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农远设备和资源应用,欣赏《月光曲》的意境。

b、抓住情境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贝多芬为兄妹作曲,理解贝多芬人性中的光辉,了解他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通过朗读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难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四)教具准备

农远设备和资源,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设计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体现“五主一辅”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农远资源的声像技术为辅助的原则,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音乐的欣赏,农村的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对国外音乐家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能将音乐与生活联系,本课的教学是拉近学生和音乐距离的良好时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要让他们懂得欣赏。

(三)教法

在教学中我利用农远资源的声像特点,采用“听、看、读的情境激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1、听音乐。通过倾听让学生走进课文。

2、看图片。通过欣赏让学生入情入境。

3、读文本。通过诵读品味让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品悟人物内心情感。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听曲、品文、悟情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人的情感之美。

(四)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者,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此为善教者。”想要成为“善教者”,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不同任务、不同目的的欣赏和朗读,让学生探究自悟。

2、质疑解难: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语境以及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内涵。

3、合作交流: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对比,加强比较朗读;通过批注交流,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对教材的全面分析,我按照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实施既定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曲子,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本课的导入从感性认知入手,教师利用农远声像资源,将课文中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文字以音乐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让学生的情感因受环境氛围的感染而产生变化,运用农远课件播放的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品读课文,知《月光曲》

《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兄妹俩在听到《月光曲》时的表现,并用圈划的方式区分出虚写和实写。同时出示课件,呈现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段落。其次,对照出示的课件,提出要求,找一找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写好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品读之后,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跟随着教师范读走近音乐的深处。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语言文字,提升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感悟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的魅力,逐渐自主获得语言画面体现意境美的教学策略,我抓住“朗读”这一教学手段。通过农远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段落,让学生自由鉴赏,朗读品析,让学生在读和说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结合课件的图片资源和文中的优美文字,抓住舒缓、曲折和高昂的语调,有层次性,入情入境地读。教师的课件配乐朗诵则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这也为下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三)精读课文,悟人性美

第三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的体现“五主一辅”的原则,此环节重点抓住,农远课件和互助合作训练的结合。通过合作实践探究新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被兄妹情感动 品味亲情美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贝多芬会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带学生精读课文。课件出示兄妹俩的对话,请同学对照课件练习分角色朗读,评析人物心理活动。

(2)遇知音而激动 体会人性美

课件出示贝多芬弹钢琴的画面,盲姑娘入神的倾听,同时出示盲姑娘的对话,让学生自由读,揣摩盲姑娘的心情。进一步提出质疑,对话中哪里可见盲姑娘的心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来读一读课文。

(3)寻找环境描写 欣赏月光美

此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各种方法都给以表扬和鼓励。 最后引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贝多芬人性中的光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学上需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剥丝抽茧。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运用课件突出妹妹的对话,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盲姑娘这里,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情的方法,分析盲姑娘因为家庭贫穷而艰难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听到贝多芬演奏乐曲后的激动心情。农远课件的运用,是凸显人物内心变化的关键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确保了人物内心探索的顺利和高效,从而也解决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此外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境再现,主题升华

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梳理课文结构,再现月光曲的意境,升华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乐曲包含的文化内涵,升华主题。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注意知识的回顾和情感的升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将文章片段一 一串联,从整体的角度回顾课文。课文的结束再次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和画面,一边朗诵文中对应的句子。此时农远课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整体回归,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新的感性高度。)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 聆听《月光曲》,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2、 课后搜集资料,认识贝多芬音乐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拓展课外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月光美

亲情美

人性美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月光美、亲情美和人性美将教学过程一一串联。既体现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易于让学生接受。)

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重点,在于为学生再现《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画面只有借助农远多媒体课件才能呈现。农远设备和资源的运用拉近了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优势。

月光曲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们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由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学习前半部分。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预设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分辨课文中月光的实在描写和联想描写,体会二者结合的好处。

三、依教材特点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贝多芬具有的卓越才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通过图片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紧扣文本第9自然段,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五、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深情导入,引领全文

教师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这样,让老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二)研读课文,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问题: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第一首曲子?

2、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盲姑娘怎么说呢?

3、贝多芬为什么再弹一首曲子?(进而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xié)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悟读课文、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展开想象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悟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读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内容,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展开想象,学习写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皮鞋匠的联想,拓宽思路,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写法。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四)深入联想,体会意境

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们设计提问“兄妹俩从月光曲中看到了大海,我们能够从中听到什么呢?一起来听一听月光曲,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之后播放《月光曲》,并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些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再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想象再次朗读第九段。

(五)总结升华,回归文本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课堂结束时,出示贝多芬像,播放音乐《月光曲》。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

六、围绕主线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们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体现了大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以上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个课前预设,但是学生是灵活的,有思想的,课堂可能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这有待于老师在课堂上的灵活处理。我的说课到此,谢谢大家!

附板书: 26月光曲

弹 纯熟

想 入景

听 陶醉

月光曲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月光曲》是一个传说。我发现这个传说只是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他的所思所想没有一个字,但我个人认为,就是这未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产生的核心所在。一首伟大乐曲的产生,我相信老师们会认同,它不仅靠天赋,不仅仅靠丰富的想象,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所以贝多芬自己也说,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是我这堂课唯一引用的课外资源。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暗线(贝多芬内心的想法)转化为我整堂课的明线、主线。让学生入情入境,将心比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了解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我想这是符合高段的学段特点,也是符合本单元的主题。只有走进艺术家,才能走进艺术,才能欣赏艺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像贝多芬一样,今天经历一次温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新课标以及本册教材的要求,我紧紧围绕第三自然段:兄妹对话,第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我很努力地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方说,对兄妹俩的对话是在我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感悟的,以情境体验为中心,以感情朗读为重点,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我是让学生质疑、感悟,以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非常好。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乐曲激趣、激情导入:

课始,播放贝多芬《致爱丽丝》,进而了解贝多芬。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读写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专门设计了“贝多芬准备再谈一曲时心里想什么”的书面语言训练,让学生想象写话。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