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4篇)
时间:2023-01-07 09:30:03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学设计方案(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师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通过课件、生字卡片及偏旁卡片的展示,采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本节课能快乐地、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琅琅上口的韵文,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通过简单的比较,不仅向学生展示了黄牛、小猫、鸭子、小鸟四种可爱的动物,还向学生展示了苹果、枣子、杏子、桃子四种好吃的水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并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犭”(反犬旁)和“鸟”(鸟字旁),认识并会读农家小院图下的8个词语。
2.知道“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等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识字教学中,师生互动,灵活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形、记字义,让学生掌握生字。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农家小院的景象,初步感知对具体事物的比较。
3、量词运用于教学中,图文相连,结合儿歌的学习多读多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感受农家的田园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犭”(反犬旁)和“鸟”(鸟字旁),认识并会读农家小院图下的8个词语。
教学难点
知道“大──小”“多──少”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等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及偏旁卡片
课时安排
共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老师问,学生答。
2、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小、多少都是通过比较才能得知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二)的第7课《大小多少》。
3、教师板书课题,全班学生齐读两遍。
4、师:有一对反义词就藏在题目中,“大──小”“多──少”。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二、初读韵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68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另外,读的时候既不要丢字,也不要加字。
2、认读生字。
duō shǎo huánɡ niú zhī māo
多少黄牛只猫
biān yā pínɡ ɡuǒ xìnɡ táo
边鸭苹果杏桃
(1)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字音上,“边”是前鼻韵母,“黄、苹、杏”都是后鼻韵母,“少、只”都是是翘舌音,“多、黄、边、果”都是三拼音节,“只”是整体认读音节,“少、只”都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确。“苹、杏、桃”都是植物,所以“苹”的偏旁是草字头,“杏”的偏旁是木字头或木字旁,“桃”的偏旁是木字旁。“猫”的左边叫“犭”(反犬旁),“鸭”的右边叫“鸟”(鸟字旁)。
(2)跟着老师读。
(3)跟着小老师读。哪位小老师愿意带着大家读一读?(指名带读)。
三、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看课件上的农家小院图。问:这是一个农家小院,看完图后,说说农家小院里有些什么。
2、学生回答后总结:有苹果树、枣树、鸭子、黄牛、小猫、小鸟,桌子上还有桃子和杏子。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huáng niú xiǎo māo yā zi xiǎo niǎo
黄牛小猫鸭子小鸟
píng guǒ zǎo zi xìng zi táo zi
苹果枣子杏子桃子
(1)师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词语的朗读首先要强调读准字音,比如“鸭子”、“枣子”、“杏子”、 “桃子”中的“子”要读成轻声,枣是平舌音,子既是平舌音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2)让学生拼读图下的8个词语。在读后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词语都是动物的名称,第二行词语都是水果的名称。
(3)看着图下的8个词语分别找一找图画上的动物和水果,找到后跟它们都分别打声招呼。
4、去掉拼音读词语。
黄牛小猫鸭子小鸟
苹果枣子杏子桃子
(1)男女生比赛读。
(2)全班同学一起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韵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刚才读的字词朋友带入文中,看全文一共有几节?(4节),标出每一节的序号。每一节有几句话?(1句话),全文共有几句话?(4句话),哪两节比大小?(第一节和第三节),哪两节比多少?(第二节和第四节)。
2、找四个同学分别读课文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3、课件出示第一节,学习第一节。
(1)谁大谁小?(黄牛大猫小),黄牛和猫比什么?(黄牛和猫比大小),谁和谁比大小?(黄牛和猫比大小)。
(2)认识文中的量词,数牛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头地数,数猫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地数,“头”和“只”都是量词,像这样表示事物数量的词叫做量词,分别在量词“头”和“只”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个大,一个小,一什么黄牛一什么猫?生: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4)去掉第一节的文字,看图读第一节。
4、课件出示第二节,学习第二节。
(1)谁多谁少?(鸭子多鸟少),鸭子和鸟比什么?(鸭子和鸟比多少),谁和谁比多少?(鸭子和鸟比多少)。
(2)认识文中的量词,你从哪个字看出鸭子多?(群)。用“群”数,你发现了什么?(数量多,聚在一起)。“很多只鸭子”或“好几只鸭子”在一起,可以说成“一群鸭子”。除了一群鸭子还可以说一群什么?(一群小鸡、一群小孩、一群白鹅)。“群”一般我们都用在动物身上。同一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只鸟,一群鸟。“群”和“只”都是量词,分别在量词“群”和“只”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边多,一边少,一什么鸭子一什么鸟?生: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4)去掉第二节的文字,看图读第二节。
5、课件出示第三节,学习第三节。
(1)谁大谁小?(苹果大枣小),苹果和枣比什么?(苹果和枣比大小),谁和谁比大小?(苹果和枣比大小)。
(2)认识文中的量词,数苹果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除了一个苹果,我们还可以说一什么苹果?如:一筐苹果,一箱苹果,一篮苹果。
数枣的时候可以一颗一颗地数,除了一颗枣,我们也可以说一筐枣,一箱枣,一篮枣。
颗”和“棵”这两个字都读kē,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颗”是页字旁,“颗”多指圆形或颗粒的东西,用在比较小的东西上面,如:一颗星,一颗心,一颗珍珠,你还会说一颗什么?(一颗露珠、一颗水珠、一颗宝石、一颗钻石等)。“棵”是木字旁,“棵”多用于植物,如:一棵大树,一棵小草,你还会说一棵什么?(一棵桃树、一棵柳树、一棵小树、一棵禾苗等)。
“个”和“颗”都是量词,分别在量词“个”和“颗”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个大,一个小,一什么苹果一什么枣?生: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4)去掉第三节的文字,看图读第三节。
6、课件出示第四节,学习第四节。
(1)谁多谁少?(杏子多桃少),杏子和桃比什么?(杏子和桃比多少),谁和谁比多少?(杏子和桃比多少)。
(2)认识文中的量词,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堆)。用“堆”数,你发现了什么?(数量多,紧紧地叠在一起)。“许多杏子”可以说成“一堆杏子”,杏子可以一堆一堆地数,还可以怎样数?(一个杏子,一箱杏子,一筐杏子等),数杏子时用“堆”,你还知道一堆什么?(一堆苹果,一堆枣,一堆桃子,一堆橘子,一堆花生,一堆树叶等),桃子除了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堆一堆地数,一箱一箱地数,一筐一筐地数。“堆”和“个”都是量词,分别在量词“堆”和“个”的下面画横线。
(3)师:一边多,一边少,一什么杏子一什么桃?生: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4)去掉第四节的文字,看图读第四节。
五、朗读韵文,体会韵味
1、课件出示量词下画横线的课文。
2、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相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我们这篇课文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就都使用了相同的韵母ao,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篇韵文读得很好听,要读出节奏感。
(1)听老师一边拍手一边读。
(2)全班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
六、根据图画试背儿歌
我们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琅琅上口的韵文,也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儿歌。
1、全班学生根据每一幅图画试背儿歌。
2、全班学生把四幅图画连起来试背儿歌。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说。老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并会读本课的12个生字了,认识了2个偏旁“犭”(反犬旁)和“鸟”(鸟字旁),已经会读农家小院图下的8个词语了,我们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大──小”“多──少”两对反义词,认识了文中的量词,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八、布置作业
1、用量词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一条鱼等。
2、回家后把今天学的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黄牛猫鸭子鸟
苹果枣杏子桃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2、能知道日记的内容比较广泛。
3、能了解这则日记的内容及叙述顺序。
4、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特别要注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教学过程 :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所学的日记的格式吗?
2、指名学生回答。 c
3、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内容
1、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意见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设疑:既然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不是不加选择,件件事都要写呢?
2、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教学设计的步骤及主要 篇3
步骤和要求: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难点:
3、教学准备:
4、教学课时计划: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感知
三、细读感悟
四、总结升华,
五、拓展运用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对重难点的处理,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④练习设计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⑤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
(2)三种基本课型教案一般按照“禹城市优质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撰写(必要时可做适当调整)。
新授课:①有效导入,认定目标;②引导探究,自主合作;③展示交流,精讲点拨;④达标测试,反馈矫正;⑤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拓展:《长方体》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3—14页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局部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识别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同学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3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同学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研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一起讨论。
(同学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同学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同学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一起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5页第2、3、4题。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第1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其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感积累,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四、学情分析
对于作者学生很陌生,要介绍作者生活与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组织演讲
六、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写一段演讲辞,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准备在课堂上演讲。
2、背诵本文的最后两段内容。
(此环节是为使学生能通过预习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的演讲训练作好必要准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预习全文,写一段演讲辞,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准备在课堂上演讲。
2、背诵本文的最后两段内容。
(此环节是为使学生能通过预习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也为课堂的演讲训练作好必要准备。)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好的演讲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作用,增强其学习与实践演讲技巧的动力;二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即演讲训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大时代背景,让他们初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文中的观点,为何会有如此坚决、高昂的斗志,演讲最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2、针对学生的具体演讲过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气、语调和手势来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
a、 抓住学生演讲中代表妥协势力的观点句:我的观点是,不要战争。
b、首先请学生在讲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个观点。然后建议他想象自己正置身于弗吉尼亚州议会现场,作为妥协势力的代表发言,大胆、自信地把观点再表达一遍,注意语气、语调。最后拿起话筒,更有力、坚决地再次表达这一观点,调整语气、语调,使自己的发言既较好表达观点,又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其他同学通过其不同的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示例:我的观点是(语调自然、果断,口语化,说完停顿片刻),不要战争。(字字响亮,声韵饱满。语气恳切,有力度。)
c、在语气、语调的训练中加入适当的手势。建议学生在刚才的情境中用另一只手加上一个手势动作,把观点句的语气再强化一下,不断调整手势,反复实践三次,揣摩怎样使手势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针对手势的不到位,进行指导:
①动作是语言的延伸和补充,该出手时再伸出手,不能过早。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动作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阻碍语言的表达。
②手势是为加强语言效果而设计的,所以手势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以前臂长左右为半径,表示决心或否定性的就向里收,号召性的可以向外扬,手指并拢稍向内曲,也可以握拳。在表达特殊或强烈感情时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
③动作是为语言服务的,所以不能过多,也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就喧宾夺主,也显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当。
④请每位学生自己试着练习,体会手势在演讲的作用。
(此环节是针对学生演讲具体情况,进行语气语调和手势这些演讲技巧的。指导。既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对同一内容的语气语调和手势的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因素对于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为自己的演讲服务。)
3、演讲文章的第四段,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a、第四段比较长,为了使演讲时思路更清晰,也为了防止遗忘,指导学生对其划分层次:批驳妥协派的观点,指出强大并非指日可待;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地利、人和与正义;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我们已别无选择。
b、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演练。四人一组,推选一位同学,组织好自由演练活动的地 点、秩序和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每位同学都必须脱稿在小组认真演讲,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相互指导。
c、全班展示。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逐层指导演讲。
① 第一层:关注关键性词句与语气:“他们说……但是……是……还是……难道……”,作者用一系列反问句有力地指出放弃斗争就惟有束手就擒。让听众能客观地认清当时的现实与危急,为下文高潮部分的号召打下基础。要求学生在演讲时尽力表现出作者那份正义而焦急以及不愿受辱、受奴役的强烈感情。
②第二层:“如果……如果……此外……”,三种假设充满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