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9篇】正文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9篇】

时间:2024-08-26 12:20:41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学生必须获得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十分显要。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怎样才能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12(2)5/8(3)6:2/3(4)1/5: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文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 5 8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d c=2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d C=2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 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1)3.148

(2)3.1482

(3)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xx.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xx.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 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追记: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 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在学生五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只不过一个量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本节课采用五步六环节的尝试教学法,始终坚持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理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借鉴课堂实录中的一些设计把学生想要学的想要理解的全部交待清楚了。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填空。

(1)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用()÷()

(2)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120%。

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

(3)红花朵数是黄花朵数的80%

红花朵数比黄花少()%

2、思考下面的问题

甲数是5,乙数是4

(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2)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4)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5)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6)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3、说说下面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1)甲队比乙队多修25%

(2)今年比去年多植树30%

(3)现价比原价减少了20%

(4)红花朵数比黄花少17%

设计意图:前两道是基本训练题,是为本课新知识的顺利展开扫清障碍,而第三题“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思”是一道为新课展开做迁移的准备题,本题在我模仿的视频中本来是一道巩固练习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进而尝试时取得成功,我设计为准备题。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一),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使学生有了注意方向,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进行新课

1、出示尝试题

六(2)班有男生10人,女生15人,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请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

2、自学课本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3页,边读边思考,回答自学提示里面的4个问题。

[自学提示]

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例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3、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多)百分之几的问题,书中有几种解答方法?思路各是怎样的呢?

4、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懂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提示的帮助来自学课本,使学生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具有实效性。】

3、再次尝试

盒子里有50立方厘米的冰,化成水后,水的体积约为45立方厘米。水的体积比原来冰的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4、学生讨论

师: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

师:第1种算法是怎样的?

生:找准单位“1”的量后,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多或少的部分除以单位“1”就可以了。

师:那第2种算法呢?

生:先用一个数除以单位“1”

的数,再同单位“1”比较。

5、教师讲解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先要找准单位“1”

一般有两种解法。第1种解法是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多或少的部分除以单位“1”的量就可以了。第2种算法是如果比单位“1”多的时候就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减1;如果比单位1少的时候就用1减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

注意: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四、巩固练习

1、五(1)班有女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电饭煲原价220元,现价160元,电饭褒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光明村今年每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去年每百户拥有彩电多少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份之几?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2、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本题

光明村今年每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

1、今年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2、去年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

4、去年比今年减少百分之几?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最后一节新授课《比例尺》。这部分知识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出示了房屋平面图后,结合平面图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将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及比例尺应用的相关问题。学生对于比例尺的知识虽不难理解,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时,还是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不能把比例尺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记忆背诵,而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以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分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这一环节共三个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在学生画出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后,再请学生画出长8米,宽5米的教室地面来。此时会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继而,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此时,学生的想法与笑笑不谋而合,课件出示笑笑家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比例尺,从而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在解决问题中的障碍,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为理解比例尺的作用做好铺垫。

2、发散提问,形成提纲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直接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然后出示这样的自探提纲: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3)我发现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与的。

这一提纲能够指导学生有步骤,层层深入的探究解读比例尺,从而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自主探究,巡视指导

提纲出示后,学生依据提纲,利用教材及搜集的比例尺,进行自主探究。

第二环节解疑合探

这一环节,我们要通过交流自探情况,来进一步理解比例尺,并能够简单的应用。分为三个步骤:

1、联系实际,解读比例尺。

对于教材中比例尺1:100的理解,我会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除了教材中提示的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还可以这样理解: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这样,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还为后面利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拓展思路。

理解了比例尺1:100,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便能够多角度解读,对比例尺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2、类比推敲,明确意义

有了前面大量的实例,在类比中,学生不难发现,比例尺不是一般的尺,而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得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简单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题目: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和宽是( )厘米。计算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面积是( )平方米。

此题是比例尺的简单应用,学生虽然可以口算解决,但也不可简单带过,汇报时要请学生说清算理。这也是对学生对于比例尺理解程度的检验。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在这一环节,我这样引导:通过学习,关于比例尺你还有未解决的疑问吗?或者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

若学生无疑可质,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些比例尺,他们有什么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那么是否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呢?其实不然,我会揭示这些比例尺都用于将实际距离缩小绘制成图,是缩小比例尺,一般前项为1。其实,在精密零件图纸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写成后项是1的比,表示把实际长度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以后画在图纸上。我们叫它放大比例尺。

第四环节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共设计四道题目。

1、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题为训练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解决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此题有多种算法,汇报中引导学生说明每种算法的依据。

算法一:比例尺1:1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所以,可以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除以,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

算法二:比例尺1:100还可以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所以,可以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乘上100,求出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出实际面积。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的题目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先求出图上的面积为54平方厘米,再乘100求出实际面积5400平方厘米,得到的结果便成了0.54平方米。这一错例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误区究竟在哪里。通过共同讨论,明确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能误解为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3、解决课堂伊始的问题:借助一个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地面,学生自行拟定比例尺画图。(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绘图等活动,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4、学生拟题训练。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尝试编题并解答,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我则要进行必要的补充。

接着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归纳及自我评价。向学生展示几张漂亮的房型图,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绘制自己家的房型图。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至课外。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这节课我本着“充分预设,关注生成”的态度,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经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搭一搭”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个内容,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我设计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4、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难点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难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5个大立方体,每个学生准备5个小立方体

说教法和教学手段: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先观察、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再想一想、讨论、操练、演示学具等方式学习知识,通过层层设疑,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难点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观察老师手中的物体,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老师准备的物体(一个不完整的长方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要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形状,需要从不同的方位经行观察。

二、讲授新知

(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设计的导言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今天要认识的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搭一搭,观察,想一想,画一画

3、同桌之间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画在方格纸上;

4、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师:从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三个或四个正方形,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哪里去了?

(生:被遮挡住了。)

6、老师小结

(二)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给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有几个这样的立方体?(确定唯一性)

2、给出两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搭一搭符合两个方向的立体图形有几个?

3、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4、老师小结。

三、课堂练习

1、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搭一撘画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

2、给出三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还原立体图形。

3、给出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搭一撘,然后思考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

四、小结:

学生谈体会或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