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正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23-12-29 05:17:30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篇1

记得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学与问》同样和“学问”有关。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为此,作者选取了两件典型的事例作为佐证。

其一、要多问。波兰的哥白尼很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满脑子都是为什么?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让哥白尼成为一名科学的痴迷者和探索者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提出的“日心说”是对当时占有统治地位的“地心说”的极其有力的批判。哥白尼的结论和《圣经》上的说法完全相反,如果承认日心说,就等于宣布《圣经》传播的是谎言。假如没有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和勇气,没有小时候的“为什么”,是不可能产生“日心说”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发现的。

接着,作者联系我们自己说体会。“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从数量和速度上展示了现代社会变化的“多”和“快”。已经远超哥白尼的时代。“日心说”也早就被推翻,宇宙的中心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去寻找探索。这些就更需要新时代的少年,从小养成“多问”的好习惯。这里主要讲的是“多问”的重要性。那么问谁呢?作者以为,应该去问“能者”。“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其二、要善思。不可否认有这样一类孩子,上课他的手举得比谁都高,问的问题比谁都多。可是,当他提完问题后,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解答,或者又急着去寻找另外的问题了。这其实算不上是在“提问”,而更像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为了吸引别人关注的目光。目的不在问题,而是自己。因此,多问还不够,还要善思。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沈括。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文章选取的一个事例很小,但是很能说明问题。沈括面对疑问,去问妈妈,妈妈的解答并没有解决他的疑惑,“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后来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中也告诉读者,“问”还要“思”。这个事例是在第一个事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了阐述。

文章的最后是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学问结合,勤学好问,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观全文,虽然都是说理,但是不感到“枯燥”和“空洞”。为什么?原因在于作者的语言十分的生动,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事例恰当,语言生动,巧用比喻……很好的把道理寓于精彩的故事之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收获了知识,明白了道理。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1、目标的定位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学与问》 篇3

一、导入

板书课题:学    问

你们是怎么理解“学问”?

生1: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教师相机板书:与  学与问

生2:学问就是知识

生3:学问就是博古通今

咱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与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请大家拿出学案。

出示学案要求

二、初读课文

(一)检查读书

指名读第一小节。点评:很流利,开门红。

接着文章写了两个事例。哪两上事例?

生 哥白尼  沈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这两个名字。

指名读第二小节。点评:他和平时比有没有进步?我听出来了。

指名读第三小节。点评:读得很流畅。

指名读第四小节。

过渡: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能明白一些道理,谁来读最后一节。

指名读第五小节。

总评: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读得流畅。

(二)教学生字,初步

指导写懈、翔、翱,指名说容易写错的地方。描一个写一个。

(三)了解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文章中写了哪两个事例?

生回答。

师:把话说全面,不一定要啰嗦。

生:沈括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山寺中的桃花开得迟,妈妈没有予以解答,后来他自己探索出了答案。

师:学与问为什么是相辅相成的?小组合作学习。

指名读同学读学案,弄清学案中的要求。

请同学中在自己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15分钟。

1、汇总《学案》中提出的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自问答。

2、弄懂了、解决了的问题就划去。

3、每组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题板上。

重点探讨: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每组组长、时间监督员、记录员请举手。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块小黑板。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教师板书:发现问题 讨论问题

请七个小组把小黑板贴在大黑板上。先看看有没有重复的。

拿出其中一个小组的问题:你们认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

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都是一种学习,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个问题:问是得不到精确的答案的,关键要看书。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在求知过程中要把勤学好问把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生1:沈括问了妈妈问题,这是他勤学好问的表现,妈妈没有解答出来,他最后通过观察思考解决了问题,所以要两者结合。

师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要举这两个例子呢?

生1:因为课题就是学与问,这两个例子都是学与问相结合的。

生2: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喜欢问问题,最后才成了天学学家。

师:把从文阐述道理的句子划下来。

生1:第1小节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道理的?

引导:可以从句式和关键词理解。

生1:把问比作金钥匙。说明要学习就必须要问,否则就没有办法走进知识的殿堂。

生3:第3小节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生4:第3小节“无论地位高低……”

师问个智慧含量高的:学问贵在学,贵在问,还贵在什么?

生1:实践。

生2:不懈探求的精神。

生3:思考

生4:发现问题

生5:观察

生6:勤奋

生7:写

生8:触类旁通

生9:拼博

生10:坚持

……[m1]

(四)观看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视频

(五)填写表格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