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白杨》教案【优秀5篇】正文

《白杨》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12-11 01:50:02

《白杨》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名篇,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白杨》教案【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四、理解内容,体会心愿。

课文第十五自然段写到:“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里的“心”指爸爸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和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怎样才能深入理解爸爸表白的“心”呢?认真分析课文第十六自然段的内容,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课件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这一段的内容比较含蓄,三个“只知道”隐含着爸爸的心愿。从原文着手分析,难以理解它的意思。我设想从反面引导,由“只知道”的内容说出“不知道”的内容。通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归纳得出:“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也不知道新疆是个非常偏远、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又设计了一组填空题:

课件出示:

例:(新疆)需要(爸爸),(爸爸)就在(新疆)扎根了。

1、(   )需要(建设者),(建设者)就在(    )扎根了。

2、(   )需要(      ),(      )就在(    )扎根了。

通过上述引导,学生就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年轻时候就服从祖国需要,远离家乡,建设新疆;这回爸爸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是希望他们从小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边疆建设后继有人。

五、自读领悟,深化思想。

课文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通过自学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深刻领会。

课件出示:

认真阅读课文十八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指什么?“几棵小树”指什么?“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什么意思?

2、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3、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表现了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通过读、思、议,学生自然会领悟这一段内容,从而深入理解爸爸及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懂得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时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命题,如《蜡烛》、《扫帚》、《粉笔》等,进行引导点拨,主要让学生建立和沟通物与人之间的联系,找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共同点或是联系点。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通过反复钻研,进而达到熟练地掌握教材,特别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紧紧围绕一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步骤。我认为,教学一堂课,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教师心中要有一条“线”(这就是所谓的教路),用这条线把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教师备课时如果能把这条线贯通,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做到有的放矢。我在备《白杨》一课时就遇到了卡“线”的问题。《白杨》是一篇象征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写白杨,实际借白杨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高尚品质。理解白杨的特点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由“白杨”这个 “物”引到“建设者”这个 “人”。 “线”就在此处卡住了。于是我反复读课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几句话,领悟到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线”就贯通了。于是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这样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白杨跟人有着相同的特点,然后再适时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说的是人,那会是些什么人?”学生一下子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就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树,他们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地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就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这样备课,教师上课时得心应手,学生也理解得透彻,达到了备课的目的。

《白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白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管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管……不管”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管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管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己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管……不管”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帮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相机板书: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沉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成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仅自己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白自己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在座的三十棵“小白杨” 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无私奉献

爸爸: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这节课能做到的有几个方面:1、课前所预设的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呈现。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而对于自己了解的事物也才能感兴趣。本篇课文中所讲到的白杨的生长的环境——戈壁滩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因此,本节课运用了媒体手段展示了戈壁滩的景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了戈壁滩的印象,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渴望进一步了解白杨的冲动。3、品词析句,以读悟情,并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让学生理解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抓住了 “从来” “直” “哪儿”等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品味,以读悟情,带着感情朗读。4、搭好“脚手架”,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介绍白杨的目的在于歌颂驻扎边疆的建设者,因此,教学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好白杨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点由物及人,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部分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白杨》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聋七年级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三)技术准备: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2、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1、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出示录象)

1、提问: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1、     第三自然段:高大挺秀

2、     十三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4、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指名读)

二、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吗?(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象)这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三、  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四、  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1、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只有爸爸……还有……)

b、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    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五、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六、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七、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投影配乐)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八、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九、作业: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适应性强                 建设者

坚强不屈

《白杨》教案 篇4

下面是《白杨》说课稿,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引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设置装备部署者的崇拜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力。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索课文内容,明白寄义深刻的句子,形本钱身看法的本领,并能把自己的见教学出来。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准确读写“沙漠、清楚、高峻挺秀、先容、新疆”等词语。

2、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散了”到课文结束。

3、开端培养学生准确的人生观和代价观以及献身故国设置装备部署的高贵抱负。

4、明白寄义深刻的句子,能在明白的底子上说出自己的看法。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相识白杨有哪些特点,领会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意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要领。

二、说教法

本文接纳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蕴藉,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样子容貌形状变革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差别本性特点。在教学中重要通过朗读资助明白,并得本地联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要领资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明白。

在引导朗读时,可分脚色朗读,念书时要把人物的生理运动展现出来,如爸爸的样子容貌形状变革;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灵活和稚气来,要细致哥哥和妹妹的差别本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由于是对孩子说的,严峻中又不失密切和谆谆教导。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明白一朗读,并联合多媒体等要领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本领,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题目,颁发自己的看法,我做得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由于教是为学办事的,教的目标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题目和看法,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看法的欲望,我偏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题目,大家配合研究等要领来读懂课文,领会西部设置装备部署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设计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还是,他总是那么,,也。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训练后,我再让学生回首课文,思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凭据学生答复,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设置装备部署边疆,并点评:爸爸称赞白杨树,现实也是在称赞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设置装备部署边疆的事情者。

(3)学生意会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懂的最后节中,明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覃思,思些什么,末了为什么会暴露微笑?

学生明确了爸爸是由于信赖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发展,成为故国有效之材而感触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蜜意地转述在边疆设置装备部署者中传播的一句话:“献了芳华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力?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引发情绪,教育学生。

同砚们,在茫茫的大沙漠随处留下白杨高峻挺秀,刚强不平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情况中那千万万万的边疆设置装备部署者,为了转变边疆的落伍面目,他们扎根边疆,设置装备部署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边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肯定会茁壮发展。老师也信赖,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发展,成为有效之材,到故国必要他的地方去,设置装备部署故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白杨》教案 篇5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生坐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师指屏幕)

生:(齐读课题)白杨。

师:(播放课件)几十年前,新疆的大部分土地是这样的,目之所及是茫茫的大戈壁。这里没有山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沙石。大风衣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孩子们,看到这里,你对大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呀?

生:我觉得大戈壁非常的荒凉。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一望无际的。

师:茫茫的大戈壁,一眼看不到边。(李金洋)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寸草不生的。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书中也有描写大戈壁景象的内容,咱们一起打开书第70页(学生打书)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播放课件)列车就行进在这人际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上,每隔几秒钟,窗外就会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就是生长在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杨的呢?请你自由朗读文章的4——13自然段,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是描写白杨的句子,是吗?(生点头)还有其他的句子吗?有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1:你看那树多高。

生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3:你看它多直。

师:同学们画得这些都是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件出示文字)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请同学们再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

生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画的重点词是直、高大、不管、风沙、雨雪、不管、干旱、洪水、总是、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通过这些重点词,我能感受到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困难的。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在什么地方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师:思雅,你画了这么多的重点词,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不清了。你能一句一句的说吗?

生:可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我画的重点词是直和高大。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高大挺秀。(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读一读书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一段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感受到挺拔的白杨树吗?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多位同学,要有语气)

师:思雅谈了她对第一句的理解,看看还有其它的补充吗?看看还能抓住哪句话,哪些重点词呢?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对于这些困难白杨树永远都不畏惧,更加坚强。(师板书:更加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遇到怎样的风沙呀?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也不害怕,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在哪儿生长的白杨树呀,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还能生长,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怎样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这样的坚强?

生: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这样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它需要怎样?

生:它需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支干。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特别强调很快地这个词。纪方你为什么这么读啊?

生:白杨树知道戈壁滩的情况非常恶劣,要很快地长出来把戈壁滩变得完善一些,增添一些色彩。

师:增添一些什么样的色彩?

生:绿色。

师:让这满地黄沙的戈壁滩能够有一抹绿色。在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想来读。

(指名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是贫瘠的土地需要它,是寸草不生的土地需要它。

(指名朗读)

师:很好。它一样在这样的土地上舒枝展叶,顽强生长。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你怎样通过朗读,把我们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生自有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白杨树在需要它的地方顽强生长。(板书:因需要而生长)

(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

师:很多同学坚定地摇头。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结合老师给的提示,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我想给胡洋补充,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戈壁滩需要白杨,更需要我们的建设,让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变成绿洲,不再是难以生存的大戈壁。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

师:他是借着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他介绍的是白杨树的形,而向孩子们传达的是有这样的“神”。白杨树就成了爸爸的代言人,他是在告诉孩子。

(学生齐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要怎样表达爸爸的心愿呢?

(指名朗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们能表达出爸爸这火一样的热情吗?

(学生齐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我们能读出爸爸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的坚定的信念吗?

(学生齐读)

师: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些知识。孩子,你多了什么知识呀?

(生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陈天一,你多了些什么知识?

生:读“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师:孩子们,你们多了什么知识呀?

学生齐读。

师:通过的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对新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指一学生: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作为孩子你理解爸爸这微笑吗?

生:因为爸爸看到了以后的新疆不会再荒凉,也会像首都北京一样繁华。

师:这些小白杨不正像孩子们的代言人一样吗?(课件出示)他们会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坚信这一点。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我们曾经被执着感动,曾经被英勇感动,也曾经被幸福感动。而今天我们却因为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平凡而感动,为像他们有白杨树这样因需要而生长,遇困难更坚强的精神而感动。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刚才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你们在赞叹什么呢?

生:我想说现在的新疆和以前的戈壁滩简直就是两个地方。

师:今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离不开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这里的建设者。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和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像白杨树一样,往后的新疆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把书合上。

(生合书)

师:下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和听课的老师说再见)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