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优秀10篇)正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11-24 02:37:32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杜甫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运用色彩相互衬托的典型例子。杨万里的这首诗也是这样,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

历代描写西湖的诗词不少,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创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苏诗表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雾中的变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比喻,为西湖写下了千古绝唱。杨万里这首七绝写在苏轼之后,却又找到了新颖的构思,从而创造了不同于苏诗的独特的意境。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酣畅,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这说明即使是表现已被人写过无数遍的题材,只要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独有的感受,也是能够翻出一番新意来的。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感受西湖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上校园网,互联网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通过internet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扩展视野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会写“湖”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难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玩看图猜诗句的游戏。老师画,你们猜。准备好了吗?(师简笔画小荷与蜻蜓)猜到的请举手?(生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记得这两句诗是出自哪首诗吗?《小池》,作者是谁呢?(杨万里)孩子们你们掌握知识真牢固。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小池》)

你们可真会猜【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变绿】在这首诗中,小荷还没有长大呢。这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在阳光的呵护下,在雨露的滋润中,慢慢的长大了,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大大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师板画荷叶一两片),说的真好。杨万里的诗中,写自然景象的很多,其中有一首,它是这样写荷叶的。【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自己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找到荷叶了吗?对啊,莲叶就是荷叶,荷叶就是莲叶呢。你们知道的真多。同学们,学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字一句都要读准确。谁能把这句诗读准确呢?(指生读)咱们一块来读读这句诗。老师画的画与这句诗符合吗?(指生说)(接天:荷叶铺的满满的,都接到天上去了。)荷叶真多啊,你们这棒,不但读的准,还读懂了诗的意思。咱们再来读一读,除了读懂了荷叶多,你还读懂了什么呢?(绿)(涂一涂)真不简单。

二、诗中有画

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觉得咱们画的够美吗?你觉得还缺少什么呢?(你的脑海中一定有一幅特别美的画面),生说(莲蓬,荷花,小鱼),你们真棒,平时一定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在你们的帮助下,这幅画越来越美了。杨万里这样写荷叶(指诗句),他还在诗中写到了荷花。他是怎样写的呢,咱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映日荷花别样红)(预设1:如果前面没有说到太阳,就问孩子们,读了这句诗,你觉得咱的画还少点什么呢?太阳。)(预设2:刚才画画时说到太阳,在阳光照射下,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别样红)这是种怎样的红呢?(各种各样,特别的红,红的透明)你们看,这两句诗放到一块就能读成色彩鲜明的图画呢?【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找个同学读读。莲叶就是荷叶,改成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好听不好听呢?(有点别扭是吧)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起来抑扬顿挫最好听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才把这么美的诗句画了出来。你们真棒。老师还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看看这诗句中的莲与荷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按照你们的提醒,老师把它们写下来。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满意吗?谢谢你们又帮了我一次。你们也在课本上描红一个写一个吧。(提醒书写姿势)

三、出示全诗

1、刚刚这两句美的让人陶醉的诗句出自杨万里的这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这个题目有点长。谁来试着读一读(指生读),你读出了你的理解,而且理解的很准确。这首诗的题目中,有个晓字(板书晓)咱们以前也学过带晓字的古诗,记得吗?(教学“晓”)(春晓)晓:是早上的意思,这里的晓,也是早上的意思。诗人早上从净慈寺出来(板书净慈寺)谁知道净慈寺是什么地方?(出示图片)净慈寺是杭州西湖岸边很有名的一座寺院,(齐读净慈寺)从净慈寺出来去干什么呢?题目都告诉我们了(送林子方)林子方是我的好朋友,他要去别的地方当官了。谁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含义。(提醒学生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自己的好朋友板书:杨万里)齐读。

2、题目我们读准了,读懂了。我们看看整首诗(出示整首诗)试着把整首诗读准确吧。(指生读两人)评价1:你读得很准确,评价2:你读得抑扬顿挫非常好听。孩子们来看看,诗中这三个红色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你的这个发现对我们读诗很重要,真好)(韵母相同,韵母相同,读出来特别顺口)预设一:就能读出诗的韵律,这样就能感受到古诗的美(板书:美)预设二:生说特别押韵(孩子你知道的真多,有了押韵,有了声调高低起伏的变化,古诗就有了他的韵律,我们这样去读,就更能感受到古诗的美。)让我们来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播放音频)让我们也这样读一读(生练读)谁愿意跟着音乐来读。(指生读)

同学们,这诗中的景色非常的美,这是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的景色呢?(西湖六月中)(不但会读诗,而且能够提取出关键的信息,真不简单同学们,无论读古诗还是读其他的文章,都要用心读,发现关键的内容,这样你自己读的时候,也能读的明白

谁了解西湖呢?(简要介绍: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美的如画卷一般呢。古代的人们说的六月是指农历的六月,这个时候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荷花可是被封为六月的花神,可见这六月的西湖美景真是非同一般呢。)怪不得杨万里发出这样的赞美一起读(课件变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人们觉得诗中的景色真是美极了,于是加上音乐,把它唱了出来,咱们就一边欣赏六月西湖的美景,一边把这首诗美美的唱出来吧。(播放音乐)

四、诗的背景

满湖的荷叶,满眼的绿色,远远的伸向天边,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仙子般点缀其间,真美。杨万里送好朋友林子方的时候看到此情此境,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开心,快乐,其实这里还有朋友的不舍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那诗就有感情了。

同学们如果这时候,清风徐徐吹过西湖,湖中的荷叶荷花会怎样呢?看着这首诗想象一下。(请生说)你真会想象,这样我们的诗就动起来了。读诗,我们仿佛看到荷叶在动,也仿佛闻到荷花淡淡的清香,还仿佛听到了诗人杨万里那一声发自内心的赞美,从诗歌中我们能读出这种生动美丽的画面,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再读诗)能试着背出来吗?(闭眼想象画面背出来)

五、延伸

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鸟都能入诗,这节课我们只学了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领略了西湖的美景,第二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你能不能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把诗读准,读懂,读美,读出诗中的画面呢,下课后咱们自己去学习这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3

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

如果您还有其它的解释,请不吝赐教!诚谢!

/user1/dahai1020xx/archives//33919.html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六、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8

23古诗两首

这篇课文包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里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一、诗题较长,细细品味,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事件。

二、虽然都是写六月的西湖,但前者写的是雨天,后者写的是晴天。

三、前者写了云、雨、风、水、山、船、地、楼8景,借雨景写实景。后者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且只写了莲叶、荷花两景。

四、前者所写之景动态多(翻、遮、跳、入、吹),变化快,(“未”“忽”)。后者则侧重于表现静态美、色彩美(无穷碧、别样红)、壮阔美(接天、无穷)

在教学两首诗时,可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

一、紧扣诗题,初步感知

这两首诗的题目很长,应该首先指导学生读好,准确停顿。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诗题明白了些什么。学生会发现题目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非常清楚,学生明白了,自然也会停顿了。再一比较,会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写的六月的西湖。

二、比较内容,想象画面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么这两首诗分别写了西湖的什么美景呢?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8处景色,可将它分成两类,分别是云、雨、风、水,雨景;山、船、地、天,实景。也可按雨前、雨中、雨后来讲。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夏天的雷阵雨来想象画面。

云如“翻墨”,仿佛让人看到了乌云不断加浓不断扩散的情景;“未遮山”雨来得快,来得急;雨如“跳珠”,给了人形象鲜活的动感,“乱入船”,一个“乱”字,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雨的变化: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快,忽而慢,像个调皮的小孩,像个无拘无束的精灵!再如这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来了一场狂风骤雨,迅疾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望湖楼下水如天”!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包括心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要理解了“毕竟”、“接天”、“无穷”、“别样”,想象出画面的色彩美、壮阔美可很不错了。教学此诗时有个小插曲。有个学生问:“题目写送别好友,怎么诗中只字未提?”我当时也是一愣,转而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

“我认为他们分别是依依不舍,谁也不愿触动对方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认为是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把他们全都吸引住了,都忘记了。”

“我认为诗人看到眼前的美景,写下这首诗,送给友人林子方。”

……

对于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

三、诗歌作结,拓展延伸

这两首诗一首写了雨天的西湖,一首写了晴天的西湖,你们知道哪一首诗既写了雨天的西湖,又写了晴天的西湖?学生会想到苏轼《饮湖上初雨后晴》,可让学生记住,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西湖的古诗。

附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习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