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优秀23篇)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优秀23篇)

时间:2024-10-27 03:52:05

阅读《落日的幻觉》里的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落日的幻觉 1

在夕阳西下的落日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网络整理的《落日的幻觉》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落日的幻觉》阅读原文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落日的幻觉》阅读题目

18、对文中加点“吟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B、歌颂C、诵读D、吟唱

19、对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年人的生活。

B、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

C、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观看日出时的情感倾向——悲凉、凄惨、遗憾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不欣赏夕阳的感慨。

D、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下文描写落日的壮观景象蓄势。

20、下面能够概括“落日”特点的一组词是( )

绚丽、多样、 宁静 、美妙 B、壮观、绮丽、神秘、迷人

C、诗意、柔和、 雄浑、多样 D、多变、诗意、神秘、迷人

21、对本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 作诠释 B、引资料 摹状貌

C、打比方 引资料 D、作比较 打比方

《落日的幻觉》阅读答案

18——21BDBB

以上是小编分享的《落日的幻觉》阅读题目及答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

预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语句信息,初步形成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欣赏重点语段,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

预做学情分析: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科普性的事理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作者是全国科普记者协会会长黄天祥,以一颗热爱科学、积极从事科普宣传的赤诚之心,为广大青少年朋友写下了这篇科普短文。本文介绍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文中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如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引导学生不必深究这些术语,而主要是了解幻觉及其成因即可。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落日的幻觉应该特别感兴趣,这是学好本课的一个积极因素,但很多同学可以只注重形象上的离奇,对其成因,往往会不加重视与探索,其中所含的一些术语,也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这会影响学生深入文本,无法做到体会事理说明的特征。因此,可以借助图表法,从“幻觉”入手,将幻觉和成因直观地显示出来,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和科学的理性认识。

预想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预想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预构教法与学法导航:

预构教法:1.图表法。通过视觉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幻觉的情境。借助填写图表,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梳理,从而系统地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要说明方法,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形成初步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拓展阅读法。选一些描写落日现象的文段,拓展学生阅读的层面。

预构学法:究因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落日的幻觉”原因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从而把握落日幻觉的科学原理,激发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和兴趣,了解一般事理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预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含幻觉图片一组),课外阅读文段四个。

学生准备:预习全文,查找有关术语的意思,划分全文的段落。

预计课时:一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幻觉。

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两组图片(课件出示),思考:在第一组图片中,中间的两条竖线线段,哪条更长?在第二组图片中,中间的。圆,哪个更大?明确:其实线段是一样长,圆也是一样大, 这种视觉现象,被称为幻觉。今天,我们就和科普记者黄天祥一起,来体验一种落日的幻觉吧!(师随机板书课题,作者。)(设计说明:用图片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幻觉”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幻觉”,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阅读,生动形象,也富有情趣。)

第一组第二组

二、初读感知,理幻觉。

1.学生自读全文,注意读通顺,完成:概括出文中所写落日的幻觉。

(明确:1.颜色深黄、殷红,2.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3.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4.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5.太阳好像变大了。)

2.再次通读全文,要求读流利,完成:给全文划分段落。

明确:1~3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设计说明:通过整理,让学生对落日的幻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为下文赏析做铺垫。)

三、美读体验,赏幻觉。

指名读文1——3段,要求读得有感情,思考:

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落日美在哪些地方?(提示: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

(明确:(1)色彩之美,如“深黄、殷红”、“紫光”等,绚烂多彩;(2)外形之美,如“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形态丰富;(3)变化之美,如“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太阳好像变大了”,神秘莫测。

(设计说明:采取美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欣赏落日之美,从情感上为下文的理性分析打下基础。)

四、归纳方法,析幻觉。

指名读文4——7段,要求读出句中停顿,完成:

1.作者说落日的种种现象是“幻觉”,其科学原理是什么?请完成下面表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六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六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四个单元是现代文,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班情分析:我担任的(6)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待加强。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习。

5、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2、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3、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落日的幻觉》教案 4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 5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即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悟幻觉: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落日的幻觉 6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和文中引用的诗句。②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③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④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阅读——感悟——探究——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自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重点

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产生落日幻觉的原因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2、自由朗读课文,确定文体,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特点。

3、感受落日之美

①朗读描写语段,感受落日之美;

②理解描写的作用。

展示图片

指导朗读,识记字词。

指导朗读

引导理解描写的作用

欣赏图片

自由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

朗读感受落日之美;

理解描写的作用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审美能力。

四、

小结

拓展

五、布置

作业

4、探究落日之谜

①自读课文,勾画出落日幻觉及其原因的语句。

②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③说一说落日幻觉的成因

5、小结

①明确说明顺序

②认识观察和探究的意义

7、作业

①继续品读课文完成学案;

②推荐阅读:

《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

《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

指导学生勾画提炼重点信息语句。

组织小组合作

学习

小结

布置作业

自读勾画

小组合作

学习

说一说落日幻觉的成因

小结

感悟

培养合作探

究能力、语

言表达能

力。

培养学生形

成注重观察

自然,透过

现象看本质

的探究意识

开拓视野;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落日的幻觉

描写(生动) 说明(准确)

事理说明

现象—— ———— —— 本质

逻辑顺序

观察            探究

落日的幻觉 7

落日的幻觉(简案)

南京市六十六中学曹海涛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本文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本文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8

目的要求:

1、积累生字词,了解新闻和通讯两种问题,初步掌握新闻的写作方法。

2、把握叙事六要素,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会和评价。

3、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抓住叙述六要素,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4、感受战争的残酷,民族的坚韧,感恩和平,对战争形成正确的看法。

5、培养学生寻找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能有效借助书籍、因特网等进行信息的搜索。

重难点:

1、复习记叙六要素,把握记叙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4、学会分析作品中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评点各具特色的语言;

5、对战争与和平有正确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录音机、挂图、小黑板

第二单元

课数:6课课时:15课时

内容:

6、《阿长与》

7、《背影》

8、《台阶》

9、《老王》

10、《信客》综合学习

《落日的幻觉》教案 9

《落日的幻觉》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拓展延伸:

2、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 巴金)

日出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10

一、教材简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记叙文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要注意说明文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邓稼先,贝多芬,孙权等。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善良的阿长,伟大的父亲等。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在这正式启动之际,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

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们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中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写作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除了较多的写心得与体会的写作练习外,也有写作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训练。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习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对偶句即可

二、目的要求

1、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本学期的阅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鉴赏能力,以及语言的拓展运用能力。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情况简析

大多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不够主动。表现为:阅读不多,语感不强,书写不美,表达不清。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课堂应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文化作文的写作技巧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1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8)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为写好文化作文打好基础。

五、教学进度安排

1、新闻两则21—216、大自然的语言211

2、芦花荡2217、奇妙的克隆212

4、给巴特勒的信1319、生物入侵者112

5、亲爱的爸爸妈妈1320、你一定会听见的113

6、阿长与《山海经》2421、桃花源记314

7、世界何时铸箭为犁43—4走上辩论台413

8、台阶2523、核舟记215

9、老王25—624、大道之行也215

10、信客1625、杜甫诗三首316让世界充满爱47莲文化的魅力416—17

11、中国石拱桥27—826、三峡217

13、苏州园林2828、观潮218

14、故宫博物院2929、湖心亭看雪218—19

15、说“屏”1930、诗四首419

《落日的幻觉》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12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1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8)、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一是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班情分析:

我担任的xx、xx两个班是同年级中的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待加强,如xx班的xx,xx班的xxx,写作文一点也不动手的。xx班是本人接的班主任,要好得多,xx班必须花较大的力气。

四、具体措施: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习。

5、 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2、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3、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4、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5、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6、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落日的幻觉 13

20 *  你一定会听见的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顷(       )刻     面颊(     )  喷嚏(      )  嘈(      )杂   过滤(      )

2、解释并掌握词语

潜意识:

顷刻:

嘈杂: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绚丽:

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当分析。

4、 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 ~    段):

第二部分(   ~   段):

第三部分(  ~    段):

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

(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6、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课文向我们展现 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0 * 你一定会听见的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

顷刻:极短的时间。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绚丽:灿烂美丽。

3、略

4、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5、(1)a.对生活充满热情   b.对生活麻木不仁       (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 (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人云亦云    (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  (6)略   (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落日的幻觉》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落日的幻觉》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 第2段主要运用 描写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 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 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过渡句 ,在内容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课堂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落日的幻觉 16

教学目标:

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

学会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如何生动描写事物。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滚动播出几幅落日图画)

游戏导入,感受幻觉: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黄色球和深紫罗兰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每天都会出现的落日的景观。

走入课本,感悟课文:

1、赏幻觉:

学生根据课前展示关于落日的一组图片,欣赏落日之美。

落日的景色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一说,也可以谈谈自己独到的发现。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落日的特点,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一种幻觉呢?科学家黄天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把他的探究写在了这篇《落日的幻觉》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步伐,一同走近落日,来看一看落日的幻觉吧!

析幻觉:

①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任务:1。勾画生字词;2。思考课文说明对象及体裁)(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一半同学读第二至四段,另一半同学读第五至七段。)

疏通生字词。

把握说明对象,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②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品幻觉:

研读第二段对落日幻觉的描写,思考下面每组语句能否换成修改后的句子。

①原句: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改为:日落的景观很美:太阳显得比平时大一些,颜色偏黄或偏红,当它快落下时,形状看起来有些扁。

②原句: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改为:有云时,天空会出现晚霞;无云时,则可能会出现蓝灰色暗弧,外面还有一层亮弧。

明确好处: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③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④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

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4、悟幻觉:学了此文,你获得那些启示呢?

看图思考:

铅笔断了吗?(折射现象)

姚明身边站着三个小朋友吗?

(几个身高1米80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和姚明合影(背景衬托)(参照物)

学生讨论、明确: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

走出课本,延伸拓展:

牛刀小试:

1、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结合文章《落日变大了》,请归纳一下 “落日变大”的原因。

教师寄语: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你们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我还想,让你们诗意地生活,等到那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四、    课后作业:

1、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2、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 背景衬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 光渗现象”。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 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中午时空气层相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大。

《落日的幻觉》教案 17

一、导入 :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这都是我们的幻觉。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板书课题)

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

二、默读课文 自学探究

读课文思考:

1、注音

2、解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板书:幻觉、原因)(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

三、重点研讨

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放音乐!

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

现在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

3、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作者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四、赏析语言

1、如果把“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一句中的“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除了准确周密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动优美,这主要体现在第( )段。请你摘抄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五、拓展练习

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六、夕阳下的收获

提示: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有何启示?(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增长知识,受益无穷)

七、教师总结:

地球就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无时无刻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自然画面。让我们用心灵去观察,用知识去探求,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因为你们是朝阳不是落日。

《落日的幻觉》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看一看 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 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预设:1、落日会产生哪些幻觉?2、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1、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2、关注标志性词语 。 3、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 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 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 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六、课堂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板书设计略

《落日的幻觉》教案 19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减( ) (yān) 红 (zhuì)落

尘(āi) (wèi) 蓝 暗(h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落日的幻觉》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细致地观察、学会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去说明一种自然景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教师:查找图片,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三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请学生仔细数数,图1中共有几个黑点?图2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图3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

图1图2图3

教师结论:很多时候,我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先生写的《落日的幻觉》。

2、观赏落日.

3、绘落日.———的落日,请用恰当的形容词来描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把握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问题:

a、本文是什么文体?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指导学生填完表格,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三、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学生发言,老师指导。(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四、揣摩语言

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几组句子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2、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

探究结论: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五、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彩虹海市蜃楼等)眼见果真为实吗?现象分析.

2、学生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3、学生谈收获、

六、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

然后布置作业

1、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对于太阳落山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备课人舒全鑫

八年级()班姓名()日期()

【教师寄语】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第欧根尼)

学习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课前导学:

你知道什么是光的散射、光的折射和眼睛的叠合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吗?

光的散射: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眼睛的叠合效应: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由人眼叠加而成的。

1、借助工具书,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音.(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幻觉()吟咏()绮丽()

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熟读课文,思考并概括课文内容、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3、课文讲了落日时的哪些幻觉?

在课文中标出、

课中导学:

1、检查预习、(字词读音小组长检查)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明白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和产生幻觉的原因

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分析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再读4—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揣摩语言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则近义词替换句中带点的词,将换后的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2、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删除法:删除以下这些带点的词语或则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旭日.

探究结果: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

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

2、我的收获:

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课下观察日出的景色,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落日变大”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 21

《落日的幻觉》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落日的幻觉》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课外选文。现从文本分析、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说明五个方面对本文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文本

(一)文本特点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我非常强烈地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注重的是个人的独特体验。我不期望学生如我有以上同样的体验。己不明勿教于人,我更想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研读所成的一家之言,去激发学生们的众家之言,在众家之言之下,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头脑,选择进而接纳。

(二)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衡量一篇文章的价值,是看其中的文字被后人引用的多少或者是文字背后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触动了我们的某种感受。凭心而论,以这个原则来看这篇选文,这是一篇不太规范的说明文,虽文意浅显但文字枯燥,被后人引用的恐怕不会太多。但是,这篇文章文字背后给人的思考却在焦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幻觉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了幻觉,人生是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我们认识到看到眼里的未必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看到所谓的‘真实’,其实未必是真的真实;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别人所构筑的假象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我们有时或者每天都被自己制造的幻觉所迷惑,甚至活在其中自在逍遥。种种的可能促使我决不能把教学目标视为先在于学习与学生存在的知识点或者成型的思想,而视之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某一个含有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简单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一个线段,而是一个射线。鉴于以上的教育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仑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技能目标:

以课文为引,能够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情感目标:

用自圆其说的阐释支持你因这篇文章而产生的思考。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标不再是一个必须达到的设置好的线段,而是一个由此点出发的射线。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落日的幻觉》的解读,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以上教学目标为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三)、说教学的难点

文章表面文字浅显易懂,学生能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从中得到的启发,比如:“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或者假象所迷惑。”但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引导者绝对不能停留在以上泛泛而谈的说大话,说毫无用处的废话的层面上,而是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力这个宗旨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华,发出属于自己的个体化的声音。比如有的同学会说:美仑美奂的落日在科学的面前变成了如平常一样的如此而已,我不免地失望起来,这真是科学的成就但同时也是生活的悲哀;也有的同学会说:幻觉给生活带来了色彩,还是给生活带来暗淡?既然如此,我到底向左还是向右?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的难点设定为:以文悟思,用思考影响行动。

说到这里,有的老师会说:你引导启发的太难,你的要求太高。但我还是一直坚持我一个朴素的观点:给学生一个好分数,还要给学生心底打上精神的亮色。

(四)、说教学环境的准备

1、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查找关于幻觉或者与之同意的词语(虚假、虚伪、假象、虚空、茫然、渺茫、海市蜃楼等)的材料,要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找到这些枯燥文字背后的鲜活的生命并形成自己的文字。举例:翩翩起舞的蝴蝶翅膀会在不同的方向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不过是翅上鳞片构成的细小坑洞从不同的角度折射阳光发出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本来如此美好的事物,经科学的解释,一个个变得那么乏味,毫无美感。我真担心在将来的某一天,所有的美好(其实是幻觉)的事物都被解释出来。那既是科学的成功,也是生活的悲哀。

2、教师:一是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力求画面富有美感和诗意,富有理性和质感,给人以激情文字的冲动,用画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做文章气节少年人。

二是要准备相关的文字,以期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的启发和碰撞。准备的文字如下:幻觉,你想用哪个词语来代替它?虚假,虚伪,假象,虚空,茫然,渺茫,海市蜃楼。这又让你想起了什么?真实的东西往往不一定是美的,而美好的东西往往披上了虚假的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是幻象,却依然欣欣然沉溺于幻象而不愿醒来。可是有一天,终会醒来,有人悲叹,有人神伤,有人麻木,有人坚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是让你清醒地看清每个幻象的本质,因为在或许丑陋的真实面前,或许,你会不快乐。我只是想,让你诗意地生活。还有,在有一天,幻觉退去,真实毕现的时候,你能如看这每天的日落一样,平常,淡然。因为,你已经在美丽中快乐了,何况,明天,还有一轮新的太阳要升起呢?

二、说教法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妨把本课教学内容分成“小学”和“大学”两部分。理清文章脉络,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通过感悟,亲近文字,体味文字背后思想,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小学”教学则应如学者一般,仔细辩析,认真分类,全面总结,以准确运用为目的。“大学”教学应舍弃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摆脱匠气,或作慷慨激昂的演讲,或创设如临其境的氛围,或民主平等的讨论,以融动心灵为目的。

(二)以往教学的得与失

在以往此类文章的教学中,由于过多地使用讲授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平面结构,无法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创新有个性,学生学得主动有思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大胆地对教师的观点说不,让我震动不已。所以我想:多角度、多层面研究问题,把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探讨,应该是师生双方活动的重点。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如何就本篇文章进行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再到创新个性化教学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本课的教学模式为: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构建动场”为起点,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自主学习”,让师生共同进行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用“整合建模”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

设计的理论依据:活动建构教学思想,即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这里说的活动是指师生思维的活动。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前面说到教学的难点为:以文悟思,用思考影响行动。为突破难点,本着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则,创设“大问题”背景。设计的大问题为: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能否借助你所掌握知识,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如果你不喜欢这篇文章,试着去欣赏她,思考在枯燥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哲理。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材料和独立思考后,分组自由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营造学术争论氛围,允许并欣赏学生对书本知识和传统智慧提出怀疑与挑战,即使是荒谬的;极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企划未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紧紧追求书本知识和追求依靠书本知识谋生的生活。

三、说学法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采用:

情景联想法:文章前三段以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落日的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不妨设计以“他在落日的余辉中,走去”为题进行合理的想象。期待学生写出下面的文字:在落日红色的余辉中,大禹浮躁地在坡顶上走步,他走来走去竟使人看出他是有规律地走。不过,他好象没有走对。大禹了停片刻,深呼吸,再深呼吸。他重摆架式走,这次,他走得很平静,很有力,也很稳。

价值问题提出法:我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范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以课堂生活重建为背景,以贯通课堂教学内外的“构建动场”为起点,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自主学习”,让师生共同进行多元、多维的“交流探究”,用“整合建模”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化。其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认知,在主题搜集与开放交流中重建课堂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集体智慧背景,拓宽学生视野;通过这一环节让教师了解学情,调节教学重心,调整教学策略。

2、诗意引入,在创设情境与引发思绪中构建动场

这一过程预设的出发点是,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创新发展的内驱力。所谓的“动场”,意在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和促进力的课堂教学情境。

设计的导语:

在夕阳的余辉里,凄婉的楚地音乐想起,霸王扬起头颅,拔剑自刎,殷红的血染尽最后一丝惆怅;在落日的寂寥中,倾国倾城的王昭君粉泪盈盈一步三回的走向陌生的蛮夷之地,凄厉的风撕扯着离别的心;在如血的残阳中,剑客荆轲胆气如虹仰天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让人叹惋,让人感伤。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眼睛一厢情愿的幻觉。

下面,我们就走进美丽的夕阳,走进关于幻觉的诠释。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以深情地朗诵,激活学生的认�

3、新知学习,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

这个环节我设计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落日给人的哪些幻觉,这些幻觉是如何形成的。

这一过程设计的出发点是: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们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理,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互助学习将思路理清,并自己检索出本课主要知识。这一个过程的实现,依靠学生的自悟自得和彼此平等的交流碰撞中实现。

第二步:(跳读课文)强化理解:丢开文本,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互相说说幻觉形成的原因。设计意图:将知识内化成个人已有认知。

第三步:(速读)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得出本文这样行文是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的。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意图:三步读法各不相同,细读目的是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现象及其成因;跳读目的是直接提取有价值信息;速读目的是整体理清文章行文脉络;这样,学生阅读就遵循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规律,将文本给与的有效价值提取出来。

4、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初次接触本文的时候,读完前两段,以为本文一定是揭示一种超越于普通认识之上的普遍的人生规律或意义,因为她的语言如此抒情,甚至有一种诗的意境;可是当我读完全文,我美好的阅读期待失落了,我没有想到,如此美好的开头,竟然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而已。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师生一道顺着前两段续接下去,看看我们能够续出怎样的精彩。

示范:落日余晖,巷烟落照,她给我们一景梦幻。

旭日东升,转头回望,迷雾之下才是真实。

当海子卧在冰冷的铁轨上时,梦幻使他忘记“活在珍贵人间”,当凡高用枪指着自己的头颅叩响扳机的时候,梦幻使他忘记“旷野的内心对生命的呼唤”

江南的美幻,总是细雨连绵。

落日的梦幻,总是迷雾重重。

你站在地上仰望苍苍者天,可曾知晓他们的真实面孔却是凸凹不平,黯然无光;你坐在海边看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可曾知道,那美丽并非真实的存在;你醉心于这唯美的境地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时,有没有想到,美丽的面孔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只要给与了我们足以悦目的美,我们又何必在乎他的实质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设计意图:给能力一般的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给能力较好的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5、走出文本,在质疑探究与品评作者中整合建模

整合建模,简单地说,就是有梯度的挖掘与拓展,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化、结构化、模型化和动能化。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设计的探究问题:

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幻觉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没有了幻觉,人生是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我们认识到看到眼里的未必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看到所谓的‘真实’,其实未必是真的真实;我们认识到不要被别人所构筑的假象所迷惑,但是我们是否进一步想到我们有时或者每天都被自己制造的幻觉所迷惑,甚至活在其中自在逍遥。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

6、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与梯度思考中完成作业

(1)如果我们立足于说明文的角度来组织语言,你能否对文章的前三段进行改造。

(2)文章的末段说: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可是文章并没有象前几段那样进行科学的解释。你能否借助适合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解释。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有梯度有思维价值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完成。把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经历创造的幸福,实现人生的超越。

五、说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

课前认知,在主题搜集与开放交流中重建课堂(10分)

导语设计,在创设情境与引发思绪中构建动场(2分)

新知学习,在自主学习与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10分)

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分)

走出文本,在质疑探究与品评作者中整合建模(10分)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与梯度思考中完成作业(3分)

3、说课综述:以教师对教材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来影响学生进行个体言说。

《落日的幻觉》教案 22

《落日的幻觉》是由黄天祥写的一篇说明文。它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23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

阅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第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第三单元,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事理说明文;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第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由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以三、四单元是教学的重点,而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大自然的语言》一直都是重点篇目,也是教学的重点。

综合性学习?写作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写作,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二、四、六单元除写作之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的篇目是《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甚至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习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具体地说就是:

1、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学习、生活,将班级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2、教会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目标逐步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从而实现大目标的做事方法;

3、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书写、提高阅读和背诵能力;

4、教会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进而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指导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珍惜来自父母亲人和师友的关爱,并懂得以实际行动回报,懂得感恩。

6、力争本学期学生语文成绩优秀率15%,合格率98%。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已初见成效。但是,仍需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知耻、明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4、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5、强化作业管理,逐步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6、坚持晨教"心灵鸡汤"口语表达训练活动(约3分钟),教育学生懂得自尊自强,争取做一个有志青年。踏实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7、做好纠偏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9、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网络手段学习,将班级博客利用起来,指导学生利用每周的信息技术课写一篇随笔或感言,发表在班级的博客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0、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3、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1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4

一、课程标准要求: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挑战。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 )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为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处于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一单元由阅读、诵读欣赏、写作、语文实践活动几部分组成。全册阅读课文计二十九篇,其中讲读课文十五篇,自读课文十四篇。另外本册教材还有名著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专题《长城》。

四、教学的总要求及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长征之歌):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的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的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句子。

4、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地写人记事的的方法,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5、积极参与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全过程,展示活动成果,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1、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品味记叙散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4、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

5、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6、学习口语交际中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学习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学习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体会课文所流露出来的对花鸟树木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3、了解标点符号使用的常见错误,能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

4、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1、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从小立志做一个爱科学的人。

2、理解高新科技集中反映了当前人类最高的科学水平,了解高新科技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

3、开展了解、学习、展望高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科学创新意识。

4、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能根据主客观需要自由阅读和写作。

五、教改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培养辅差计划

1、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