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洛阳诗韵教案(最新9篇)正文

洛阳诗韵教案(最新9篇)

时间:2024-03-30 05:31:2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洛阳诗韵教案(最新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洛阳诗韵教案 篇1

初步摸索找好酒

西北工业大学虽说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专业特色的学校,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每到周末都会开展通识教育或相关的选修课,但这种课的授课方式往往比较传统死板,效果也一般。

电子信息学院的吴闻川老师就开始思考:“比起老师给学生授课,不如让学生给学生授课,这样的颠覆模式会不会有新的效果?”于是,2013年12月份,吴老师就想到了“学生百家讲坛”的点子。“让学生有机会像老师一样站上讲台开坛授课,像易中天、钱文忠一样侃侃而谈自己的课外钻研。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传播知识,讲课者与听课者是双赢啊!”

吴老师把这个想法跟学校团委交流后得到了肯定与赞赏,并希望活动在全校开展。2014年3月开学初,“百家讲坛”开始了第一季尝试。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很多学生觉得新鲜好玩,风头一热就跟着报了名,统计下来有80多位学生参加。接着学校要求参加报名的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备课,这个要求一出来,一下走了大多半,只剩20多位学生。之后,再经过试讲的选拔,只有三四名学生可以真正走上讲台。比如讲“摇滚乐”的胡家康、“经典英文诗歌鉴赏”的马子晴、“哲学与思考”的吕焰。

除了通过报名筛选的学生,吴老师和其他一些学院的老师还主动邀请了一些能力出众的学生来参加讲座,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国学社的副社长赵梦圆。赵梦圆是个国学迷,对先秦的文化、历史、哲学、诗歌散文都有很多研究和了解,这部分知识对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来说正好比较欠缺,吴老师就希望赵梦圆打好开头第一枪。经过一系列准备,学生百家讲坛第一季第一讲定在了2014年的5月5号晚7点。

开坛美酒讲国学

“在《诗经・关雎》里面,有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都知道‘窈窕’是美好的意思,但古人为什么说‘窈窕’而不是‘窕窈’呢?”“其实,把‘窈窕’分开解释会发现窈是指代内心,而窕则表示外貌,可见君子对女子的喜欢是先考虑心灵美的。”主讲国学的赵梦圆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坐在台下的学生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作为第一季的首次讲座,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当然离不开讲座背后的认真准备。“先秦文学是中国文明的滥觞之地,我们应该多去研究。”在赵梦圆的身上会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复兴国学的愿望。一开始,赵梦圆想找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重新讲解。但吴老师却认为这样太过零散而且没有主题性。国学内容庞大,如何才能吸引大家,又能引发思考,从而了解国学?师生在一起琢磨了很久,最后把主题定为“诗经与爱情”。“爱情是大学生很喜欢且容易接受的话题,而诗经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两者正好可以结合。”赵梦圆觉得吴老师的切入点很不错,就沿着这样方向去搜集资料着手准备。

最终,赵梦圆将系列讲座取名为“如诗爱情,经久弥新”,按照总分总的讲课模式,先通过《诗经・关雎》这首诗总述君子的爱情观,然后从恋爱过程:相思、表达、行动、勇气、责任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君子爱情观的特点,最后用《诗经・邶风・击鼓》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总结,告诉大家:爱情,要且行且珍惜。

讲座准备好了,校园里的公告栏,宿舍楼下的活动栏都张贴起了海报,学校在官网、“三航青年”等微信平台也鼓励学生去参加讲座。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听讲,吴老师还给每个到场的学生发了一个可以盖章的小本子,每听一次讲座就盖一个章,积累一定的次数还可以得到一些小礼品。

经过努力,第一讲到场的有40多人。大家本是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前来参加,但赵梦圆不仅把国学中的诗歌讲得简单易懂,并且有着作为90后独特的理解。就比如讲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这里面‘友’字不仅仅指今天朋友的意思,而是君子与女子产生好感,形成男女朋友。而‘友’下面里的‘又’,在象形文字中其实是两只手交叉在一起,这就说明执子之手,要相互扶持,有一种责任心。”这让很多听众都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男同学对赵梦圆说:“你知道吗,自从听过你的讲座,我现在去图书馆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到文学板块,翻阅几本先秦时代的诗文。”听到这话,赵梦圆心里翻起一阵热浪,似乎能感受到复兴国学的梦想在一点一点地萌芽。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下,在第二讲时,听众来了100多人。就这样,百家讲坛第一季慢慢开展起来。

好酒可以多贪杯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百家讲坛的活动流程初步形成。讲坛于开学3周后展开,一直持续到第11周或12周,讲座时间则完全尊重讲课的学生,只要提前一周上报就可以,学校会把讲座提前排好,放到各个宣传栏里。如果讲者讲得好,还可以适当延长。比如第二季讲座中讲西方音乐史的韩韵潼就从2期讲座延长到了5期。

“我们的主讲人很会唱歌的,大家想不想听?”2014年9月初,在电子信息学院报告厅里,韩韵潼的几个好朋友正起哄请他唱歌,结果大家的兴致一下被点燃了:“来一个!来一个!来一个……”听到大家热情的呼喊,主讲人韩韵潼实在无法拒绝,就给大家清唱了一首意大利歌曲《请别忘了我》:“Se fossi qui con me questa sera. Sarei felice e tu lo sai……”很多人虽然不懂意大利语,也都听得如痴如醉。伴随阵阵掌声,百家讲坛第二季“西方音乐史”的讲座开始了。

韩韵潼不仅歌唱得好,而且对西方音乐史研究得更是十分深入,从西方不同时期的音乐剧特点到具体的乐队布局方式、剧场礼仪、特色乐器等都有涉猎。

“大家都熟悉钢琴,当看到大键琴的时候下意识就会想到钢琴,因为二者从外表看长得实在太像,并且大键琴还是钢琴的前身。但其实这两种乐器的发声机理是截然不同的。大键琴也叫羽管键琴,它是靠内置的羽毛拨弦发声的,属于拨弦乐器,所以声音很清脆,而且很短促,而钢琴是用里面的毡锤敲击琴弦发声的,属于击弦乐器的范畴。”说完,韩韵潼就给大家播放了相对应的音视频,让大家更加直观地对比了解。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十分丰富,但大部分人对这块又都不是很熟悉,所以韩韵潼主讲的“西方音乐史”就从这点入手。为了让大家容易接受,韩韵潼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乐器作为切入点,比如大键琴、维奥尔琴、木笛、鲁特琴等。在讲解具体内容时,韩韵潼不仅会插入相应的图片,还会选取相关的音乐剧,如巴洛克时期最著名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两段音乐《D大调鲁特琴协奏曲》和为多乐器而做的《C大调协奏曲》等,让大家先从理论去认知,然后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去感受,加深了解。

一开始,韩韵潼心里很担心,害怕没有学生来听课,会冷场。所以每次讲课前,韩韵潼都要去吴老师办公室,先给他讲一段。吴老师每次听完都会有所收获,所以,他也会邀请很多师生前去听讲。结果大家都很享受韩韵潼精心准备的内容。于是,吴老师建议韩韵潼多讲几节课,可以多融入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对比分析的讲解。

在最后一期中,当韩韵潼讲到威尔第的《茶花女》时,他为大家播放了维奥列塔临死前的经典片段:从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到唯美的男女主角二重唱《告别巴黎》,再到剧终维奥列塔死在阿尔弗雷德的怀中。最后台下真的有几个同学哭了,“这一幕真的让我难以忘怀,因为我看到了一些人从对歌剧毫无兴趣,到进入剧情为剧情所动的转变。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意义。”

混合酒香弥漫校园

两季的讲坛举办后,这个活动越来越引起学校师生的关注。到了2015年春季学期,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讲座。除了文史哲,作为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特色的学校,理工科类的讲座更抓人眼球。

“南美人90%是同一个人后代,北美人50%人有同一祖先。”大家听到这个说法立马瞪大了眼睛。“真的假的?”“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2015年3月20号的晚上,长安校区的报告厅炸开了锅,大家被一个有着奇特想象力的理科男牢牢抓住了眼球。

“这些都是通过DNA鉴定得出来的结论,比如说利用Y染色体可以追踪父系,细胞质DNA追踪母系。”主讲人杨鹏飞一边解释,一边开始在黑板上用计算公式给大家演算,借助粉笔来讲解其中的道理。当时吴老师恰好在现场听课,记忆非常深刻。“当时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全场的人就看见一个小男生拿着粉笔疯狂地在黑板上写着公式,计算着各种数值,写满一黑板就用黑板擦擦去,然后又满满写了一黑板。我们大家真的有种看傻的感觉!”

这个让大家看傻眼的主讲人杨鹏飞,只是西工大物理学院的大一新生。别看他年龄不大,讲起课来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而他讲座的主题“现有条件下星际穿越的可能性”更是新鲜独特,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听讲。

对于科幻,很多人都抱有一种神秘仰望的视角。那里有太多的秘密,太多未知的领域。但对于一个科幻迷来说,却有着多于常人的想象力,并希望把这种想象演变成一种行动、一种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去钻研,这就是杨鹏飞的世界。“大家对这块都很陌生,基础知识的不足,使很多人认为星际航行只不过是拥有‘更大的船’和‘更大的马力’,然后像坐着时光飞船似地去开辟一场新航路。”但理科专业的杨鹏飞明白,“事实上基于‘光速不变原理’和宇宙这么大的尺度,星际航行将不同于以往人类历史的任何一次远征。”他想通过讲座给大家讲述未来的星际航行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况。

一般在讲完知识理论后,杨鹏飞还会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举例子。例如《阿凡达》电影中有一幕场景:人类跨越宇宙,来到潘多拉星球寻找某种矿物质……并决定发起战争。不久,在导弹声中圣树被打倒了。杰克的阿凡达开始劝整个森林的人们奋起抗战,而杰克身为魅影骑士屡立战功,最终获得胜利……这部分给观众紧张激烈的感觉,但杨鹏飞指出,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完全不合理。人类并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做出很多事情,这有悖于时空相对论。“星际航行并不同于大航海,航海时我们绝对不会考虑尺缩钟慢质量增加,但航宇必须得考虑。因为就我们太阳系而言,直径大概是一光年,银河系是10万光年,整个已知宇宙的直径约是140亿光年。我们飞行器的速度即使接近光速,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飞出太阳系最快也是半年后的事。所以很多科幻片是不合理的。”不少文科生表示,杨鹏飞的讲座虽然比较抽象,有种听天书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却特别棒,“你会惊讶原来在我们校园里还存在这样一个大神人物!”

学生百家讲坛对于受众小但话题好的讲座也同样重视。吴老师说:“在国外很多大学都会有千奇百怪的社团,这些社团可能只有四五个人,但讨论的话题并不一定枯燥。”

对于这些规模比较小的讲座,学校就不拘于开讲场所了。比如在百家讲坛第二季的讲座后期,主讲“明初四大奇案”的饶文玉就把开讲地点从庄严拘谨的报告厅,转向了独具情调的Corner咖啡厅,讲座也摇身一变成为一场听众与主讲人分享心得,畅谈历史的座谈会。很多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这种氛围轻松的讲座。

微拓We Talk

由于微型讲座也同样受到大家喜欢,于是在今年上半年,吴老师就将咖啡厅讲座部分单独拎出来,做成了一个百家讲坛的新形式,并取名“微拓”,即“We Talk”的意思。“微拓的口号是‘小空间拓展大思维,小话题开启大视野,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吴老师希望微拓能成为西工大轻松、开放的微学术、微文化、微生活交流平台。

2015年5月份,微拓在西工大管理学院南楼二层的“不凡咖啡厅”展开,前几期吴老师不仅免费请大家喝咖啡,还邀请了很多厉害的大牛。比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的胡八一研究员跟大家分享了“武器设计中的两个经典物理故事”;学校张若南副教授跟大家讲述了“无线技术的演进: 从人的互联到机器的互联”的知识;陕西省国际交流中心的绳文琳研究员与学生们交流了“德国文化与德国留学”的问题……吴老师希望大家能慢慢喜欢上这种学术氛围,从一开始的名人邀请变成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然后形成一种习惯。“虽然有的话题不适合在报告厅里举行,但也同样有意义。这样既能弥补百家讲坛的空缺,也能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

2015年9月,吴老师打算推出一款针对百家讲坛的校园APP,学生可以在APP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邀请身边的朋友,询问大家是否感兴趣,只要有8位以上学生喜欢这个话题,就可以组织讲座,地点可以是咖啡厅或者操场或者小教室;如果是人数众多的,达到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学校则会组织大教室或者报告厅。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 篇2

关键词:自然精工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以才学为诗

宋代诗风的形成,经历了学习和超越唐诗的过程。欧阳修正处于宋代诗歌风貌成型的前期,他在“唐音”向“宋调”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先驱作用。欧阳修是古文家,同时又有高深的学问,作诗似乎就自然而然地“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1](P83)这受了韩愈诗新运动的启发,但他进行北宋诗新运动时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把古文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诗歌领域,广采众家之长,提倡自然精工的风格,于平易流畅之中又极富情韵幽折的含蓄之美;于议论中饱含深邃的情理性;以散文的句法入诗,在以文为诗中寄寓浓烈的感情;以才学为诗,彰显其赡博才情。宋人及后人大多数从他自然精工的风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角度着手,评价其对宋诗具有开拓性的诗史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宋诗朝平易冲淡、重视理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等特点发展。郭绍虞认为“宋诗之变,始于欧阳修”[2](P31),可谓的评。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

一、平易自然和精致工巧的互融

宋初诗歌沿晚唐五代之习,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其中以西昆体的影响最大。欧阳修继承韩愈的诗新运动,始以平易疏畅之辞、劲健真挚之意,矫西昆浮艳雕饰、情辞相背的倾向,呈现出自然精工的审美风格。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云:“欧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诗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3](P146)叶梦得认为欧公作诗一反西昆体雕润密丽、情辞相背的陋习,专注诗歌的气韵和风格,故欧诗具有平易自然和精致工巧的特征。虽用意精深、诗律精工,但是却表现出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易疏畅之风,在平直中又不乏见其清新巧丽、思深意高。但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论其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尔。”认为其轻快疏畅而缺乏含蓄蕴藉,往往缺少诗味余韵。欧公却认为诗文意含蓄但要着意余味。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文意难评如此,要当着意详味之耳。”[3](P210)可见欧诗虽然平直古淡、平易疏畅,看起来不见佳处,但是深入研读却能感受到其精心安排和深厚的情感蕴藉。试看于平直中不乏清新巧丽的《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4](P427)

此诗乃景v四年(1037)春欧阳修贬谪夷陵时的赠答友人诗。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诗题中“戏”字诙谐幽默,但是却是蕴藉深厚独具匠心。诗作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首句用“疑”字领起发问造成二月山花未开的原因。语言浅切自然,不见妙处,但是诗人用设问自问自答让人眼前一亮,引起读者的惊异之情,故方回评论此句为“未见奇妙,若可惊异”[5](P199)。随后诗人用白描叙写残雪久压枝条上的橘子却耐寒不凋,响雷惊动竹笋破土而出抽发嫩芽。此处暗指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却像冬橘和笋芽一样意志坚定,生命力顽强。“夜闻归雁”二句,诗人在大雁归来、病魔缠身中产生了客子迁谪山乡的思乡之悲。尾联则是全诗的升华语,诗人自解早年作客洛阳,熟稔洛阳牡丹。宽慰自己虽然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全不在意,结句极见胸次之旷达。故陈衍在《宋诗精华录》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表现出诗人谪居山乡的自解宽慰之意。

此诗以浅切自然语言写景述怀,浅近而深远。全诗构思精巧,写得很有讲究。诗句结构关系衔接紧密,意脉完足,圆润流畅。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5](P199)唐人律诗常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崇尚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句脉,审美体验的日常化、平常化,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也是欧阳修把唐诗风味转向宋诗格调的“学唐为宋”的典范。欧阳修与文人连环酬唱,它将诗歌题材引向咏物娱乐,引向通俗化、生活化,引向表现士大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宋调鲜明特色。

二、以文为诗的散文化

冠为“宋代韩愈”的欧阳修继承了韩愈诗歌散文化的特点。他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大量运用到诗歌中来。方东树所云“欧公作诗,全在用古文章法。如此,则小才亦有把鼻涂辙可寻”[7](P275)这一方面是受了李白和韩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纠正西昆体过于雕琢华丽的诗风。在欧阳修的倡导和影响下,宋诗出现了散文化的革新特征。从诗体的发展进程来看,其实是一种进步。因为散文句式写到诗里来,诗人可以更自由地挥写,更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用得不好,可能会损害诗歌的声律之美;但运用适当,兼顾韵律,却可以扩大诗歌的容量。钱钟书说欧阳修“一方面想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9](P39)。欧阳修的一些长篇歌行冲破了形式格律的束缚,使用散文句式,如和王安石《明妃曲》作组诗《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中的第一首: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4](P1589)

开头二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破空而来,欧公改变诗歌沿袭已久二二三的节拍和句脉,以二三二开头,并用七言和四言混用,是典型的散文句法。用“以”和“为”的虚词使句意表达平易流畅。诗人用散文笔法,平铺直叙胡人骑马射猎的生活状况。诗句接着用质问的口吻发问是谁把“面如玉”的昭君远嫁胡人,昭君在远嫁途中竟然不能遇见故人,只能独自在马上自弹相思盼归之曲。足见明妃远嫁胡人颠沛流离的流落之苦。“玉颜”句以下平铺直叙述说人是由汉入胡,乐曲则又由胡来汉。由胡地叙述起,由汉地叙终,如此往复叙述,突出胡汉之异。句式中的二二三、二一二二节拍交错并行,运用“却”“已”转折连词来叙述昭君和亲远嫁之悲。诗中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虚词,不仅有利于诗人“意”的直陈,而且给诗歌带来更多的韵律节奏变化。诗人把统治者无能以和亲求苟安的悲剧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转接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深沉感喟。

宋诗的新变,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诗体向散文的位移。宋人针对“以文为诗”的争议与分歧往往以欧诗为评价对象。如《隐居诗话》曰:“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健美,但恨其少余味耳。”[3](P210)陈善亦曰:“(欧)公能变国朝文格,而不能变诗格。及荆公、苏、黄辈出,然而诗格遂极于高古。”[8](P10)钱钟书亦对欧阳修散文化不甚成功的诗指出批评:“写出来的不是摆脱了形式整齐的束缚的诗歌,而是还未摆脱押韵的牵累的散文。”[9](P39)《雪浪斋日记》以为欧公诗“只欲平易”“未尽妙”[3](P208)胡仔却肯定欧公开拓宋诗道路的创新精神,曰:“欧公作诗,盖欲自出胸臆,不肯蹈袭前人,亦其才高,故不见牵强之迹耳。”[3](P168)

三、以议论为诗的情理性

被学界公认的宋诗特点:“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以议论为诗,是宋诗最基本的特色,也是欧阳修诗作中最常见的特点。叶梦得一方面在赞扬欧诗平易疏畅之风时,另一方面也否定其以议论为诗中随意发露、无所节制的特点。评价其诗“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锏光蓿无复余地。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徽公主手痕》诗:“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言所会处,如是乃为至到。”[3](P146)由于欧公在诗律用意方面精工深刻,但其诗却囿于不伦而不加删改,发露幽情一泻而下而失于全盘发露,他以议论为诗的倾向也已露宋诗之态。叶梦得认为欧阳修的此论并非单纯的议论,而是抑扬曲折、切中时弊又蕴含着浓烈的感情。如欧阳修作于嘉v四年的政治抒情诗《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4](P1598)

唐代崇徽公主在大历四年远嫁回纥时,途经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碑上刻下唐人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诗。韩绛依韵唱和之作不存,欧诗即和韩绛之作。颈联“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是以议论为诗,而且被朱熹高扬为一等高论。朱熹《朱子语类》云:“欧公文字锋刃利,文字好,尝有诗云:‘玉颜自昔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以诗言之,是第一等好诗!以议论言之,是第一等议论!”[6](P334)诗人悲伤唐崇徽公主和亲远嫁的不幸身世,愤慨这既是红颜薄命的不幸,更是朝廷当权者软弱无能的悲哀。诗人借古讽今,对赵宋王朝以和亲求苟安的屈辱外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激愤的议论婉转讽刺当朝统治者。诗中情与思、理与趣完美结合,感情跌宕而意境浑成,哲理机趣中显现绵密诗思。

在欧阳修以议论为诗的作品中,有一些以诗论诗的作品也将情思与理性结合,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盘车图》等,对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进行了评论。以诗论诗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宋代开此风气的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公云:“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3](P267)这些评论精炼准确,情理结合。欧阳修在宋初诗人跳不出晚唐圈子的时候,首先发现并大力肯定苏、梅诗风新貌,而感叹时人对他们还不理解。欧阳修表现出既赏苏之豪健雄放,又爱梅之平淡深远,这就表现出欧阳修对苏梅异样之美的赏析能力。

四、以才学为诗的创新性

欧阳修的诗歌不专主一家兼取众长,从学韩愈李白到渐渐法杜,学韩李宗杜子既有韩李似的雄健豪放,又有杜甫似的沉郁感慨。他的早期诗歌受西昆体影响呈现绵丽温婉的风格,后来力黔西昆体之弊,提倡流畅洒脱、情韵曲折的诗风。欧阳修作诗追求格调高而命意深,以赡博的学问和高明的见识去纠正晚唐五代以来的浅薄和卑俗。因此欧诗呈现温润藻丽的风格特征。《陈辅之诗话》云:“楚老云:‘欧诗如玉烛。’叶致远曰:‘得非四时皆是和气,满幅俱同流水乎?’”[6](P70)王安石、叶致远道出了欧诗平易流畅、温润秀洁的审美特征。蔡绦《蔡百衲诗评》也评道:“欧阳公诗温丽沉稳,自是学者所宗。”可见当时欧诗温润藻丽、精工沉稳的诗风备受时人追捧。自他以后,以见识和学问标榜成为一代风气,卑俗的诗格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忌,宋诗的书卷气便越来越浓郁。加上宋代礼遇文人重视学术文化的风气,使得很多博学之士的作品中出现了以才学为诗、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用典方面。文士们在作品中用典,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刻更丰富地体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欧阳修的以才学为诗并不是故意炫博、用意深曲,而是敏思才情和幽微深邃情感的直接显露。他有时通过“已故为新”的手段巧妙地表达反常人的“胸臆语”。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5](P900)

《别滁》首句写景,点明送行时间。本应是花开浓艳、春光灿烂的“花浓光烂”的正常语序,但作者却把“花浓光烂”倒装成“花光浓烂”,这不是作者在卖弄技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花和光既浓又烂,突出山花烂漫、春光融融的乐景。这里重在突显送别时的乐景来照应后文流露出离别的伤感之情。次句叙写滁州民众在花前酌酒为这位贤德太守举杯践行的场景,表达滁州吏民对欧阳太守的款款深情。作者虽处逆境贬谪之中,但是生性旷达,自得其乐。在滁州饮酒作乐倘徉山水之间,不知不觉在与民同乐中度过了两年多的任期。突然要调任前往扬州,因此发出了“莫教弦管作离声”的安慰语。钱钟书说:“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里:‘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10](P45)欧诗后两句似从以上诸诗化出,但反用其意,是以才学为诗的实绩。可见诗人饱读前人之诗汲取古人语言资源,然后妙手生新后化为己出。

欧阳修认为作诗力求达到“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六一诗话》)的境界,认为好诗要“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宋诗生新之风,被叶燮认为“变尽昆体,独创生新”(《原诗》)。欧阳修把“唐音”转向“宋调”的实绩是宋代诗风转捩革新的标志,是把宋诗推向“学唐为宋”平台的典范。

注释:

[1]张鸣:《宋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欧阳修:《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5]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7]方东树:《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洛阳诗韵教案 篇3

关键词:W・H・奥登 读画诗《美术馆》 跨行句

一、读画诗及跨行句

读画诗为古典修辞术语,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说出”。意即通常是指关于艺术的诗歌,对其研究多关注文字与图像艺术之间的张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偏重艺术史论,将该词译为“艺格敷词”,该翻译更加侧重美学方面的研究,而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刘纪蕙译为“读画诗”,该翻译更加适合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范畴。

“读画诗”通常是指一件艺术品,诗人通过描绘艺术品表达其中的故事、内容,并借此抒发诗人的情感。在众多的“读画诗”中,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该诗中,诗人描写了阿基利斯之盾。荷马将盾牌上美丽的图案细致地呈现在众读者眼前,读者看到了工匠手艺之精湛。同时借由荷马翔实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声音、动作甚至心理状态。简而言之,“读画诗”的创作者经手中的文字将画面及想象带到读者面前。

在英文诗歌中,每一诗行有跨行句和结尾句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跨行句指“一行诗直接延续至下一行,其间无语法分隔。”与之相反的是结尾句。

读画诗往往采用跨行句的形式,诗人选择跨行句通常出于三种考虑,其一,诗行过长,会使得阅读者产生阅读障碍,而将长句进行切割,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使得每个诗行的意思更加突出,从而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困难。其二,诗人常常将韵律纳入创作因素,跨行得当,使得诗歌的整体形式更加整齐,韵调更加匀称,增强了音乐性。其三,诗人通过跨行句,将重要的词汇或意图置于诗行的开头或末尾,以此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同时制造了悬念,阅读者产生期待。由此可见,读画诗中的跨行句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和阅读吸引力。

二、W・H・奥登的《美术馆》中的跨行句

W・H・奥登是继T・S艾略特之后,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38年,W・H・奥登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参观皇家美术博物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布拉班特公国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所作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深有感触。是年,创作了该诗。

这幅漂亮的风景画中,农妇、牧羊人还有不远处一艘帆船上的水手忙着手中的活计,无人注意不远处的海边:一个人一头栽在海里,只露了一双脚,连他边上的鸟儿也未受到惊吓,这个人便是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父亲用蜡粘合羽毛制成双翼装在肩上飞离克里特岛,但是在飞近太阳时,蜡翼被太阳融化,他跌落海中死去。

在油画中,伊卡洛斯死亡的悲剧已然发生,但是周围的农妇、牧羊人等众人毫无觉察,唯有纵览全画的画家看到,但是画家仅仅在油画的一个角落展现出了悲剧。奥登借读画诗以表现出人对他人的漠视,对他人的痛苦处于麻木的状态。奥登像其他读画诗人一样,并未简单明了地说出诗歌的主题,而是通过跨行句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采用的是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形式,共两小节,第一诗节有十三诗行,第二诗节有十二诗行。诗人在第一诗节中,赞美了大师们对人生苦难的关注和对人性冷漠的深刻理解。在第二诗节,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指出他人的痛苦和世界局部的灾难已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关注和同情。

全诗并无明显的节奏规律,但是有明显的行尾韵。诗人在诗行之首采用了含有短音的单词;在诗行末尾才用了含有长元音的单词。诗歌同时亦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结合的形式,诗人似乎给读者造成一种随意的感觉。Fuller认为“(该诗的) 长且无规则的诗行制造出一种听起来比较随意的语气,而诗中节奏细微地强化了该语气。”

本诗中的跨行大多出现在及物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关系副词等成分的前后。原诗中每一行都不是完整的,语意有停顿。悬疑往往出现在跨行处,或是停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引起读者注意。

在第一诗节中,奥登运用了跨行句,把某些词汇置于了句首,读者通过这些词汇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该诗的主题是有关人类的生存状况,而且是悲惨的境况。同时,诗人将下列词汇置于了句尾。这些词汇均和日常生活有极大关系,表明普通人的生存状况。这样主题指向更加明确,主旨内涵愈加丰富,尤其突出了诗人对人类“存在”状况的深切焦虑。

在第二诗节中,第一行“在勃鲁盖尔的油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中,一切转过头去”,此时到了第二行,诗人才交待从什么转头过去,“从灾难转过头去,农夫可能会”,农夫可能会做什么呢?再读第三行,读者才能知道答案“听到水花飞溅的声音”,此处即动词放在了行首,突出了农夫的动作。第四行,太阳仍然照耀。第五行,句子结构安排最为奇特,“绿色”和“海水”分开在两个诗行。读者想到这是在描写坠入海中和海水的飞溅。“绿色”放在句末,读者会注意到颜色格外醒目,读者的脑海中会出现极强的画面感。第六行结尾是“一定已经看到”后面是空白,是悬疑,看到了什么在下一行才交待;第七行和第八行结合在一起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男孩从天上落入大海,船要驶向目的地。”

该诗为读画诗,诗人在博物馆看到了油画,他好似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步步地为观看者讲解油画。整首诗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叙述者的声音,叫读者接受一切,认为一切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但是同时,在另一方面,则是另一种声音,在诗句中的某些地方停顿,令读者思虑一切到底应不应该继续下去。一种声音讲述着船继续平静地航行,一切照旧。但是另一种声音却让读者感受到平静表象之下的焦虑,关注从天上掉入海中的男孩。由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整首诗就“建立在这种奇妙的拉扯的张力中”。

三、结语

现代英文诗歌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在读画诗中使用了跨行句。跨行句成为了一种主要的工具和独特的修饰手法,在读画诗中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强大,其独特的功能正被诗人愈加重视并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读画诗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用来突出音律、加强节奏、制造悬疑、增强读者期待和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Barbetti, Claire. Ekphrastic Medieval Visions: A New Discussion in Interarts The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2-3.

[2]葛加锋。艺格敷词:古典修辞学术语的现代衍变。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第6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3]刘纪蕙。故宫博物院VS超现实拼贴:台湾现代读画诗中两种文化认同之建构模式。中外文学,1996(12):66-96.

[4]Beckson, Karl and Ganz, Arthur eds. Literary Terms: A Dictonary(3rd edition).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1989:244.

[5] Fuller, John. A Reader’s Guide to W.H. Aude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1970:121.

[5]梁秉钧。比较文学与翻译。刘靖之主编。翻译丛论一九八八。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101.

洛阳诗韵教案 篇4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明确李白那豪迈奔放的诗风,再学习《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阅读诗人的评价。如: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了。

3、熟悉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杜牧《泊秦谁》创作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自己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反复朗读

1、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与诗人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要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注重理解作者的感情基础和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五、角色表演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 篇5

【关键词】《约/束》;改编;《威尼斯商人》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18-02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较成熟的喜剧作品,是他早期喜剧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并通过犹太人的代表夏洛克与基督徒安东尼奥之间的一磅肉契约,深究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种族、宗教与经济冲突。由台湾豫剧团改编的梆子戏《约/束》于2009年在台北市城市舞台成功首演。2011年4月7日,在美国莎士比亚学会(SAA)第39届年会上演出,并成为美国密西根大学跨文化研究教材中的一个案列。梆子戏《约/束》的跨文化改编引起了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的重视。

梆子戏《约/束》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建立在编者对原著精神正确把握同时又立意求新的译趣之上的。豫剧本《约/束》以“贴近原著精义”为改编原则,企图挣脱语言、文化换译过程中的约束,将“豫味”与“莎味”相结合,寻求开创戏曲的新领域。它以“本土化”的改编方式将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纳入中国戏曲的文化土壤之中,将原作中的人名、环境、地名、风俗礼仪进行了本土化切换。与此同时,改编本紧紧地抓住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莎士比亚早期歌颂式喜剧中那种轻快乐观、生机勃勃的喜剧节奏,歌颂爱情和友谊,批判人性的贪婪与凶恶。原剧的三个主要情节为:三匣选亲、割肉契约、戒指盟约。彭镜禧教授依据自身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认为这出戏最重要的主题是:“契约”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束缚”①。莎士比亚的剧作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容量很大,每部剧作通常有两个或者三至四个情节线索齐头并进、交错发展,各个情节线之间起到互相补充和烘托的作用。《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线索除上述三个之外,还有杰西卡和罗伦左的爱情线索,以及朗斯洛特和他父亲之间的插科打诨,围绕“约束”这一主题,编者将后边两条复线删掉,并浓缩了三匣选夫的场景。改编者保留了三条主要的情节线索,在一波三折的戏剧节奏中尽显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同时让剧中代表新生活的资产阶级的青年们在曲折前进的剧情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体现了原著喜剧精神的同时,对爱与束更是给出了别番见解。

莎士比亚的喜剧节奏轻快,展现了无限的生命力量。而生命在前进的同时最大的特征便是对旧事物的扬弃。莎士比亚在剧中对旧事物和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批判和讽刺,使得戏剧场面错落有致,同时也拓宽了戏剧中所反映现实的经度和纬度,戏剧场面波澜壮阔且富有丰富的社会内涵。这一悲喜结合的特征在喜剧《威尼斯商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威尼斯商人》在讨论亲子、夫妻、朋友关系的同时以一磅肉契约为基点探讨了宗教矛盾、种族歧视、经济利益冲突等时代性议题。其中悲剧人物以及该剧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与安东尼奥订立一磅肉契约的犹太人夏洛克身上。在英国,犹太人所受的压迫不亚于欧洲大陆任何国家的情形,各地政府普遍禁止犹太人置产,各工会也都排斥犹太人,使得犹太人无法从事一般工作,因有巨额现金,不得已从事放贷行业,从事放贷行业则必须重利②。这出戏又包含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威尼斯商人》如天秤的两端,一端是三对有情人的爱,另一端是由宗教、种族、经济利益引起的犹太人夏洛克与基督教徒安东尼之间的恨。夏洛克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人物,他的狡猾、凶狠、放贷取重利让人憎恨,同时他又深受民族压迫的残害,是一个单亲家庭中的父亲。莎士比亚看到了犹太人受压迫的社会现实并且用比较公正的手法将其表现了出来。

那么《约/束》是如何体现原作的悲喜因素的呢?作为一部喜剧,同时改编本所在地的文化语境内不存在宗教矛盾,《约/束》将夏洛的犹太人身份转变成为大食人,民族矛盾轻轻一转便也成为了族群之间的冲突,并将他刻画成了漂洋过海来中原经商的一个贪婪取重利的高利贷商人,因与安东尼奥有过过节以及经济上的冲突而在安东尼的商船出事后向他索要契约约定的一磅肉。在剧中,代表爱与善的一方凭着智慧攻克重重障碍取得胜利。贪婪的夏洛虽在正面冲突中溃不成军,却也让观众看到其背井离乡的“异乡人”的离愁别绪以及在中原经商时的无奈与遭受排挤时的愤懑。这样的悲喜因素融合既让观众对夏洛产生怜悯,同时也在善的一方取得胜利时感到欢快与轻松。

莎剧与梆子戏在“假定性”、“传奇色彩”、“插科打诨”等方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诸多的不同。改编者认识到要突破莎剧意涵丰富的约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莎剧人物的多面性、丰富性、立体性与豫剧人物“脸谱化”的单一形象之间的矛盾。夏洛克便是莎士比亚笔下错综复杂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典型代表。因改编后的剧本的时空背景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当时的开封经济繁盛,很多大食人前来经商并形成了居住社区,因此编剧决定将夏洛的犹太人身份改为大食人,民族冲突也因此失焦,以族群冲突代之。中国戏曲的写意抒情对西方戏剧的写实性冲突的演绎存在一定束缚,为了表现夏洛复杂的人物心理,夏洛的扮演者豫剧皇后王海玲以57岁的高龄实现老生打底,融入净脚、丑脚元素的跨行当演出,呈现出与以往剧中人物脸谱化、程式化不同的表演,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一个落寞、凄凉、被孤立的“异乡人”形象,为了表现夏洛的贪婪与精打细算并体现他商人的身份特征,还首创了舞台新程式――耍算盘。在剧中夏洛有这样一段唱词:“离绝域、到中原、越过千山和万水,白手起家、谨小慎微……精打细算全枉费,完美的合同与愿违。”③此时的夏洛不是在原剧中遭受民族压迫生存环境恶劣的犹太人,而是一个背井离乡的生意人,在外遭受排挤与欺负,他的精明与如意算盘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却也表达了异乡人的辛酸与苦闷。

戏剧语言是剧本组成的第一要素,也是戏剧作品民族化色彩与剧作者个性化的体现。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意蕴、语言的张力和色彩绚丽的形象,给光彩夺目的莎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剧作家曹禺曾说:“莎士比亚的诗,就象泉水那样喷涌出来,每个人物,哪怕是一个乞丐,一个流氓坏蛋,一个王侯,说出来的台词,时如晶莹溪水,时如长江大海,是宇宙与人性的歌颂,是用利刃解剖人性的奥秘,是寻常却永恒的哲理的珠玉,是阳光灿烂的人道主义的精华。”他甚至认为,“想用外国语言把他剧本中的全部诗意和奥妙都译出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④”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为汉语,其神韵已在语言的换译中失去一部分。将莎剧改编为戏曲,戏曲的唱词如何体现原作的多重意蕴如诗意、哲理性、双关语、暗讽,又是编剧面临的一大难题。梆子戏《约/束》的改编本对原作的无韵体语言进行了诗化处理,采取“贴近原著精义”去形存神的态度,一方面将原作中精彩的对白采用和活用到改编本的念白中,另一方面又根据豫剧的特点,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去弥补和诠释原作中删去的机警、蕴含丰富的戏剧话语言,以别番机趣来诠释原作的魅力。豫剧的语言河南化本身就带有喜剧性,再加上热闹的排场,一搬上舞台便使观众感到喜庆与生机勃勃的节奏感。轻松愉快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主要基调,这样的表演与改编正是抓住了喜剧中喜剧性的根本,给观众带来一种愉快、身心愉悦的观剧感受。

河南方言具有质朴、幽默、通俗的特点,演起来更是接地气亲且和力强,同时河南方言跟普通话发音较类似,在剧场的接受中也比较不会产生距离感,避免了观众因听不懂而生厌。在改编本《约/束》中,编剧和演员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豫剧的语言特色,同时也从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既使戏曲宾白质朴、通俗,又使唱词文雅、细腻,使得戏曲得以雅俗共赏。如以下改编本《约/束》慕容天引经据典奉劝夏洛以慈悲为本,得饶人处且饶人,以及夏洛不愿放弃复仇的两段台词――

夏 洛:芝兰芬芳虽可慕,海畔自有逐臭夫。

有人喜欢臭豆腐,有人厌恶烤乳猪。

有人欣赏俏鹦鹉,有人宁愿养鹧鸪。

有人偏好蓝配绿,有人只要红带橘。⑤

慕容天:……柳毅传书成合卺,漂母一饭值千金。

一念之间怀恻隐,结草衔环报深恩……⑥

芝兰芬芳的人人期盼与日常生活中的臭豆腐、红配绿结合起来,再配上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老师生动的表演,既让人觉得可亲可喜,又使人觉得浓厚的喜剧气息扑面而来,同时语言中又带有一丝的细腻与典雅。

由于语言换译的困难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莎剧中的很多典故中国是没有的,因此编者选择了文化的挪移。如原作《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引用《圣经・旧约》里的一段话,安东尼奥讽刺他异教徒也会引用圣经了。文化换译之后,《约/束》中的夏洛引用的是《弟子规》中的“凡爱众,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是中原人的君子准则,充分说明,夏洛已经被中原人同化,然而在他的生意和生活中却遭受到中原人的排挤和孩童的奚落,只因他是大食人。改编者的这种安排是将观众的接受考虑进去的,犹太人在经过二战的大屠杀之后,其问题得到世界的普遍性关注,但是《约/束》中夏洛的“异乡人”形象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这会让观众产生思考并在剧中找到一种归属感。

除了上述戏剧节奏的把握、悲喜因素的转换、形象新塑和语言换译四个方面,台湾豫剧团还在剧中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台湾豫剧团的舞美和表导演团队都为《约/束》的成功改编与上演贡献了力量。因此跨文化改编不仅要把握好文化换译过程的几个关键要素,各个部分的完美配合才是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镜禧。梆子莎士比亚:改编《威尼斯商人》为《约/束》[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0,(6):93.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梁实秋译。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

洛阳诗韵教案 篇6

关键词:

10月14日-1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西安举办的职教语文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一百多位省内职教界同行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职教语文教学的新路。我感触颇深,觉得职教语文教学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围绕一个目的,即把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来,才会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我想结合会议第二天听取的两节语文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 职教语文教学首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一种灌输式学习,教师唱独角戏,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者,一本教案几支粉笔,从头讲到尾。这种方法目前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老师轻车熟路,越加顺手。老师其实成了"知识的搬运工",把书本知识经过自己之口又传给学生。可学生简直成了"知识的容囊器",要么被动记笔记,要么晕晕欲睡,兴趣全无,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方法尤其不利于职校学生的未来发展。

两位上观摩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大缩减了在讲台上的时间,常融入学生中间,指导朗读、设疑解惑、拓展发挥、组织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全以学生为主,老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们,自己起到穿针引线的指导和画龙点睛的评介作用。学生学习热情极高,积极参与意识很强,师生完全沉浸在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教学设计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发挥出学习积极性。

二 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实现师生课堂互动.

职教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必须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实施,不是老师简单在课堂上向同学提几个问题或指定读几段课文就能完成的。它提倡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着眼点不是放在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上,而是要强调学生能从多渠道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够对多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有针对性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位老师讲授〈〈石缝间的生命〉〉,更能体现出探究性学习方式。她略去了对文章的作者介绍和背景分析两部分内容,而这些又是常规教学模式中老师认为必不可少的讲述部分。这种做法,是本着职教语文教学“必需,够用”原则的。她开始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描述几种顽强的生命物的方式导入文本,接着便联系实感,点题明旨,下来围绕主旨理清文章思路。这个教学过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她没有再对课文内容做繁琐分析,划分层次,归纳大意等略去了。因为教学着眼点不是仅停留在文本,而是后面精彩的分组探究性学习活动。

老师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或其他领域多方寻找能体现个体顽强生命力的信息资料,结果找了许多,涉及花草人兽各类,然后把这些资料分析、归纳,整理出三组:花草组,凡人组,名人组,并以信息图片的形式放映到多媒体投影上,让每组的信息持有人在一旁讲述,发掘图片的内涵意义。这些资料不管是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还是穷困落后山区的求学孩子,以及身残志不残的海伦凯勒,都是与厄运困境做斗争顽强生存的典范。这一幅幅耐人寻思的画面让听课者心灵也震撼。这样的教学拓展活动,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度,临对困难的意志,面对人生的态度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了多个方面能力。

三 职教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专业教育服务。

语文课在职教课程体系中是做为基础课对待的,为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服务的。它往往被人忽视,认为可学可不学。有些职校干脆去掉语文课,直接让学生握钳子、拿铲子。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终生有益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来对个人和社会都不好。尤其要根据专业情况设置语文课程,如旅游专业、饭店礼仪专业、广告策划专业等就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为专业教学服务职责,教学设计为本专业着想,为学生将来就业着想,这样自然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

第二位老师讲授〈〈洛阳诗韵〉〉,在分组活动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人手置一把三角小红旗,呼啦啦就开展活动了。原来是导游专业的学生。这个教学活动是有组织条序的,每个小组围绕洛阳的一个方面特点,象导游给大家介绍,四组分别介绍洛阳“奇”、“美”、“古”、“绝”四个方面特征,并配以相应的“洛阳石窟”、“洛阳牡丹”等景观图片。学生要措辞流利、优美动听地讲述出来,得下些功夫。需要 把课文书面语言化解成自己口 头讲述语言,并加润色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要学生完成阅读、接受、创新、表达等一系列行为。可见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受益非浅,为专业教学的服务意识特别明显。

洛阳诗韵教案 篇7

关键词:莎士比亚 前景化 平行 偏离

引言: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他的十四行诗用情真挚,用语优美、凝练,堪称上乘。前景化语言就是他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而第十八首诗中的前景化语言尤为突出。文体学家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曾说理解诗歌实际上就是把“语言中那些被‘前景化’了的方方面面解释清楚”(转引自楼育萍 2009.10:99)。因此本文试图从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通过探讨平行、偏离(变异)等前景化语言在诗歌中的运用,一方面揭示诗人是如何运用前景化语言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从而展现诗歌的魅力;另一方面希望在加深读者对本诗理解的同时也为其它诗歌的欣赏提供一种方法,以兹探讨。

1.原文及译文如下[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

And sum/mer's lease/hath all/too short/a date:

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eter/nal lines/to time/thou grow'st: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第18首十四行诗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盛开的花朵,

夏季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像: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屠岸译)

全诗总体用词简洁、用语凝炼,句式虽多富于变化,但行文亦很流畅。它是诗人为挚诚的情义而奏响的赞美之歌,也是为能获如此可贵的友情而高唱的凯歌,更是为了让友人高风亮节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报之举。诗歌充满了人文主义感情,读罢宁人感动万分,莎士比亚真是可敬可佩。但可敬可佩的不仅在于诗人高尚的心灵,还在于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诗中大量前景化语言的强大阵容下读者会较轻易感受到诗人跳跃的思想脉搏和至真至纯的感情。

2.前景化理论简介

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指特定的语言成分在其它部分或是背景的衬托下得到突出或强调。这一概念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哈弗里奈克(Havranek)率先提出的,而诗歌语言前景化的论述则起始于该学派另一位代表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不过穆卡洛夫斯基关注的仅是前景化中偏离的一方面,即违反常规的现象。另一个方面,即平行,是由雅各布森系统而全面论述的。后来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总结了穆卡洛夫斯基关于偏离的理论和雅各布森关于平行的理论,将前景化分为组合前景化(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前景化(paradigmatic relation)(赵伦江2008:12)。前者即“平行”(parallelism),体现的是语音结构和表层语法结构的特征;后者又称“变异或偏离”(deviation),体现的是语义和深层语法结构的特征。平行和偏离即可作为前景化语言的表现形式,又可作为前景化语言的分析手段。作为前者,诗人可以创设大量耐人寻味的诗句,也可以制造丰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作为后者,当读者被前景化的语言所吸引就可能从经过诗人艺术加工的语言中找到诗人真正的表达意图并体会作品的艺术美感。下文就将对诗中偏离和平行的语言现象进行简要的前景化分析。

2.1 偏离

偏离是诗歌语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偏离是对常规系统性的违反,它具有突出主题、强化语言功能的效果。因此,诗人往往会以此为契机引发思考,达到欲言又不言明的效果。本诗中偏离主要体现在句法、语义、书写方面。

首先,句法偏离方面:即诗人为了表达上或韵律方面的考虑,经常调整句子顺序,省略某些成分造成对语法规则的违反。诗文首句便用一个设问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即答案在不言之中。诗文首句,答案是肯非肯。说肯定是在于夏季在英国文化里,具有美好的意义。因此,若一个人被比喻成夏季,那么那人定是很受敬仰和尊重的。但问题是诗人在把“友人”比作“夏日”的时候自觉有些不妥,从他的话语中分明看得出那丝商量的语气。也只有读完了全诗,读者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觉得“友人”比“夏日”还要美好,还要长久,故而特在此做个伏笔,以便为后好铺垫。诗文首句的设问句作为诗人前景化的句子,即达到了驻足紧锁读者思维,引起了读者深思的效果;又达到了真实地刻画了诗人内心世界,充分显示诗人欲求表达的对朋友无比崇敬的良好意愿。诗文第六句“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和第七句 “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分别用了倒装的句型结构。倒装句型在诗文中主要是为了强调,即它拥有增强诗句语势的效力,又具有使诗句上下更加贯通一气的衔接功效。在此出现显得非常突出,明显相异于前后诗句,其效果无异于置身平原而突见一座大山拔地而起。这种前景化的语言是诗人有意而为之,通过“你(thee)”指“友人”与“夏日有租令、其色有衰退”相比较而获得表达效果:即“夏日”终不长久,我怎忍把“你”比作夏日呢。诗文到此,诗人欲说而未说的话似乎揭开了第一层面纱。因为诗人接下来马上就会说,“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因为“我”欲用诗文把你的美德保留。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说出这话之前,又用了第十句和第十一句两个倒装的句子,来尽展他为友人准备的“夏日”是如何的好。这与前面第六句和第七句倒装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却又达到了殊途同归的一致效果。可以看出,倒装句作为诗人前景化的语言在诗文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正因为有了倒装句的表达效果,才使得诗文即能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一片赤诚之情,又能完美展示诗人对自己诗文无比自信的心态。

其次,语义偏离方面:其主要依靠转义(trope)的手段来实现。转义的手段主要包括造成语义偏离的一些修辞格。修辞做为语言前景化的一种方式,在本诗中有大量的展示。诗文首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除是设问句外还是一个明喻,诗人在此欲把“友人”比作“夏日”,语气很委婉、礼貌,能显示出诗人对“友人”无比的崇敬。诗文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则是一个暗喻,它表达了诗人无比的信心,因为从后面的的诗文可以看出,诗人认为他的诗行能让他的“友人”万古流芳。诗文第五句“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这是一个提喻,把太阳比喻成人的眼睛。试想人的眼睛若像太阳,那将是多么骇人的事,炙热的气温定能将大地烧焦。诗人如此比喻意在暗示“夏日”亦有它的缺陷,不足以作为“友人”美德的载体。诗文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中“fair from fair”是一个双关语,前一个“fair”指的是美人,后一个“fair”指的是美本身。同一个“fair”不同的两个意思一起出现必然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和语义上的区分,也就是说,“fair from fair”作为诗人前景化的语言定能够引起读者足够的重视,而读者如能意识到这点,那就离理解诗人的真实意图不远了。

再次,书写偏离方面:它主要研究书写、排版、印刷、标点、拼写、句子长短、段落的安排、语篇的形状等等。这些字位或语相特征往往与语篇的主题或表达相连,而并非是随意安排的。本诗书写偏离主要表现在标点和单词的使用上。第一,标点上:诗人分别在第二、四、十二行末尾使用冒号,旨在引起读者足够的注意。前两个冒号主要是为了短暂停顿,意在突出“夏日”的劣处,为后文蓄势做好铺垫;后一个冒号主要是为了总结前文、点明主旨、揭晓谜底,即诗人的诗文将赋予“友人”美德永恒的生命。第二,单词拼写上:第五句“sometime”和“sometimes”均按“有时”理解,为何第一个少一个“s”,是诗人拼写错误,还是在诗人的时代两个单词就完全一样?若诗人未拼写错误,那诗人把“sometime”前景化是何用意,笔者不得其解,在此提出,以飨同仁及爱好者共同探究。

2.2 平行

平行也称为过度规则(overregularity), 指某一语言结构或成分反复的出现,反映出一种统计上超高频率,与人们所期待的情况不一致,往往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利奇(Leech)认为“平行作为诗歌语言特征的重要性几乎等于偏离”。偏离和平行是构成前景化的两个互补的手段,从另外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在统计频率上异于常规。本诗的平行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方面。

首先,语音方面: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过语音应该成为意义的回响(The sound must seeman echo to the sense)(陈嘉 2005:169)。平行在语音层面上主要是以头韵(alliteration)、元韵(assonance)、假韵(consonance)、尾韵(end-rhyme)和拟声(onomatopoeia)等几种特殊的语音模式来实现的。本诗语音平行主要体现在头韵,尾韵上。第一,头韵是指一组词、一句话、一行诗中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作用在于把相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音韵美。诗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出现的两个以“m”开头的“more”,第三句“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出现的两个以“d”开头的“do”、“darling”以及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出现的三个以“f”开头的“fair from fair”都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诗人比较的效果。第二,尾韵是指用在诗行末尾的结尾辅音相同,元音相同而元音前的辅音不同的一组变化有规律的词。它是获得音响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前景化的制胜法宝。尽管本诗采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既定的“ababcdcdefefgg”格律模式,似乎并不突出,但其实不然。纵观所有的结尾词,可以发现,除了尾韵的特征外,这些词开头的辅音或是相同或是一类,如一到四句中的“day”、“temperate”、“date”,五到八句中的“dimmed”、“declines”,十三、十四句中的“see”、“thee”等,这些音无疑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的韵味更加的浓重,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从而也使诗文感情更加丰沛。由此可见,前景化的用词在增强诗歌音韵和情感方面扮演着相当的角色。

其次,词汇和句法方面:该平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结构的反复出现。由于平行结构出现时,读者总会对这种平行结构产生的依据或理由进行思考,因此诗人往往会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把平行作为前景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处理。平行包括反复和平行两类,在本诗中均表现得非常的突出。第一,反复主要表现为单词的间隔反复。如诗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中两个“more”的反复,作为比较级的标志词,在此加强了比较的程度,突出了“友人”比“夏日”更加“可爱”“温婉”的品质。诗文第十三句“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中两个“can”的重复,用在此增强了对条件“只要”满足时的信心,也就是第十四句“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其含义所表达的“我的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此行诗中也有两个“this(指诗文)”的反复,强调了作者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文的无比自信,更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挚真挚诚。第二,在严格意义上讲,平行要求在形成平行的结构当中既有相同成分也有相反的成分。以此观之,诗文中符合这个要求的平行诗句有十、十一句: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像: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和十三、十四句: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这两组平行句中,前组为一个倒装句,由否定词Nor引导,其结构是Nor+V+O+S,其意承接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之否定意义。意在强调不仅友人的夏天不会失去,友人的美丽也不会失去,甚至连死亡也无法施展它的阴影。可见,否定的平行句式形成非常强势的语气,再加上反复带来的回环音效和抑扬格固有的交错感,置身此境的人,必能体验到那种蓄势已久而顷刻间爆发带来的。而诗人激越的神情,坚定的面容,崭钉截特的话语必能给“友人”带来强大的精神信仰。他会完全相信诗人的话,因为他相信诗人有颗赤诚的心。

后组平行句是由“So long”引导的。前一句中“so long as”为一整体,译为“只要”,引导了一个条件从句,条件从句中又包含另一选择并列句。从逻辑上说,“or”前后的条件项,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假设成立。诗人为何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这个条件句?其意无外乎:一方面有要降低实现某种难事程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一定有要促进某种难事实现的想法。当分析第二句时,可以看到“so long”是一个表示时间概念的副词词组,译为“多久”,其后为两个由“and”连接的并列句。从逻辑上说,若作为条件,“and”前后条件成立,整个句子条件才成立。但在此作为结果,即说明只要条件成立,“and”前后的结果就同时成立。故而,综合此二句之意观之,由于前句已得出,条件成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因此便可以推出后句两个结果同时成立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选择平行引导词“so long”和上下句连词“or”和“and”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些前景化的词都是作为能独当一面的词而出现的。在诗句中它们或为先导或为枢纽, 无疑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彼此的交融合力中实现着诗人欲求表达的思想:为“友人”挚诚的情义高唱赞歌,为拥有挚诚的“友人”高唱凯歌,为保留“友人” 的美德而做诗歌。

3. 结语

歌德曾说:“莎士比亚作为诗人,他的语言功夫极高,比舞台通过的感官所见所闻,更能打动人心”(转引自苏天球 2001.9:73)。第十八首更是这样的经典杰作,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前景化的语言。这些语言作为诗人精心安排和设计的语符在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另一方面又深化了诗歌主题,使诗人挚真挚诚的灵魂在巧妙的语言文字中得以彻底地表露,即本诗是诗人为挚诚的情义而奏响的赞美之歌,也是为能获如此可贵的友情而高唱的凯歌,更是为了让友人高风亮节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报之举。

注释:

[1]所引内容来自:李正栓,吴晓梅编著。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谭晓文。小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2.

[2]楼育萍。矛盾与升华――乔治・赫伯特《正义》一诗的文体学赏析[J].安徽文学,2009(10):99.

[3]赵伦江。诗歌语言的前景化现象分析[Z].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8

[4]李正栓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洛阳诗韵教案 篇8

汉语方块字的好处是统一了文字,方块字不至于像拼音文字那样,会因地方方言语音的差别,而分裂成多种文字。但是,由于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别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个标准语音。因为宋朝建都开封,故北宋人往往以开封和洛阳方言作为当时的标准语音。人称“乡音是处不同,惟京师,天朝得其正”。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但是,他又认为即使是洛阳方言的读音亦并非纯正,如洛阳语“谓弦为玄,谓玄为弦,谓犬为遣,谓遣为犬之类,亦自不少”。北宋前期,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①宋时读书人与洛阳语之间的差别,类似于现在普通话与北京土话之间的差别。南宋初,大批中原人迁居在作为政治中心的临安,时至今日,杭州官话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北方语音。

宋代的汉人到底有多少种方言,目今已缺乏较完整的记录。但从某些片断的记载,也可看出一些方言的特色。陆游说:“四方之音有讹者,则一韵尽讹。如闽人讹高字,则谓高为歌,谓劳为罗;秦人讹青字,则谓青为萋,谓经为稽;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吴人讹点字,则一韵皆开口。”周密说:“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现今的一些江浙方言也同样是黄王不辨。“闽人以高为歌,荆楚人以南为难”。②

各地的方言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如开封方言“谓不循理为乖角”,“作事无据者为没雕当”,“淮人谓岁饥为年岁揽减”,“越人以婴儿为呕鸦”。③“闽人谓子为囝,谓父为郎罢”。“岭南风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呼其父母”。如“韦庶女名睡娘,即呼韦庶作父睡,妻作婶睡”。④

任何时代总有一些秽言和詈语。例如宋时“谓贱丈夫曰汉子”,秦桧学生时代,人称“长脚汉”,秦桧惧内,即使升任高官,其妻称他“老汉”。施全行刺秦桧不成,有人讥他为“不了事汉”,但“丈夫汉”当时仍是褒词。⑤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自然是源和流的关系,但两者又各有其继承性。宋代的书面语言,仍大致沿用秦汉以降的古文和后来的骈体文。自春秋、战国时出现汉语史上第一次白话运动以后,经历了千馀年的演变,秦汉古文与口头语言的差别愈来愈大。

《说郛》卷7《轩渠录》记载,北宋开封“有营妇,其夫出戍”,其子名窟赖儿,她“托①《耆旧续闻》卷7,《老学庵笔记》卷6,《说郛》卷5《选谈》。②《老学庵笔记》卷6,《癸辛杂识》续集下《黄王不辨》,《耆旧续闻》卷7。③《萍洲可谈》卷1,《江湖长翁文集》卷11《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三首》。④《宋朝事实类苑》卷60《岭南人相呼》,《闽人称呼》。⑤《老学庵笔记》卷2,卷3,《朝野遗记》,《鄂国金续编》卷25《杨么事迹》。

1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 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底物事”。那个秀才无法捉笔,只能退回她数十钱。书面语言表达口语固然困难,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往往不易听懂书面语言,更不论自己作文了。因此,就出现了书面语言的倾向。

宋代不少民间语言逐渐渗透到书面语言之中。例如宋代的“勾当”、“管勾”等词,就是常用口语,意为管理之类。当时的官名有管勾卖盐官、勾当御药院、①管勾文字、勾当公事、管勾帐司②等。又如“诡名”一词,也属民间口语,指假冒姓名之类。此词在宋代官方文献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如诡名挟户、诡名挟佃、③诡名子户、诡名隐寄、④诡名走寄、诡名冒请⑤等,都是指假冒姓名立户,分户,伪称佃户,隐瞒田产,请佃官田之类。

今存宋人文献中,保留了不少使用民间口语谈话记录。北宋时,登州妇人阿云“用刀斫伤”丈夫韦阿大,“县尉令弓手勾到阿云,问: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⑥宋金通使时,宋人记录金人译语,也间或用。如金将完颜粘罕对马扩说:“见皇帝说:射得煞好,南使射中,我心上快活。”金人萧褐禄问宋使魏良臣等人说:“秦中丞(桧)安乐么?此人元在自家军中,煞是好人。”⑦在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震惊千古的冤狱中,最初是由其部将王俊的一纸诬告状为藉口。王俊诬告岳飞的爱将张宪企图谋反,其状词全用。这反映了王俊本人的文化水平,他显然没有能力写标准古文式的书面语言,故文士们称其“甚为鄙俚之言”。如“自家懑都出岳相公门下”,“他懑有事,都不能管得”,“大段烦恼”之类,都是宋时常用的口语。“懑”相当于现今的“们”。“大段”意为大大地,战场上立功,可称“大段立功”。⑧在这次冤狱中,秦桧蛮横无理地回答韩世忠“莫须有”三字是很有名的,这也是宋时的口语,意为“岂不须有”。⑨

民间口语虽有鄙俚不雅之词,但也不乏生动的语言。如“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南宋初的谚语说:“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又说:“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著行在卖酒醋。”又说:“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⑩这些①《宋会要》职官44之40,《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39《言王中正札子》。②《长编》卷367元元年二月戊子。③《历代名臣奏议》卷45余应求奏,《长编》卷249熙宁七年正月丙寅。④《宋会要》食货5之24,38之21。⑤《历代名臣奏议》卷258虞俦奏,《朱文公文集》卷99《晓谕逃移人户》。⑥《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0《议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而自首状》。⑦《会编》卷4《茅斋自叙》,《会编》卷162《绍兴甲寅通和录》。⑧《挥麈录馀话》卷2,《长编》卷341元丰六年十二月癸酉。⑨宋时“莫”或可作“岂不”解。如《永乐大典》卷19735《曾公遗录》载宋哲宗说:“府界莫可先行?”《宋史》卷192《兵志》作“府界岂不可先行”。⑩《鸡肋编》卷中,卷下,《会编》卷140。

2谚语辛辣地讽刺了时政。

一些民间口语也文士们被吸收到诗词之中。如苏轼诗说:“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就是吸取了“谚语”。“巧媳妇做不得没面 ”,“远井不救近渴”,“瓦罐终须井上破”等谚语,也被陈师道改为七言诗,“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留渴须远井”,“瓶悬 间终一碎。”①

洛阳诗韵教案 篇9

关键词:高峰体验 诗词 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42-03

作者简介:张西云(1980―),广东南雄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课外阅读、初中文言文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为“高峰体验”。

常有高峰体验的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能够最佳和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智慧,因此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他的行为更具有自发性、表达性、纯真性,更加自然、公正、坦率。因此这种人的潜能与价值更能得到充分实现。

虽然自我实现的人更容易有高峰体验,马斯洛也承认有些还没达到自我实现阶段的人也有可能有这种体验。高峰体验不能通过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可能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古典诗歌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的载体,笔者也试着从各个方面引领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古诗文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必然路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死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明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枯燥无味,尤其讨厌背诵。学生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本文从诗词吟诵、背诵竞赛、歌曲哼唱、游戏活动等角度引领学生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希望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并且能在背诵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学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一、以诗词吟诵引发高峰体验

吟即吟咏,按照汉语特点和诗词格律拖长腔地唱。吟诵即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古诗文是以吟诵或唱的形式创作的,白话诗文是以朗诵形式创作的。故古诗文吟诵之,白话诗文朗诵之。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写道“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吟诵的感染力可见一斑。

在学习古诗词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吟诵专家徐健顺的七绝《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首仄起七言绝句中,用的是“麻(a)”韵,这个韵比较单纯直白。这首诗每句的前半部分都比较低回顿挫,后半部分比较明朗上扬,这种音韵上的对比,吟诵起来正符合诗歌所表达的古今对比之意。吟诵之时,无限感慨尽在其中。燕子年年寻旧巢,辈辈相传,而此屋主人已经数易,旧时贵胄华堂,今成百姓人家。

吟诵时应拖长的字有:边、花、衣、阳、斜、时、前、常、家。入声字读短音。这些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意,也牢记了字词,不易写错。

然后,笔者也依样画葫芦,引领学生尝试着吟诵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也是初唐古绝。从格律角度来看,亦可视为押仄声韵的仄起五言绝句,所以吟诵时用古体诗的调式和近体诗的调式均可。按照吟诵专家的指点,这首诗中有三个闭口音的字,比较有特点。“琴”“深”“林”,这三个字现在收音收到-n上,过去是收到-m上的,所以在吟诵这三个字时,尽量闭口走鼻音,才更有古韵。如果按照近体诗吟诵,则应拖长的字是:篁、琴、啸、林、知、相、照。入声字读短音。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体悟中,颇受感染,亦深解其中滋味,这种别样的体验,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也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会让学生感动。”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教学高峰体验的第一步就是倾听诗中个性的声音,让学生在吟诵中沉入、陶醉、忘我,引领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二、以背诵竞赛激发高峰体验

人皆有好胜之心,中学生更是如此。少年不识败滋味,表现欲很强,屡败屡战,更容易激发其兴趣。背诵竞赛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现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例,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背诵竞赛。比赛项目有:其一,“非你莫属――指定背诵”。即人员由老师随机指定,背诵篇目则在附录的《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等古诗中,由被指定的学生抽签确定。指定背诵是为了确保将基本的背诵篇目准确、熟练地背诵出来,考量的主要是准确度,而抽签则让比赛充满戏剧性,也要求学生充分准备每一首。其二,“狂飙突进――速度背诵”。顾名思义,比拼的就是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的背诵速度,限定背诵《木兰诗》和《口技》等较长的诗文,一声令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各小组派出的背诵快手就迫不及待地开背了。眼看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背诵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快速背完,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全班学生都屏息凝视,目不转睛地盯着背诵者,神情紧张,场面热烈,气氛火爆,扣人心弦。学生梁家健背诵《口技》全文仅用44秒,可谓神速。其三,“击鼓传花――接力背”。由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背诵附录的课外古诗词10首,每人限背一首,不得重复,在准确的基础上以时间决胜负。这个项目是为了保证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轮番上阵,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考验学生小组的和谐和分工合作能力。其四,“独此一家――挑战背”,即各小组的背诵高手毛遂自荐,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文,只要没有其他小组的学生能背,即可得分,反之,则挑战不成功。这个项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课外古诗文,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背诵面,增加学生的积累量。

在背诵竞赛中,学生踊跃参与,背诵中的表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充溢着高峰体验。而观摩比赛的学生也倾心投入其中,与之感同身受,同样体验到背诵的和乐趣。

三、在歌曲哼唱中享受诗词

优秀的古典诗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当代流行歌曲词曲作者,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学生在对流行歌曲的哼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词的熏陶影响,不知不觉就能入脑入心。笔者常在课前、课间播放由相关的古诗词改写的流行歌曲,带领学生哼唱,让学生既得到音乐的享受,又受到古典诗词美的浸染,深受学生的欢迎。

中小学各版本教材的课内及附录的课后诗词,迄今已被谱曲传唱的详见附表。

四、以游戏活动触发高峰体验

开展《我爱记诗词》等活动,以游戏活动、比赛形式,通过朗诵、吟诵、背诵、接龙、默写等,寓教于学,寓学于玩,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竞赛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加速诗词的背诵,享受运用诗词的,体验学习诗词的乐趣。

环节一,诗词接龙,主持人说上半句“海内存知己”,选手就得迅速接下半句“天涯若比邻”,或者先说下半句“长河落日圆”,选手就得迅速答上“大漠孤烟直”;如此这般,循环往复,让人乐此不疲。

环节二,按图索诗。展示一幅图画,选手须猜出相关的诗词。

环节三,说名道诗。主持人报一个诗人的名字,选手马上背出所提诗人的一首诗;或主持人说出一个关键字,选手需要说出一句包含这个关键字的诗词,例如说红,选手可说“落红不是无情物”。

环节四,描诗猜景――主持人会描述一位诗人或一个场景,猜出答案的选手可随时举手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将失去再答这道题的资格,本环节共10题。这一轮主要考验选手对诗词、诗人与诗词知识的了解程度。

古诗文背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乐趣是强大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带着乐趣去探求,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奇妙和,学生将充满探求的动力。诗文的背诵也是如此。引领学生去发现背诵的快乐,经常获得诗词学习的高峰体验,学生将会进入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