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最新7篇
时间:2024-02-27 18:40:32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如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最新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1
1、教学内容分析
电话计费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是具有开放性的综合问题。所以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需要。本节课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一课。设置这一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解决这个具体问题。而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建模解题的过程。
2、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比较熟悉在一些典型问题中用方程模型。而对于电话计费问题这样的综合性问题。还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容易无所适从或片面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设计出各类问题的答案。
难点: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5、学习评价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来说,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尽可能往里面塞知识,也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只会解题的“机器”,而应该让他们投入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在过程中徼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展现他们得让思路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从过程中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过程中的“成就感”来完善自我。这是目前学生最需要的。因此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探究性教学方式。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概括出单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及发现知识一探索知识——掌握知识一运用知识的学习过程。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育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问题导学:
下表中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
月使用
费/元
主叫限定
时间/分
主叫超时费/
(元/分)
被叫方式一
58
150
0.25
免费
方式二
88
350
0.19
免费
考虑下列问题:
(1)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分(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教师提出问题:
1、从表格中的数据,你能把主叫时间分为几部分?
2、你能分别把主叫时间不同的话费情况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吗?
3、(1)在两种收费方式下,会不会有这么一个时间,打不同样多时间的电话,却收费相同呢?
(2)如果有这一时间,那么如何分别表示收费表达式呢?(“收费相等”是本题列方程的等量关系)
4、你能根据表格判断两种收费方式哪种更合算吗?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的方向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表格信息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表格信息做初步梳理和简单加工。通过对几个容易计算的主叫时间的话费计算,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表格信息的含义,并渗透话费多少与主叫时间相关。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1)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完成表格:
主叫时间(t/min)
方式一(计费/元)
方式二(计费/元)
t<150
58
88
t=150
58
88
150<t<350
58+0.25(t-150)
88
t=350
58+0.25(350-150)=108
88
t>350
58+0.25(t-150)
88+0.19(t-350)
(2)观察上表,可以看出,主叫时间超出限定时间越长,计费越多,并且随着主叫时间的变化,按哪种方式的计费少也会变化。
①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t≤150时,按方式一的计费少。
②当t从150增加到350时,按方式一的计费由58元增加到108元,而方式二一直是88元,所以方式一在变化过程中,可能某一主叫时间,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列方程58+0.25(t-150)=88,解得t=270。故当t=270时,两种计费方式相同,都是88元,当150<t<270时,按方式一计费少于按方式二计费;当270<t<350时,按方式一计费多于按方式二计费。
③当t=350时,按方式二计费少。
④当t>350时,可以看出,按方式一的计费为108元加上超出350 min的部分超时费0.25(t-350),按方式二的计费为88元加上超时费0.19(t-350),故按方式二的计费少。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当t<270 min时,选择方案一省钱;当t>270 min时,选择方案二省钱。
学生活动2
理解问题的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对电话计费问题是有生活基础的,所以也具备一定的认识基础,再给出探究问题之后让学生充分的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直观认识,这也是学生对问题的第一次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通过发表意见互相借鉴,为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进行准备。
环节三
教师活动3
练习:课件习题练习
学生活动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制作表格,教师巡视。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参考了其他学生的观点之后,再次对问题进行认识,其认识过程与结论已经逐步接近正确而合理的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确立分类讨论的探究方式,并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分类的关键点。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7、板书设计
(1)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分(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
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3
一、课题名称: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比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慨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分母解方程。
难点: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会漏乘公分母,及没有对分子加括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引导发现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有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2、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度,下半年共有电_____度。
问题2:教室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
(学生自己进行解决)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率和去括号法则化简。(见“+”不变,见“—”全变)
去括号时要注意:
(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3、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1)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3(2-3x)-3[3(2x-3)+3]=5;
(3)2 (x+1)+3(x+2)-3=-4(x+3)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3)学校田径队的小刚在400米跑测试时,先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大部分的路程,最后以8米/秒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成绩为1分零5秒,问小刚在冲刺以前跑了多少时间?
4、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本节主要学习用去括号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②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③注意的问题: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在实际问题中,要会找等量关系。
5、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8页习题3.3第
1、2题。
(2)选做题:
①解方程:3x-2[3(x-1)-2(x+2)]=3(18-x)。
②杭州新西湖建成后,某班40名同学划船游湖,一共租了8条小船,其中有可坐4人的小船和可坐6人的小船,40名同学刚好坐满8条小船,问这两种小船各租了几条?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
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尝试得到解决,归纳出去括号解方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
从设计上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xx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⑴5x=0;
⑵42÷6=7;
⑶y2=4+y;
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最后总结提出:要成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做一做]:
⒈.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0; 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例如:判断“5=x”和“x-(x-1)=1”两类型的式子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三)交流对话,自主探索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
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⒉解方程:
⑴x-2=8;
⑵5y=8
(让学生思考解法,只要合理均以鼓励。)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探索更好的解法
(四)理解性质,应用巩固
实验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归纳等式的两个性质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解方程例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⑴x-2=8;
⑵5y=8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
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做一做]: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你几岁了
一、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第126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效果:学生对丟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教师借机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丟番图的年龄呢?紧接着呈现内容2。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实际效果: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完成问题。如下: 解:设丟番图的年龄为x岁,则: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表述合理即可,教师可以用规范的语言再次强调: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较好。
内容3:阅读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内容,你将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
目的:通过阅读学习目标,学生了解了本章知识的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实际效果:学生通过阅读,目标明确了,学习更有针对性。尤其是认识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环节二:自主阅读、学习
内容: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P132-P133随堂练习之前的内容。结合课本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大约10分钟)
目的:通过读书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对课文所设置的较简单又熟悉的实例中的各种量的关系分析清楚,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不同类型的方程。实际效果:通常,多数学生能够分析教材实例中所蕴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书写不规范,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环节三: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三个情境:(1)如果设小红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2x-5=21 组织活动:四人小组做猜年龄的游戏,每个小组会有几个不同的等式。如:我的年龄乘2减5等于91,你知道老师多大了吗? 学生算出老师48岁了
(2)小丽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100(3)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km,可以得到方程:
目的:通过准确列三个方程,感受: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2、三个方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事项:学生在列方程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让学生读题、审题,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 2、(2)中单位换算:1米=100厘米。等量关系为:最后树高=初始树高+每周生长高度;
3、(3)中单位换算:12分=小时。等量关系为:原计划所用时间-现在所用时间=提前时间;
环节四: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
内容:议一议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
进行交流。共得到三个方程。其中(1)、(2)都只有一个未知数,在小学学习时常见。
(2)方程2x-5=21,40+5x=100,(1+147.30%)x=8930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目的:由(1)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所列的五个方程的特点:未知数的次数、位置不同;由(2)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效果:逐步引发学生对方程特点的研究,由此让学生自己说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并判断上述五个方程只有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结论的得出源于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不断地综合总结,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内容2:方程的解得含义: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x=2是下列方程的解吗? 完成(1)3x+(10-x)=20;(2)2+6=7x 目的: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判断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将解带入原方程,分别计算左和右,看是否相等。相等则为原方程的解。
实际效果:1、学生有小学的基础,能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
2、学生熟练将方程的解带入方程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环节五:达标检测
内容1: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 解:设“它”为x,则: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赢了x场,则乙队赢了(10-x)场。则: 2、达标练习:
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只填序号)①2x=1②5-4=1③7m-n+1④3(x+y)=4 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只填序号)①x-3y=1②x2+2x+3=0③x=7④x2-y=0 a的20%加上100等于x.则可列出方程:.某数的一半减去该数的等于6,若设此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
一桶油连桶的重量为8千克,油用去一半后,连桶重量为4.5千克,桶内有油多少千克?设桶内原有油x千克,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颖的爸爸今年44岁,是小颖年龄的3倍还大2岁,设小明今年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3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3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求父子今年各是多少岁?设3年前儿子年龄为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 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实际效果: 1、学生基本能很好地对随堂练习的问题给出准确的解答。2、由同学选自己组的代表发言,对P133随堂练习1中的各个量及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说明,加深对背景下的数学模型的理解。
3、达标练习中的题可以有选择的做。环节六:课堂小结
内容:师生互动,梳理本节内容。(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疑惑)
目的: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本节课本内容及课前的预习,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如何调整自己的读书方法。实际效果:
学生一方面总结出了:
本节给出了四个知识点:等式(回顾巩固),方程(给出描述性定义),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的解(根).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方程相比小学算术法,给出的思维方式与途径更具普遍性。列方程的核心:实际问题“数学化”,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在现有程度上,适当调整自己的读书预习方式及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途径。环节七:布置作业 1、习题5.1 2、思考:如何得到所列三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五、教学反思:
此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主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教师只有进行得当合理的诠释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可。授课时要设法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将能使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自觉选择。
让学生在简单的背景问题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分析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列方程的帮助,其正做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目的。
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 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5x=0;
(2) 1+3x ;
(3) x2=4+x ;
(4) x+y=5 ;
(5)3m+2=1-m ;
(6)x+2>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 +3=0为一元一次方程,求k的值。
4、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5、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进行自主小结,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 第1题。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篇7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卫城中学
罗艳琴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本课内容设计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教学目标
本节课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根据问题情境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能够分析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数学思考:本节课提取学生切身体会的例子,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解决: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增进师生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教师只有进行诠释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在小学已经习惯了列算式解应用题.本节课在学生没有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之前,只能通过比较算式法与方程解法的优劣来引出方程建模思想,提升学生运用方程建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策略分析
1、为了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本节课将采取“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强调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抽象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习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是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一方面要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把握.本着这种新理念,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发情趣,快乐学习
通过刘谦变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并师生合作游戏:
1.一位同学从牌中抽出一张牌,展示给全班看,并用牌面数字乘2再加5报出得数,教师从中找出牌来.
2.(课件展示)教师从牌中抽出一张牌,也用牌面数字乘2再加5得27,学生猜出牌面数字是“11” .
问题: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回答:方法1:(275)211;
学生回答:方法2:设牌面数字为x,则2x527,得到x11. 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两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并指出判断方程应具备的两个条件: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设计意图】: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
问题:刚才得出牌面数字是11,把x11代入方程2x527,左边的值与右边的值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
师生共同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设计抢答题:①x2是方程2x4的解吗?
②x3是方程2x18的解吗?
【设计意图】:加深“方程的解”定义的理解,为今后解方程检验起到铺垫作用,同时抢答能活跃气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情境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只列方程)
问题:上面的问题中包含哪些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已知量:数苗开始的高度、将来的高度、每周长高的高度。
未知量:周数(长高的高度)
等量关系:树苗开始的高度+长高的高度=树苗将达到的高度.
问题:等量关系中有已知量、未知量,未知量用什么表示呢?
学生回答:字母x表示,即设x周后达到1米,则可列出方程: 4015x100 问题:根据情境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一般步骤是什么?此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到,教师引导回答,这是为后面环节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的关键及一般步骤.
情境二:某种足球现价200元,比原价上涨了15%,请问原价为多少元?(只列方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在学案上做出答案. 解答:设原价为x元,由题意得:(115%)x200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该题,让学生熟练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情境三:某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是400m,长比宽之多50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只列方程).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为(x+50)m,由此可得到方程:
2(x+x+50)=400(课件展示)议一议:
1、以上情境中,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一般步骤是什么?
关键:找等量关系
一般步骤:①找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③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列方程的关键与一般步骤,不仅解决了本节的难点,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102、几个情境得到方程:2x527
401x 0x)
(115%2 0
2(x+x+50)=400 问: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课题: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不仅能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至此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挑战自我,拓展学习 一.填空:
1.在下列方程中:①2x13;②y22y10;③2ab3;④26y1; ⑤2x256;属于一元一次方程有;
2.方程3xm2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m_
_ . 二.根据条件,列方程:
1.某数x的相反数比它的2.一个数的3大1. 41与3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 7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保持了不败的记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重难点. 《四》.归纳总结,收获学习
1.方程的概念与方程解的概念;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关键找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3)列出方程。《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1.习题5.1
2.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3.思考题:《代数之父—丢番图的年龄》
1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是幸福的童年;再活
611了他生命的,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又度过了一生的,他结婚了;再过5年,他有127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痛苦中度过了4年,与世长辞了。”则他的年龄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1的布置是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作业2的布置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数学应用到与自己相关的事件中去,将本节课的学习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台阶;作业3的设计师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解题能力,也是了解数学相关历史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