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8篇正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8篇

时间:2024-02-26 03:33:05

本文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8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1

一、课标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三、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

二、教学安排

1、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2、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讲授】学习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过渡】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

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②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书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2)运动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归运动—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

板书设计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特点

自转

(绕地轴)

自西向东

23时56分4秒

15°/时

地轴指向不变

自转与公转同时、叠加

回归年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

(绕太阳)

自西向东

365日6时

9分10秒

59′/时

30㎞/秒

地轴相对于黄道倾斜

成66°34′夹角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1、研究手段:地震波(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方法)

地球到底是像篮球那样空心的呢,还是像铅球那样内部是均质的呢?

“神舟”系列和“嫦娥”系列相继为我们探索了地球以外的世界。但是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虽说“蛟龙”号是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但也只有七千多米。就算是火山喷发,也只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要知道,地球的半径可是有6371千米呢。

怎么办呢?封神榜里土行孙是肯定不行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借鉴呢?

挑选西瓜法

敲击地球似乎行不通

不知道大家闭着眼睛能不能感受得到乘座的汽车从泥泞的沙土路上驶上高速公路?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速度与颠簸方向。这种方法给我们探知地球内部构造提供了思路。我们找到了一种能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途径————地震波。

快速阅读教材,找出地震波的概念与特点。

地震波:地下岩层弹性震动四周传播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呢?

地震波主要有纵波和横波之分,。这是它们的特征和区别。那么纵波和横波都是什么样的呢?

纵波就像是弹簧一样,能量和质点的方向是一致的,而横波则像挥舞的彩带,彩带是上下翻飞的,但是能量却是向前传递,能量和质点的方向是垂直的。这是纵波和横波的形态差异,那么它们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大家看课本,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纵波,就是声波。对地震波的了解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小结一下地震波的知识。

学生完成下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纠正。

分类特点,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气体,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较慢,固体

2、地球的内部构造

我们学习地震波是为了什么呀?···对,是为了通过它来认识地球的内部,那么现在我们来看,怎么通过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大家看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观察横纵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发生速度变化的界面是怎样命名的?

根据物理学知识,介质均一的话波速不会发生变化。地震波发生了变化,说明地球内部不是铅球一样的均质体。

学生分组完成下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纠正。

深度

波速变化

推测组成物质

不连续面命名

圈层名称

横波(S波)

纵波(P波)

33km

加快

加快

固体

莫霍界面

上为地壳

下为地幔

2900km

消失

减慢

液态

古登保界面

上为地幔

下为地核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据地震波,可以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这其中上地幔又可以再划分出一些小的圈层来。在上地幔的顶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位于地下60—150千米的深度,这里的物质仍然是岩石,但是岩石呈现的是融熔流动状态,就像打翻了的浆糊,或者果冻。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与地壳一起,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这里大家注意一下,地壳和岩石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岩石圈包括了地壳的全部,还包括上地幔顶部的那一层软流层,它是以物质形态划分出来的;而地壳是地表到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部分,是以地震波划分出来的圈层。

现在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作一个小结。地球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

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大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构造?

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遥感技术等。

活动3【活动】课下拓展

(1)这三大圈层可否再细分?

(2)深入了解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这两位地震学者;

(3)阅读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风景;

(4)加强课后复习,手绘完成内部圈层划分图。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7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础梳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天体,写出月球、地球、太阳都属于哪类天体,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2)太阳系中8大行星从里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在方向轨道等方面有何特点?

(4)8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别属于哪一类?

(5)据图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运用课本或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层演练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太阳系

B、银河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正确叙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调研)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B.BC.CD.D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C、具有适宜的温度

D、具有水体存在

5、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20l0江苏徐州质检)新华网2009年8月6日华盛顿电:美国航天局6日发布消息说,已升空5个月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日前发回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图像。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3年半的任务期内,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回答6~7题。

6、“开普勒”望远镜所搜寻的宇宙范围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假设“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8、上图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运动的位置。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现象的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B、C、D。

(2)属类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头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篇8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通过视频引入新课,用设问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

教师提问: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学生回答

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性?(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分 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

纵波

横波

板书: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展示结果并讲解

教师提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

对图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分析图的过程中讲解不连续面的的定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在图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发生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大家再仔细分析在内核中波速发生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

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3人一组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固态

内核:纵波的波速增加

刚才同学们做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确,下面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投影课本上的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师对比课本的图和在课堂中画出的图对比找出多了什么?

教师分析讲解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所在的深度。以及软流层所在的范围。

学生讨论填表

圈层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填完后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画出来且介绍内部圈层。

课堂总结: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特点

①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中);

②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状);

③循环运动。

3.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三) 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③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总结: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课堂练习 :

1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3,最近,我国在渤海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

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请同学联系所学知识来设想一下,我国地质工作者是怎么完成这一勘探工作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