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正文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4-02-15 19:36:30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地理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教案 篇3

导入新课: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区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那么今天我们进入南方地区去看看!

一 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师:读本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中国地形(或政区)图,明确四周的起止位置、本区所属的三个分区。

学:(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

师:利用两个百分比说明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

生:(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55%)

师:本区少数民族30多个,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多集聚在西南各省,要求任意记住5~6个民族。

二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师: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生:光、热、水、土、生物都是农业资源

因而把“山青水碧”、“经济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长江防护林”等四个标题的内容,列表处理。

1.学生默读课文、回忆旧知,教师指导填表:

掌握上列表格中的内容,基本上达到了课文关于农业部分的知识要求。以下的讲述是作为较高要求而提出。

2.为适应城市学生的需要,(1)讲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分。(2)区别哪些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3)经济作物(一年生、草本)经济林木(多年生、木本)的区别。(4)个别的经济林木可扼要说明其用途,例如,油茶的种子可榨出茶油,为湖南等地人民所喜爱的食用油,桐油的种子可榨工业用和民用的桐油,涂在木料上可防腐。

3.紫色盆地讲:(1)紫色土的简单成因,以及它含有磷、钾养分,土壤肥沃。

(2)紫色盆地,即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粮食和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区。

4.讲水稻土:强调水稻土是人类种植水稻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特殊土壤,含有机质丰富。

5.讲“长江上、中游防护林工程”。

师:(1)提出问题,长江流域为什么要营造防护林?

生:(原因),自学课文找答案。

师:(2)利用已知,解答营造防护林的重要意义。

师:营造防护林的原因:(1)长江流量大,输沙量也大,有人预言,不及早治理,有可能成为第2条黄河。(2)滥伐滥垦,植被破坏,加剧流域内的水土流失。(3)河湖长期淤积,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简单交代重点措施。

生:营造防护林的意义:(1)利用利民的跨世纪工程。(2)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3)减少旱涝灾害,(4)增加经济收入。(5)缓解农村中用材和“三料”的紧张状况。

6.小结 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水乡风光”。

三 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1.自绘一张南方地区各省(市)空白图,用硬纸画出钨、铜、汞?等矿产

符号,一个个符号剪开,按课文中的矿产产地,教师讲一个,在图上贴一个。然后,全部取下来,再让学生贴一遍。或者,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地名、矿产,在课文矿产图上作出标记。

2.在课本南方地区地形图上,将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葛洲坝、三峡、秦山、大亚湾等河流名称和地名用笔勾划出来。进而讲大、小电站在南方已遍地开花,按我国能源战略部署,本区将建成为水电能源供应基地,担负西电东送、支援东部各地建设的任务。

3.完成“想一想”两题

师:本区为什么水能资源丰富?

生:地势由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河流落差大;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水电比利用煤、石油发电的好处很多:发电成本低、不污染环境、而且是可更新能源。

四 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师:简述建国以前,本区以轻工业、采矿业为主,工业落后。建国以来,工业蓬勃发展。

生:做连线题,讲长江沿岸工业带,在地图上找到位置。

A 高精尖产品的综合工业 ①宜昌、重庆为中心

B 钢铁基地 ②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

C 钢铁、煤炭工业 ③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

D 多种有色金属工业 ④武汉为中心

E 电力工业 ⑤湘、赣、粤为中心

师:提出诱导性问题,

学习“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问:你听说过我国设立了哪五个经济特区,请在课文广州?宁波等7个地名中找出4个。那么,另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是什么地方?

(海南岛)。除此以外,有广州、宁波等14个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若干开放地区。

师再问: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将发展什么工业,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生: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便于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发挥劳力资源优势。

指出:上海浦东地区也将建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

4.小结 长江“黄金水道”+沿海“黄金海岸”,将是南方地区工业腾飞的两条巨龙。

五 南方人民的生活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4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 指标 区位特征 地理条件 C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WWW.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地理教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能根据图分析本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开发。

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一 位置与范围

读课本P14和图5—25回答:

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___、___、 ___、___以北的地区。

2、范围:西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区。

3、面积: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

4、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_____

5、民族:_____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活动二 西北地形

读图5—25归纳:

主要地形区: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地形特点:以_____和_____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xq的轮廓特征_________

活动三 西北的气候

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主要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现出_________逐渐减少的趋势。

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____向____、____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河流:本区河流稀少,多为_____河,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耐旱植物:______

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

灌溉农业: xq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农业区:____平原、____平原(黄河水),被誉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冰雪融水)

议一议: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的边缘,为什么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点状或带状分布。

活动四 主要产业

”和“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列举西北的矿产。

白云鄂博的____金昌的____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_____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拓展提升,学以致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篇7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地球自转的意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 区时及经度的简 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 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    。

(2)概念:因②   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③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   分钟。  。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   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   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    ,向西⑩   。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 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 ,先出生的为哥(姐)、后 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 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 (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 10 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 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  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