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悯农》语文教案(9篇)正文

《悯农》语文教案(9篇)

时间:2024-02-11 06:45:01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歌曲吧,随着人对歌词的重视,歌词这一文体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借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歌词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悯农》语文教案(9篇)。

《悯农》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会背诵课文。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吃的米饭哪里来的?

看课文插图。你们看,我们吃的米饭就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出来的。(出示课题《锄禾》)

2、教学“锄禾”。禾:禾苗,各种作物的幼苗。(插图上画的是玉米苗。)

锄:翘舌音。不要读成“cú”,左中右结构,锄头的锄,课文中指的是动作。

谁能说说“锄禾”的意思?(课文中指农民除草、松土)。

农民为什么要为禾苗除草、松土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观察插图,想想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讲读诗句,学习字词,理解内容。

(1)看图。农民伯伯是在什么时候锄禾的?你从哪里看出来?

读一读“锄禾日当午”。理解“日当午”的意思:太阳当头照,正是中午的时间。

看看图,自由说说,想想“锄禾日当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当头照。农民伯伯却在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

(2)仔细看图,你从哪里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他热的满脸通红,口干舌燥,汗水不断的从脸上一滴一滴的淌下来,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读一读“汗滴禾下土”,讲讲“汗滴禾下土”的意思。(农民伯伯热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断地滴到土里)

(3)农民种粮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

读一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有谁知道这碗里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读一读“粒粒皆辛苦”教学“粒”“皆”“辛苦”

谁能说说“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朗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巩固、复习字词。

5、用自己的话讲讲整首古诗的意思。

(1)同桌一个读诗,一个释诗。在交换。

(2)指名讲讲整首诗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

6、指导朗读。

7、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农民种粮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8、平时你是怎么爱惜粮食的?(正面教育学生,表扬学生中爱惜粮食的好人好事。)

9、背诵课文。(形式多样)

10、总结谈话。

这首诗讲了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爱惜粮食。

《草帽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等作比较,感受贺龙同志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章重点词句,感悟贺龙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了《草帽计》这篇课文,大家对课文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贺龙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在敌我的危急时刻,想出了使白军的事。

2、解释“神机妙算”

二、切入重点,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词句体现贺龙的“神机妙算”并说出理由

2、小组交流讨论

3、引导切入重点交流:

(1)引导学生体会贺龙根据当时的天气,选了有利的地形,设下了草帽计。

(2)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的比较。

(3)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的比较

4、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贺龙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的过程。

板书设计:

贺龙:神机妙算

敌机  (炸)

红军 追  白军

(扔)   (抢)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案 篇3

【教材简析】

1985年3月12日,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种下了一棵柏树,这就是“小平树”。春天是美好的,我们也要像小平爷爷一样,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同时也把对未来的希望播洒在春天里。

课文用朴实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读起来亲切、自然,令人感动。

【学情简析】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小朋友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学习本课时,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照片,仔细阅读课文,想像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境,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识字仍是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阅读,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

会写“爷、节”等6个字。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准备】生字卡片、课件、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研读第五节。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3、揭示课题,齐读:

说说你读了知道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

4、学习生字:

邓、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想刚才自己提的问题。

2、自由拼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读一读,想办法记一记。

3、同桌互相检查:

生字认读,课文朗读。

4、分小组自学生字。

5、自学汇报、检查:

⑴ “我会读”:

读生字卡片。

自愿读。

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多音字)

⑵ “我会记”:

学生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6、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正音。

7、再自由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一节,反复朗读,并读给同桌听一听。

8、再指名读自己喜欢的一节课文读给大家听。

9、交流:

说说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一些什么?

导入第五节课文。

三、研读第五节

1、你想想看看邓小平爷爷当年种的树呢?

看课件,说说,你看了有什么想法。

2、指名读一读第五节:

说说你听了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结合理解:

⑴ 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讨论回答。

⑵ 什么是“已经”,你能不能用“已经”说一句话。

⑶ 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朗读,并齐读。

四、复习生字

1、卡片读生字。

2、找朋友,并扩词。

3、自由朗读课文。

4、课后查找有关邓小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

过彩虹桥(小组扩词接力) 节 经 亲 站

3、朗读课文第五节: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出示讨论题:

⑴ 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他为什么要来植树?

⑵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组内交流展示: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整理出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教师相机出示邓小平画像,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适当作以补充,激发孩子们对邓爷爷的敬仰之情。

⑵ 教师相机讲述邓小平同志与人民一起植树的场面。

⑶ 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如:

① 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② 邓爷爷挑选了一克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填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及锹土。

③ 他站到几步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三、指导写字

1、卡片读一读生字,说说笔顺,齐书空。

2、仔细观察田字格,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指名板演,并评议。

4、学生跟写,并交流作业。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会写“爷、节”等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我会读:

植树 种植 节日 妇女节 劳动节 国庆节 建军节 岁月 经常 经过

站立 人行道 自行车 扶正 栽树 亲自 亲手

3、我会写:

节( )( )( )  岁( )( )( )

亲( )( )( )  行( )( )( )

二、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评议。

3、齐读,并读给好朋友听。

4、说说你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5、交流你收集的有关邓小平的资料,老师补充介绍。

6、那你知道植树节是什么时候,(结合介绍植树节的来历)。

7、指导实践活动:

⑴ 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⑵ 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三、指导完成作业,并默写生字

【板书】

3、邓小平爷爷植树

握   挖    不肯休息

令人难忘(1985) 挑选  移入   挥锹填土   美丽的风景

站   仔细看  扶正 满意

【本课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1、会认的词语:

邓爷爷 种植 植物园 节目 节外生枝 岁月 几岁

年龄 高龄 已经 已往 经常 经过 休息

出息 站台 车站 行走 日行千里 扶手 扶正

栽树 栽种 亲自 乡亲

2、会默写的词语:

爷爷 大爷 几岁 岁月

亲自 亲人 行人 节目

《草帽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贺龙在革命战争时期,用智谋指挥部队,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故事。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品格。默读课文,在理解第三、四节意思,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详细复述这两节。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隐蔽、踪影、凌乱、举世闻名、人困马乏、争先恐后”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10个。

教学重点:

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细复述课文片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构想: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草帽记”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草帽计》,师点出“计”,组词:计划、计算、计谋、计策。问:什么叫“草帽计”?(利用草帽设计的计谋。)

3.你知道这个草帽记是谁想出来的吗?(贺龙)你对贺龙了解多少?交流资料

简介贺龙: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在长征中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一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遭致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回答问题。

2.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正音。回答问题。

三、整体进入

1.自由朗读课文,谈谈你觉得“草帽计”这个计策怎么样?那贺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呢?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了“草帽计”怎么样,请你用直线划出来,并读好它。

3.出示:贺龙的“草帽计”真神。 师点出“神”,请同学查字典解释“神”。(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课文中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贺龙的“草帽记”真神呢?请同学分别从——贺龙、红军、敌机、白军这几个角度来考虑。在书上找找圈圈划划,分小组讨论。

5、交流:

1)贺龙:

★贺龙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体指战员把草帽随手扔掉。(“仔细观察地形”看出贺龙的指挥才能,从他作出的命令看出他胸有成竹。)

★贺龙笑了笑,指挥部队迅速转移。(“笑了笑”一词传神地写出当时贺龙同志对自己的巧计有充分的把握。

2)红军:

★红军战士虽然都戴着画有红五星的草帽,还是热得汗流浃背。(为下文贺龙实施“草帽计”作了铺垫。)

★战士们感到很奇怪,但还是服从命令,把草帽丢在路边。(一是红军训练有素,服从命令。二是对自己的指挥员绝对得信任,按照命令去做定会胜利。)

★顿时,红军的草帽凌乱地扔了一地。(“凌乱”的反义词是什么?整齐。“凌乱”一词写出当时红军战士对贺龙的命令执行得很好。诱敌:让敌人以为是红军逃跑时扔下的。)

3)敌机:

★走着,走着,忽然敌机来了。(“忽然”一词写出敌机盯得很紧,来去无常,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敌机飞了好几圈,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便飞走了。(说明红军隐蔽得好,这是一支具有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素质良好的军队。)

★敌机发现了戴着红五星草帽的部队,立刻呼啸着俯冲下来,一阵狂轰滥炸,把白军炸得死的死,伤的伤,叫苦连天。(敌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

4)白军:

★不一会儿,侦察员跑来报告:“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一个团”说明敌人兵力之多。“赶上来了”说明敌人来的速度之快。这给正在行军的红军带来威胁,眼看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龙同志指挥若定,充分看出他的坚毅果断。)

★他们已晒得人困马乏,发现路边有草帽,自然满心欢喜,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捡起草帽往头上戴。

6、敌人是怎么中“草帽计”的?

地面上的白军不知是计,戴上了红军的草帽,空中的敌人以为发现了红军的队伍狂轰滥炸。)

四、熟读课文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把故事叙述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草帽计

丢草帽 捡草帽

戴草帽 炸草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和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节读文;

2.简要地说说“草帽计”神在哪儿?

二、学习课文

(一)复述课文

1.复述课文的方法

首先,我们就要熟读课文

第二步,就要来归纳要点

第三步,复述课文

2.各自准备,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

3.小结:刚才我们用了“熟读课文、归纳要点、复述”这三步法来详细复述课文。

(二)自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说说那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同位交流,集体交流

三、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长征正是依靠中国正确的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2.让我们齐读课文,再一次地体会贺龙“草帽记”的神妙之处。

作业设计:

摘抄课文中的成语

板书设计:

草帽计

复述课文的方法

首先,熟读课文

第二步,归纳要点

第三步,复述课文

《悯农》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草帽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6

课题:第五单元《草帽计》  课型:新授   备课:谢荣福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2、读中理解贺龙“神机妙算”所体现的方面,感受贺龙高超的指挥才能。

3、分析文章“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

学习重点:体会贺龙高超的指挥才能

学习难点:分析“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课前学习:诵读文中四字词语,积累词语,并能分类

骄阳似火  汗流浃背  炎热难熬   (天气炎热)

面面相觑  莫名其妙  拍手称快   (红军前后不同的神情)

得意忘形  血肉横飞  叫苦连天   (白军的丑态)

镇定自若  神机妙算        (贺龙的表现)

课堂导学流程与训练设计: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理脉络

1、明确学习目标

2、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产生阅读期待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草帽”写了哪些内容?请理清课文的层次。

戴草帽→          →          →

4、学生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贺龙的“草帽计”

5、了解写作顺序:按                    顺序写

二、细读课文  抓住重点明内容

1、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对贺龙实施“草帽计”的评价。用直线划出来,并读好它。

学生读好文章最后一句。

2、默读: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他“算”到了什么?

(提示:请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天气、地形、红军、白军、敌机等。)

3、个别表达:结合课文内容。

4、训练说话:贺龙看到                                                    ,

心想:

5、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应该积累?自己读、记。

三、品读课文  读写结合悟文意

1、课文多处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并试着谈谈每一处对比的作用。

(提示:从贺龙、红军战士、白军军官、白军士兵方面去思考)

2、师点拨引导:分析第一处对比写法(红军战士的前后不同表现)

红军战士开始疑惑不解与后面的拍手称快对比,突出贺龙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个别、分组读“疑惑不解”内容;想象后来可能说的话;

理解拍手称“快”(痛快、快活、大快人心)】

3、合作学习

4、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拨订正。

文中的几处“对比”写法:

四、回归整体  把握文本谈收获

2、你认为贺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自我小结: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是:

4、拓展:a、好书推荐:《中国元帅贺龙》。

b、请你收集有关“智谋”方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

《悯农》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齐读课题,解题义。悯:哀怜。悯农:同情农民。

二、教师范读,学生看书听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三、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1、不认识的字,请大家帮帮忙(抽学生上台展示)。

2、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教一教大家。

3、教师检查,注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4、你用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注意区别“午—牛”的字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光字头)这个偏旁。

(3)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5、这些生字娃娃都有好朋友,它们手拉手就成了朋友,你愿意给它们找几个朋友组成词吗?

生生、师生交流,学会积累词语。

教师总结: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流利

1、听朗读录音带。

2、读给同伴听。

3、读给老师听(跟录音带)。

五、借助画面了解古诗的意思

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诗来表达?(锄禾日当午)

2、正在为禾苗锄草的农民伯伯怎么样?(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表达?(汗滴禾下土)

3、孩子们,农民伯伯种粮食多么辛苦啊!请听朗朗的妈妈是怎样对朗朗说的(录音):朗朗,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一定要爱惜粮食啊!你能把朗朗妈妈的话用诗句表达出来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读诗句,要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停顿参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种形式美读。采用多种形式抽背。

七、你学了诗句,明白了什么

八、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怎样写才漂亮。

2、生生、师生交流,教师范写。

3、学生书空,自己写。

4、评价。

(1)自评:在你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下画颗星,以表鼓励。

(2)互赏、互评。抽生上台展示,评好在哪儿。

九、教师推荐古诗,欣赏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悟)

2、出示李绅另一首《悯农》诗,小组讨论学习,熟读成诵。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课外你还读过哪些诗?全班交流。

十、作业:(任选)

1、写写生字或背背诗歌

2、收集古诗。

《悯农》教学反思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二、三岁的小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今天教学这首古诗,对于中班幼儿要求背诵并不难,能作过多的要求。于是,教学中关键重点引导小朋友体会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珍惜粮食。为此,我从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感受“辛苦”来展开教学活动。

1、让小朋友感受“辛苦”:幼儿教学要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教学活动不能凭空开展,一定要在幼儿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他们做弯腰姿势保持五分钟来感受“辛苦”,他们个个都觉得累。这种亲身体验比凭空解释效果好。另外,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粮食,特准备了水稻,让幼儿进行实物观察。看到幼儿脸上摆出好奇和惊喜,我别提有多高兴。我讲解了水稻的生长过程到收获,再到稻谷变成米饭的漫长经历以及期间的农民伯伯的付出等,小朋友们都听得很认真,并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2、看图了解“辛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实现早期阅读教学的自主化、个性化。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时,我不作任何要求,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在他们充分交流的基础,再让他们举手发言。有个孩子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那就是蔡均易,他说:“我知道这是夏天,很热很热的,我外公去种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图上有太阳的。”这时,妞妞也说是夏天,我也要她说明理由。她说:“那农民伯伯都流汗了。”我便问:“农民伯伯这么热,还在干活。那你们觉得怎样的太阳好一点?”这一问,激发了孩子热情,课堂就热闹了。在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对比春天与夏天的太阳。孩子们就更加了解了农民伯伯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劳动的辛苦。

3、以朗读感受“辛苦”: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师生合作读,引读,范读等,让幼儿从朗读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如,“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种表示劳动艰辛的句子,我作了重点引导。更是提醒他们中午用餐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面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孩子们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不足之处,在看图讨论和观察实物水稻的环节花得时间太多,留给朗读的时间就不够了。所以,朗读指导不很到位,应该分为两课时效果比较好。

《悯农》语文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古诗挂图、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2、儿歌:《捡米粒》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图片上有谁?在做什么?

2、当时的天气怎么样?

二、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幼儿在与环境、老师、同伴的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同时在进行此活动时我对教材内容全面、透彻的分析,从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方面分析,抓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作品的功能。

《悯农》语文教案 篇9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