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摩擦力教案(最新8篇)正文

摩擦力教案(最新8篇)

时间:2024-02-07 11:15:47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摩擦力教案(最新8篇),欢迎参考阅读。

摩擦力教案 篇1

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在数据收集中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含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树立了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2设计思想

摩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作用及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不很了解,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根据学生对摩擦力现有的认识基础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在实验探究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有目的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本节课以“探究实验”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分组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四个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合作,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探究、数据收集、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在学生掌握了有关摩擦力规律后,让学生解释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真正体会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有所用,教学目标能很好的达成。

1.3教学流程

(1)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教学主题

师: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最终汽车会怎样?足球运动员将足球踢出,足球在草皮上滚动,最终足球会怎样?

生:最终会停下来。

引入摩擦力概念。

(2)学生感受摩擦力

请学生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做以下实验。

①不用力往下压,拉动使手在桌上运动。

②稍用力往下压,拉动使手在桌上运动。

③用力往下压,拉动使手在桌上运动。

④在桌上铺上毛巾,重做以上实验。

交流讨论在上述情况下手在桌面运动有什么感受。

(3)提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以上的实验感受,对影响摩擦力大小提出“猜想与假设”。

(4)合作学生

根据以上的猜想与假设,各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得出结论。(在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操作不规范、争论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

(5)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摩擦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让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摩擦力知识去解释,如鞋子底、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用花纹?老虎钳把的橡胶套为什么要做有凸凹不平?机械运动的部件间为什么要装上轴承?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2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创设情境与引入课题

播放一段录像图1,让学生观看录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将会慢慢的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在足球场上滚动将会慢慢停下来;推出去的冰壶在冰面上滑动将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观察到汽车、足球、冰壶三种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物体表面上运动,最终它们都怎样?

生:停下来。

师:为什么它们都会停下来?

生:存在摩擦力。

片段二:体会摩擦与得出概念

师:请同们按老师的要求做以下实验,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

①不用力往下压,手在桌面上拉动。

②稍用力往下压,手在桌面上拉动。

③用力往下压,手在桌面上拉动。

④在桌面上辅上毛巾,重做以上实验。

师: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怎样?

生: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师:为什么?

生: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设计的实验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就在身边,启发了学生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

片段三:猜想与假设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在做前面实验中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向下压手的力越大,手越难拉动。

生:手在毛巾上比在桌面上难拉动。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摩擦力有大小,请同学们想一想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将你的猜想说出来,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生: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因为手在毛巾上比在桌面难拉动。

生:摩擦力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因为向下压手的力越用大,手越难拉动。

生: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因为速度越大的物体,越难停下来。

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推理、比较,形成假设与猜想。

片段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请同学们讨论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与猜想。(学生分组讨论)

师:你们探究实验中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生:(1)怎样才能测出摩擦力?

(2)实验中怎样采取“控制变量法”?

师:请各小组发表各自的意见,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

生: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匀速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生:实验中我们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运动速度有关,我们准备了一个小木块和一个砝码,第一次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的速度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第二次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再把砝码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的速度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

师:这组同学在实验设计时控制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了压力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快慢,这样可探究出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关系,设计很好。

师:还有一个问题又怎样来处理?

生:我们这一组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粗糙程度有关时,我们准备了用同一木块,第一次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第二次在木板上铺上毛巾,把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

师:这组同学在实验设计时控制了压力大小不变,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样可探究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设计很好。

师:请其他组的同学发表看法,你们是否同意这两组的实验设计?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

生:……

师: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摩擦力的大小,在拉木块运动时,一定要水平拉运动弹簧测力计,并尽可能拉木块匀速运动,才能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摩擦力的大小。

片段五: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师:请各组同学根据上面设计实验,完善各组的探究计划,设计出记录数据表格,然后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

(1)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运动速度大小关系。

(2)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

片段六:交流讨论与得出结论

各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总结得出结论:

(1)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

片段七:联系生活与注重应用

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到物理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体会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鞋子底、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有花纹?

(2)老虎钳把的橡胶套为什么要做得凸凹不平?

(3)为什么机械运动部件间要装上轴承?而且还要经常打油?

(4)举重运动员在举杠铃之前要在手和杠铃把上擦一些白色粉末,这白色粉末是什么物质?起什么作用?

(5)学生讨论,假设我们生活中没有摩擦,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3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与引入课题

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好奇心开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观察经常让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为了达到课堂探究的目标,如何使问题呈现出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本节课采用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感受摩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理猜想与形成假设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在学生了解知识背景下,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是猜想问题的成因;二是猜想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猜想有的正确,有的是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本节课先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然后对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前提下对问题提出猜想,学生在猜想时不出现瞎猜、乱猜。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比较,形成假设。在本节课中学生能猜想出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重力大小、接触面大小等因素有关,这是很不错的,教师给予鼓励,并保护了学生这种意识。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尽量的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设计,因此,笔者只把4名学生分成一组,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制定的计划可行性,设计的实验可操作性,如何实施“控制变量法”,正确的选用实验器材。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究、收集数据,教师巡回观察,做适当指导,并注意学生实验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拉动木块是否匀速运动,读数是否正确等,本节课有几个小组得出数据误差较大,其原因:一是拉木块不是匀速运动;二是拉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不与桌面保持水平,教师给予了引导解决。

摩擦力教案 篇2

1.1教材方面的因素

初中教材主要从形象、直观入手,内容少且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而且配有丰富的插图,讲授的多半是简单定性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文字通俗易懂;研究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由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够掌握。因此学生学习时不仅感觉物理有趣而且学起来很轻松。

高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科学严谨,教材侧重理论上的推导,且物理规律由初中定性关系转化到定量上来;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复杂,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更高。

1.2教师方面的原因

(1)初中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由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简单,且理论层次要求低,仅靠背诵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情况下,为了眼前节省时间多做题目,初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死背概念、规律、公式,从而忽视了对物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高中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及认知水平

由于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教师循环教学,高三教师循环到高一教学时,往往会过高地估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追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虽然初中学习过力,但只要求学生对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要求很低,会画重力、简单的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初中学生只接触到物体在水平面上的二力的平衡问题。

2.教学策略

2.1利用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要在难点处铺设好台阶,缓解难度。如弹力概念及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可用下面的一些小实验铺设台阶,化难为易。

实验一:用力分别让两个小球向下压缩弹簧和橡皮泥,观察松手后的现象。由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把小球弹出去而橡皮泥却不能把小球弹出呢?

实验二:如教材弹力这节,小车与弹簧的一端相连,用手向左拉小车后松手,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拉着向右运动?用手向右推小车并压缩弹簧松手后,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推着向左运动?

实验三:篮球撞到地面上能弹跳起来,而橡皮泥撞到地面上为什么不能弹跳起来呢?

实验四:利用橡皮筋悬挂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使之静止在空中。由于橡皮筋和气球形变量比较明显,利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从课堂效果上看,由以上例子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可以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2利用导学案,做好内容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材内容跨度大,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从初中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简单,能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再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时,所举例子尽量找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例子或者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能模拟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这些形象的例子降低难度。如在静摩擦力的导学案设计上对于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可以如下设计:

任务一、静摩擦力有无判断及方向

体验1:如图1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处于水平状态,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图2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果有,课本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

阅读课本P57,看图3.3-1,思考图甲中箱子受到地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体验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受斜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物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由以上例子归纳总结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2.3利用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相对”两个字容易遗漏,其原因是常见的例子是一动一静,造成学生对此产生误解。此处可以这样处理,先举一动一静的例子,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沿斜面下滑、沿竖直墙面下滑等。

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各例子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找出这几种情况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验演示:毛刷下压一长木板,扶住毛刷拖动长木板,由学生讨论判断毛刷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相对”两字。

如果两个物体都在运动,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又如何确定呢?

实验演示:物块A放在长木板B上,A和B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用水平力突然向右拉木板B,A、B发生相对滑动。由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观察物块A相对地面向哪个方向运动?

(2)什么原因造成物块A运动?

(3)物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哪?

(4)物块A相对于物块B向哪个方向运动?

摩擦力教案 篇3

关键词:郝庄模式 新课改 学案教学 自主探究

我校在进行了郝庄模式的教学改革后,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精彩纷呈,学案教学因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著名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也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

二、学案教学的程序模式

运用学案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5分钟,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并回答或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个15分钟,学生展示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然后用5分钟,生生质疑,师生质疑,对自学时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并用10分钟时间进行随堂巩固,让学生做学案上的“随堂训练”,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随堂测试,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学案的编写

1.学案的基本内容

学案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把握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用双色笔记下思考所得及疑点、难点。

2.学案编写的原则

(1)呈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教学根据的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联系,以互补为原则,教师自主选择,个性化整合。学案成为呈现整合资源的载体。

(2)呈现学习思路,形成知识完整性。学案在课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线索,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后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3)呈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4)呈现层次性与针对性。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同时,学案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针对性,针对不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运用学案,使学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学案的使用

学案教学越来越适应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如何用好学案也是学案教学有效的关键。学案的有效使用应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主要是知识回顾与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课堂。主要是新知探究活动、知识消化、质疑分析和随堂测评。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讲知识,而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的情况,提供探究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课后。主要是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知识总结和错题整理。一方面学生以学案为线索进行复习建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解题,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学案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实验如何适时完成,怎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对学生评价的方式等都需完善。另外,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会将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教学任务的进行。因此,学案教学还需要逐步渗透,精心设计,合理使用。

附课例:

教学内容:第三节 摩擦力

分析教材: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由于物体运动,在物体的表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过程:

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并根据学案提示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摩擦力及其产生原因。

学生活动一、二。(教师关注学困生、问题生。)

归纳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必须___。2.两个物体间发生___。

我认为还有以下一些发现:___。

学生解决悬问征解。

任务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实验活动:根据活动二、三写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猜想。(提示:同学分工,记录小组的猜想。)

学生活动三:(引导:小组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表格、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

结论是:滑动摩擦与___(有或无)关。

综合以上各小组结论:滑动摩擦力与

___、___有关,其关系是___。

交流所学。

任务三: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学生活动四:组织同学进行所学交流。

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把物理书的一端架在笔盒上成一斜面,先把一支圆珠笔从斜面上自由滚下,再把笔竖放在斜面上,用手轻碰笔滑动一小段后停止滑动。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第三节 摩擦力学案

自主学习:

任务一:摩擦力及其产生原因。

活动一:将两本书,一页一页交叉地叠在一起,然后用力向两边拉出,比较较薄两本书与较厚两本书用力拉的情况。

活动二:将一张纸夹在物理课本里,用力将纸拉出!比较纸夹在书的上面时和下面时的用力情况。

归纳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必须___。2.两个物体间发生

___。

我认为还有以下一些发现:___。

任务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实验活动:阅读课本及活动一和二,写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猜想:

___。

活动三:请你们组选择一项猜测设计并完成实验。(填写以下各项)

要完成的猜想是:___。

计划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的大小?

计划采用的实验方法:___。

计划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___。

结论是:滑动摩擦与___(有或无)关。

综合以上各小组结论:滑动摩擦力与

___、___有关,其关系是___。

任务三: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活动四:1.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2.鞋底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3.汽车在冰面上打滑,你有什么方法解决?

4.滑雪比赛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力教案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糊;清晰;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S)-0011-3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 3 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1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模糊阶段

1.1 教学活动

教师:将一方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如图1让学生分析其受力(顺便复习有关力的知识)。

学生:根据力的示意图作出重力和支持力。

教师:将木板一端逐渐抬起,学生想象的方木块会滑下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给学生以意外,迫使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方木块没有滑下,学生冷静思考后都能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原故。教师进一步提问,方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一般都能根据方木块下滑的趋势,指出摩擦力的方向与之相反。教师再根据方木块虽受摩擦力但仍能保持静止这一现象,说明生活中除了存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还存在静摩擦。

教师:紧接着,将木板一端进一步逐渐抬起,当抬到一定高度时,方木块开始滑下,(这一情景虽不出学生意外,但教师可用提问将学生的活动由观察引向思考)。

教师提问:静止的方木块为什么开始下滑?方木块下滑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静止时相比有无变化?方木块下滑时受到的压力同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有无变化?这一层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清楚重力同压力不是一回事,虽然有时候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同压力有关同重力无关。

学生:方木块从静止到运动这一过程,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模糊阶段,摩擦力究竟与什么有关?合作、讨论和思考,也许没有正确的结果,但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1.2 思考

由于学生初中时初步接触过摩擦力的问题,对摩擦力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用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己去试一试。在对摩擦力的认识上,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模糊的阶段,不能把道路铺得平平的,否则学生没有探究知识过程的体验,思维又没有挑战性,对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

2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清晰阶段

2.1 教学活动

师生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变化。

问题:如图2,设方木块与平板间摩擦因数为μ,当放着方木块的平板被慢慢地绕着左端抬起,α角由0°增大到90°的过程中,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少

C.先增大后减少

D.先增大到一定数值后保持不变

教师引导:要计算摩擦力,应首先弄清属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是滑动摩擦,可用f =μFN计算,式中μ为滑动摩擦因数,FN是接触面间的正压力。若是静摩擦,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理规律(如F合=0或F合=ma)列方程求解。

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一个思路,首先是要分析出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合作、讨论。知道认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甲回答:A答案是认为物体一直静止,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静摩擦力。

学生乙回答:B答案是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滑动摩擦力来处理。

学生丙回答:D答案认为物体运动过程的正压力不变,实际上正压力是随着α的增大而不断减小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事实上,滑块所受摩擦力的性质随着α角增大会发生变化。开始时滑块与平板将保持相对静止,滑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α角增大到某一数值α0时,滑块将开始沿平板下滑,此时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当α角由0°增大到α0过程中,滑块所受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与重力的下滑力平衡,此时f = mgsinα,f随着α增大而增大;当α角由α0增大到90°过程中,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f =μFN = μmgcosα,f随着α增大而减小。

经过这一过程共同研究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清晰阶段。学生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这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必然。

2.2 思考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

可见,当在学生的思维遇到困惑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够顿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然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清晰而有条理,作为教师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3 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生成阶段

3.1 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车匀速前进和自然滑行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若干种答案,但学生自己生成的内容,最后要统一到正确的思维状态下。

①匀速前进时(教师提醒可用假设法)

由于人通过链条给后轮一个力,使后轮顺时针转动。设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轮应加速顺时针转动,说明轮有相对地面向后转动的趋势。由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后轮所受静摩擦力f1的方向向前,如图3甲所示。前轮转动是由于前轮受到力的作用,若设前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前轮就不会转动,故前轮相对地面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所受摩擦力f2向后,如图3甲所示。

②自行车自然滑行时

人不再给后轮施加力的作用,由于惯性人和车应向前滑行,此时前、后轮的转动都是由于受到地面给它们施加了摩擦力作用,即前、后轮都有相对地面向前运动的趋势,前、后轮受的摩擦力都应向后,如图乙所示。

3.2 思考

摩擦力教案 篇5

案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师:既然大家已经认识了摩擦力,那么请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吧。

(课件展示:提出问题)

问题1:一瓶新买的罐头,可是瓶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你有什么方法把它拧开?

问题2:妈妈买了几条泥鳅,可是捉的时候发现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鳅抓起来?

问题3:体育课上有爬杆的运动,怎样做才不容易滑下来?

问题4:做航模时需要把木块的一条棱锉掉,操作要领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交流)

师:这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实质是什么?

生:增大压力、使物体表面更粗糙。

师:那么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课件展示:猜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生:能。

(课件展示:实验验证)

教师提供玻璃板、木板、毛巾、木块、砝码、弹簧测在使用物理理念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良好的概念引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内容有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前提出有关课程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解答出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理念的认识,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提出通过物理理念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整个物理体系有大致的了解。要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毕竟物理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通过物理理念进行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力计等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做实验。(四名学生为一小组)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讨论结束后抽两个小组讲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有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互相补充归纳得出实验方案。教师给与点拨指导。

师:(点拨)你怎么做才能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生: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师:原理是什么?

生:二力平衡。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

师:我们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应采取什么方法处理?

(学生讨论说出“控制变量法”。即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观察摩擦力大小或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观察摩擦力大小)

阶段反思: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由学生自己探索出的方案可能很粗糙、不完善,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教室内巡视,给予指导)

实验结束,教师找一组同学演示实验的过程:

(1)在玻璃表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玻璃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毛巾表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在木板表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请你们展示实验数据,说出结论。

生:展示实验数据。

表1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次数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弹簧测力计示数(1)木块玻璃(2)木块毛巾(3)木块木板(4)木块+砝码木板(课件展示:得出结论)

甲小组:根据(1)(2)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在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乙小组:根据(3)(4)两次实验得出结论: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课件展示:综合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四个和增大摩擦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产生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猜想,顺理成章地找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采取“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估”的思维程序,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会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在科学探究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认识摩擦力的作用。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所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确定研究范围,采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摩擦力教案 篇6

关键词: 中职物理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智能”的传统教学仍未得到彻底转变,授受式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更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违背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中职物理教师有必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并对这一教学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释疑解难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下面我以《滑动摩擦力》课题教学为例,谈谈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课前准备,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应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计划。在制订活动计划后,教师更应预演、修改、完善计划。在“滑动摩擦力”的探究教学中,在探究滑动摩擦力方向时,笔者设计用水平力拉动一个毛刷,通过观察鬃毛的倾斜方向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但在路演时发现鬃毛的倾斜方向不明显,根据这判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点牵强,于是将小毛刷换成了两个大扫把,利用带学生焊接实训的便利,制作了个钢支架,将扫把一前一后固定在支架上,通过不断调整支架上钢板的重量,直至扫把静止时可以自然站立,水平运动时,鬃毛出现大幅倾斜(如下图)。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时,笔者把教材[实验与观察]一张纸夹在书中不同位置,改成在纸张上压一本、两本、三本……物理课本,然后用水平力向外拉纸张,感觉比较明显。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大小关系时,笔者通过反复实验,发现用量程为5N的弹簧秤、单个重量为0.5N的钩码组合,实验效果较好。笔者精心制作了底面积不同,重量均为0.5N的塑料盒若干个(每小组一个)代替小木块,这样,用来装钩码的塑料盒自身也相当于一个钩码,既提高了实验的稳度,又保准了实验数据的精度。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卢梭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中职学生总体来说文化基础差,但是对动手操作有着强烈的欲望。这时教师如果天天教授枯燥的内容,很快就会使他们不感兴趣。为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探究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滑动摩擦力》课堂教学中,我这样提问:在同一环境下,如果让你跟篮球巨星姚明(145公斤)拔河,那么你能赢吗?如果你站塑橡地面,姚明站冰面呢?通过情境案例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出了本堂新探究的课题――《滑动摩擦力》。

三、启发引导,设计探究方案

引入课题后,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探究环境,对于实验探究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提供有用的材料和实验条件,让学生放手实验,经过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动手得出问题的结论。在《滑动摩擦力》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配备同规格木板、钩码、弹簧秤、纸张等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探究的平台。然后,启发学生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案。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时,拉力(测力计读数)与滑动摩擦力有什么关系?2.在水平面上,物块的重力与对接触面的压力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小组间巡视,及时收集方案信息加以引导,教师的引导可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走弯路,保准探究活动得以按时、顺利进行。在“滑动摩擦力”的探究教学中,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是木板不动,弹簧秤拉着塑料盒在木板上运动,有的小组的方案是固定弹簧秤的一端,让木板做相对运动。从理论上说两种方案效果是一样的,教师要对这种创新精神给予鼓励,同时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稳定程度和可操作的空间等方面设计、优化探究方案。

四、激励探索,诱导探究方向

解决方案提出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智力受到压抑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要给予暗示;当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时,要给予提醒;当过程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诱导学生科学有序地进行探究。在“滑动摩擦力”的探究教学中,有的实验小组一开始就把七八个钩码扔到塑料盒中,测下一组数据时塑料盒中就剩一个钩码,显得相当混乱。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压力(塑料盒加上钩码的重量)应由小到大顺次递增,钩码的个数应有序增加,如塑料盒加一个钩码弹(1N),塑料盒加三个钩码(2N),塑料盒加五个钩码弹(3N)……弹簧秤拉塑料盒过程中,弹簧秤的视数忽大忽小无法读取时,要暗示学生是否匀速运动,是否一心两用,更要引导学生小组成员做好分工与协作。我还注意到有的小组在同一组实验数据的多次测试中,数据出现较大偏差,这时要提醒学生,每次拉动塑料盒过程中是否做到水平匀速,弹簧秤挂钩是否与弹簧称框架出现刮擦,出现多个摩擦力。教师通过激励诱导,既保证了探究活动按时有序地朝着科学的方向进行,又提高了实验数据精确度,为实验后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下面表格是笔者在课前预演记录的实验数据,事实证明,在教师的诱导掌控下,学生的实验结果与笔者课前的实验数据惊人的一致。

五、点拨整合,归纳探究结论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用专业术语、图表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要总结出规律,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识知结构,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问题转化为答案。在“滑动摩擦力”的探究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1.从直观上观察实验数据(压力FN越大,滑动摩擦力F越大);2.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出每一组f/FN的比值(滑动摩擦的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同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1.相同的压力,在木板上铺上橡胶、毛巾,滑动摩擦的力大小会变吗?2.滑动摩擦的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吗(可交换塑料盒进行验证)?3.滑动摩擦的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吗?等相关问题,通过有效的点拨整合,最终归纳探究出结论,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反思应用,促进探究成果迁移

课堂探究最终要进行实际运用,促进探究成果迁移。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检验,在应用中可以对知识进一步释疑、巩固,同时可形成熟练的技能和较强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应用练习,巩固知识促进迁移,还要引发深层思考,引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在《滑动摩擦力》教学中,当学生将本节课知识系统化、概念化后,再返回来回答引入课题的两个问题,就易如反掌了,既达到学生知识的反馈运用的目的,又为下一节《静摩擦力》的教学作好铺垫。同时,可在课堂或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拓展练习:在上述[实验与观察]中,当纸张上压两本物理课本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将纸张拉出来?(动摩擦因数μ=0.2,一本物理课本质量为500g。计算后通过实验验证,并分析可能出现的错误原因。)通过应用、验证、原因分析,不仅巩固本节知识内容,而且使探究成果向其他知识结构(如多面摩擦、受力分析)发生迁移。

总之,传统的教学方式“授――受”已失去吸引力。新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能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做中学的乐趣,既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又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艰辛与快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把探究式教学渗透到中职物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将大有裨益,这是我对在中职物理课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参考文献

摩擦力教案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99-02

“学讲方式”教学模式在我校推广以来,我们发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实施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实施“学讲方式”教学的有效保证。如何使预习落到实处呢?

一、明确的预习目标

学生明确了预习目标既可以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也可以在课后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制定学生本节课的预习目标。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2.通过探究,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体验这一方法。4.会用正确的方法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5.能够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合理的预习问题设置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将预习流于形式,关键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如何操作以便于达成预习预习目标。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求教师将预习的任务以具体可执行的方式出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预习的具体内容,达到的程度,教师对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家庭实验予以指导,对于难度稍大的预习题可以标上记号作为选作预习题,满足基础较好同学探究的欲望,同时保护基础较差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习小组的组长利用预习与提示检查本组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预习出现困难的同学,带领本组学生进行帮助。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可以确定如下预习提示:

1.53页第一段的问题做出回答。2.按照图8-26做一做,说出你的感觉。3.说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举出两个存在互动摩擦力的例子。4.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你准备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5.你认为增大摩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减小摩擦呢?

三、强化实验指导

物理实验的课前预做是自主先学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在课前将学生带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是不现实的,要突破这个难题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自选家庭器材进行实验。使用家庭器材虽然不如实验室器材精致,不容易得出精确的定量关系,但是也容易给学生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容易产生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学生具体实验方案不一,所用实验器材不同,但是实验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预习案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一方面要针对实验考虑到所有有可能用到的器材,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有可能会想到的实验方案,针对学生可能的方案做准备,在导学案上予以必要的指导或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当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或独立发挥的空间,避免将实验的器材、方法固化,

在本课的预习中,如何比较摩擦力的大小是预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预习题第4题的下方教师可以给予如下的指导。

思考:(1)阅读教材信息快递了解如何测量摩擦力,想一想家中有哪些物体可以代替弹簧测力计?(绳子、橡皮筋、弹簧)(2)家中有哪些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是不同的?(3)哪些物体便于放在平面上拖动?(4)改变压力的大小是更换不同的物体好还是采用其他的办法?(控制变量)(5)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何控制变量?(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些量不同,如何改变才能做到?)

摩擦力教案 篇8

1 关于速度概念的衔接教学

1.1初高中教材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

初中:(苏科版8年级上册第113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高中:(人教版必修1第17页)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1.2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来源出自一道练习.练习;在400m跑竞赛中,运动员用了100s,则运动员运动的速度是多少?初中学生做出的答案是4m/s,高中学生做出的答案是0.由此,不少高中教师曾经极端地对学生说,你们初中学的是错误的,而学生也认为初中教师“不懂装懂”,水平没有高中教师高,对初中教师的信任和崇拜降低.

1.3解决问题的措施

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高初中教师都有责任,由于学生的能力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增加这样一道练习:

练习1 如图1甲所示,小明先从A处到B处用了10s;接着从B处到C处又用了10s.已知AB=BC=15m,则小明由A到C的运动速度是多少?若小明运动的路线如图1乙所示,则小明由A到C的运动速度又是多少?

初中学生在解决以上练习时得到的两个答案都是1.5m/s,关键是教师头脑中要有“衔接”这根“弦”,初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练习1的结果到高中阶段两个答案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初中教师在这里适当引导,完全可以避免衔接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师:同学们刚才做出的答案是相同的.但是同学们想一想,结果虽然相同,但实际上小明在两图上的运动过程完全相同吗?

生:不同.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两图中小明运动轨迹的不同在哪里?

生:乙图中小明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师:同学们观察的完全正确.在初中阶段我们分析物体运动时,往往不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所以大家根据数据计算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希望同学们记住,到高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甲图的运动轨迹和乙图是不一样的,所以到高中学习速度时练习1的结果最后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分到高中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1.4教学启示

练习1的作用就是使学生知道,初中阶段的解题有时是有“条件”的,即解决运动问题时,不考虑运动方向的改变,在这样的“条件”下,解题是正确的,而离开这样的“条件”就要重新思考.当然.高中教师在谈到位移这个概念时如果能以练习1做铺垫,再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

2 关于摩擦力方向的衔接教学

2.1初高中教材中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

初中:(苏科版8年级下册第49页)物体在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物体在滑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统称摩擦力.

高中:(人教版必修1第61-62页)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2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教师在摩擦力的新课教学中往往把摩擦力的方向定位为难点,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不少教师由于在备课中把重点放在“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解释上,从而导致学生感到摩擦力的学习很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2.3解决问题的措施

初中教师在摩擦力教学中我认为不要涉及“相对”二字.实际上“相对”二字的出现是由于“连接体”造成的,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要描述摩擦力的方向,必须要涉及到“相对”二字,而初中物理一般不涉及到“连接体”问题,只研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静止)上的运动情况,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回避“相对”二字,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摩擦力的知识,又感到没有难度.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增加这样一道练习:

练习2 如图2所示,A物体在水平向右拉力F=2N的作用下静止在桌面B上.

(1)A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大小是多少?

(2)如图3所示,若桌面B是传送带可以运动,如果A和B一起向右匀速运动,A受到B的摩擦力作用吗?

(3)图3中,如果A和B一起向右加速运动,A受到B的摩擦力作用吗?方向如何?

问题(1)学生大都能顺利解决.问题(2)学生用“平衡力”的知识也能解决.问题(3)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这里如果说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还正确吗?给学生一个悬念,同时告诉他们初中物理处理摩擦力的方向比较简单,“条件”是一般只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与之接触的另一个物体静止),所以可以认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请同学们注意,如果接触面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的话,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也要进一步加深,这个问题,同学们到高中还要继续学习.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