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示儿》语文教案(优秀4篇)正文

《示儿》语文教案(优秀4篇)

时间:2023-11-01 19:58:28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次为您整理了《示儿》语文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示儿》教案 篇1

《示儿》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1

《示儿》教学设计二

《示儿》教案

教学要求:

1、 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

4、 感悟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简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满江红》一诗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 温故而知新,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创设学习情境。

二、 开展文学常识竞赛,了解作者概况及时代背景。

三、 学习新诗《示儿》

1、 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同学自由读一读,说说是什么意思。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 教师导语过渡,出示《示儿》

4、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熟练。

5、 结合注释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6、 学生逐句理解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7、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是“万事空”,为什么临死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8、 读课外短文《示儿》。

9、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10、练习在综合本上写一写。

11、 在听写本上默写,同位互相检查,统计全对人数。

四、 课外延伸

朗读岳飞的《满江红》

五、 布置作业

1、 赏读另外一首陆游的爱国诗,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学习歌曲《满江红》。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示儿)本文转载

《示儿》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教学后记: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示儿》教案 篇4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期待

开课前,低沉悲伤的乐曲已经在教室里响起,同时,投影出示了一幅图:夜晚,一间茅草屋内。昏黄暗淡的烛光下,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神情忧伤的老人艰难地靠在床上。地上,跪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人。

学生听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但脸上写满了疑问。

我问:“看了图,听了音乐,你们有什么要问老师吗?”

学生a:“课件的背景音乐听起来令人悲伤,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一个奄奄一息地半在躺在床上,他们为什么如此悲伤?”

学生b:“画面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说些什么?”

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后,我和着悲伤的乐曲用低沉的声音讲述了画面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反思: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气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转移并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要素就会协调、融合。

在这个开课过程中,教师事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图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辅以生动的语言,动情地叙述故事。音乐、图片、教师讲的故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场”,引导学生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眼前似乎浮现了陆游临终前交待遗嘱的那一幕,对《示儿》这首诗的内容也多了几分期待。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利用期待,延伸阅读

《示儿》教学即将结束。

一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我想知道南宋朝廷的军队最终有没有收复中原失地?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他们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正是我所期待的——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文本材料,学习效果肯定不错。

我顺势投影出示宋末林景熙的几句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心去读这几句诗,答案就在其中。

于是,学生为了寻求答案,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补充内容。片刻后,他们纷纷举起手,兴奋地叫嚷着,看来发现不小。

生a:我认为国家是统一了,但不是陆游一生所期待那种统一。“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说明陆游的后世子孙不知道该怎样把“统一”的消息告诉他,他们肯定有难言的苦衷。

生b:我也认为国家最终统一了,但人民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有一些悲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发愁蒙蒙”,远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见作者心里很郁闷,很忧愁。

生c:我同意他们俩的观点。老师您看这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儿》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是作者读完陆游的作品后写的,也是对陆游期待的回答。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陆游一生没有看到南宋军队统一全国,他的后世子孙是见到了国家的统一,但那是蒙古大军占领了中原大地、最终完成的统一。后世子孙该如何告诉他这样的统一呢? “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这句问得好呀!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对陆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来说这是无法言表的悲事、憾事。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情再一次朗读陆游的《示儿》。

反思:

有些课文,常常会涉及到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对这些问题怀有强烈的期待,并往往有自己猜测及答案。案例2中,学生对“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的产生了询问,教师在他们强烈的期待与多元的“猜测”中补充宋末林景熙的诗作,拓展阅读新的文本。这是一次重新理解《示儿》、走近陆游的机会,也是学生独立接触相关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阅读期待,敏锐捕捉、巧妙引导,适时出示补充阅读材料,我们的课堂会萌生出更多难以预料的精彩瞬间。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这是一个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反思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主要的手段。教学中开课的故事、图画内容以及文本本身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必要而实用的素材。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创作情绪,他们既被陆游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又为其壮志未酬而唏嘘不已。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和“写作情绪”,教师又启发他们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情况、事件经过等方面着手思考、表达,从而把文本学习与小练笔有效结合,把“读”与“写”有效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愤、悱”都具备以后,启发、鼓励学生一吐为快,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