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阅读答案优秀6篇
时间:2023-10-27 13:03:4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阅读答案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阅读答案 篇1
葛店中学:lzy3470 联系方式:
授课班级:初三(1)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范进 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胡屠户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
市侩的狂迷与主顾的凉薄。 篇2
激发:我们在比较鉴赏了范进、孔乙己性格内涵的差异之处后、不妨再深入一层地想想:两位作家借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其反映的深广度有何不同?
思考:
(1)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中扩散其思想意蕴。先看范进家的众邻居,他们为什么在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开后,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孔乙己之于他周围的酒客不过是使“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领会要点:看范进的众邻居的态度,可知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像瘟疫一样弥漫着;而咸亨酒店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鲁迅所针砭的病态社会的毒瘤。)
(2)两篇作品中,除范进、孔乙己外,胡屠户与酒店掌柜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想想: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与掌柜在粉板上写的“十九个钱。”作者赋于这两个人物怎样不同的社会意义?
(领会要点: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先生以掌柜对十九个钱的念叨,解剖被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3)如前所述,学过课文后,我们便知范进与孔乙己两个人物的不同结局。想一想:为什么对于不同时代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归宿?
(领会要点:吴敬梓写范进与其他“儒林”中人,正如鲁迅所言:“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以范进和其他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鲁迅“严酷”到最后还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不准”他变为丁单人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的揭露整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
《范进中举》阅读答案 篇3
牵一词而动全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钱胜武
一、简介相关文学常识,科举制度,以及范进其他内容。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范进中举的年纪,以及他用了几乎大半生的时间追求功名的事实。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这一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问题: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是千真万确之后,他应当是特别高兴的,但是文章却没有写他的高兴,而是写了什么?
此问题,引导学生去研究范进发疯的一段描写处。
四、问题:文章写范进发疯,是如何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朗读。(引导学生找出范进发疯的片断。)
1、文章写范进发疯,并不是一笔带过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展的。
引导学生分析范进发疯的几个层次: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此环节让学生懂得描写必须有过程性描述。)
2、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范进发疯原因,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发现范进发疯的原因?
考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或成语来概括。参考为:喜出望外,喜极而疯
原因:范进近三十年来,能承受的是名落孙山的打击,却承受不了中举的光荣。
五、范进发疯前后,说了两句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
“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1、文章为什么用“噫”字,能不能换成其他感叹的词语?
明确:“噫”有表示悲痛、叹息,又有表示惊异之意。
从而分析范进为什么要悲痛、叹息?(或者说范进的悲痛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又要有惊异?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明确(此引入到范进中举前的文章内容分析):范进的悲痛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胡屠户的冷言嘲讽;众邻的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几十年来自己的努力;妻子的漠不关心;不能尽孝;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踩踏;
2、那么范进中举之后,这些情况是不是有所好转呢?我们能从范进的话语之中感受到吗?引入分析“好了”一词中的“了”字。
“了”表示事情完成,说明范进之前的悲痛将在他中举之后发生变化,那么他真的“好了”吗?然后引入到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
胡屠户的变化;众邻的变化;妻子的变化;能尽孝;有人送钱送屋……
3、那么第二句话之中,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
经过上面讨论,学生很快明确,这个“好”字,表示了范进沉浸中举的快乐之中,是对自己的一种完全满足。
4、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范进一生就为了中而中,完全为了功名而不舍弃。所以当他疯醒之后,依然记得的还是“中了”第七名。
六、分析范进中举反映的主题。
范进一生为了功名,害得他疯的是科举制度,不过让他得到富贵的也是科举制度。这可以说是他的个人悲剧。不过,文章之中,我们来看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的变化,那又能反映出什么呢?
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
七、让学生了解曹湘凡的事情,讨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范进之类的人?
联系两者,他们是不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讨论:应当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就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而且是锲而不舍的。
反思:
语文教学,应当教会学生从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入手,进行文章的分析。只有从关键语句入手,学生才可能进行文章,这样才可能与文章里面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在此基础上,然后,我们再走出文本,对文章进行理性地分析。在“感”“悟”“析”“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分析能力与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应当还原本来我们解读文章的过程,让学生也我们一起分享这一过程,在我们的引领下,让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也一同走出文本。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而忽略了学生把握学生关键性语句的能力,这样会淡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而通过本课的教学,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分析一个字,一个词,而把握关键性的语句,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
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 票)
是的,彩 票!小小彩 票。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 票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上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
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作业: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 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夸张的变形与白描的勾勒。 篇5
激发:鲁迅先生在评价《儒林外史》的文风时,称道“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略作解释)。鲁迅创作的包括《孔乙己》在内的一些小说,也有如此特征。不过,过细品味,还是有很多相异之处。下面举出几例,以供比较鉴赏。
思考:
(1)《范进中举》里,时不时夹一两句对人物肖像神态的描绘,而鲁迅对孔乙己更作了精细的刻画。比较吴敬梓写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写范进“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两处与《孔乙己》中有关孔乙己的身材、脸色、伤痕、长衫的文字,可看出两者的什么差别?
(领会要点:前者一如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后者一如雕刻家,多层次精细的镂刻,凸现出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
(2)言为心声,两篇作品都注重人物语言的状摹,体现其心态神情。对比阅读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算账时与一个喝酒的人的对话,谈谈自己的鉴赏体会。
(领会要点:《范进中举》里“十几层地狱”的笑谈、“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放大式的夸张;而咸亨酒店掌柜与喝酒人不紧不慢的问话,运笔淡淡,显示作家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3)状写人物动作,往往炼好几个精当的动词,人物便会从纸上字缝“活”起来。将孔乙己前后付酒钱时的“排”、“摸”与胡屠户接范进银子时的“攥”、“舒”、“缩”“揣”相比较,我们眼前会浮现出怎样不同的形象?
(领会要点:胡屠户接银两时的一系列动作,如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地加强了讽刺效果;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如银幕上两个令人回味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的一生的深沉思索。)
《范进中举》阅读答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⑴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⑵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内涵。五、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