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爱莲说》导法八例(优秀4篇)正文

《爱莲说》导法八例(优秀4篇)

时间:2023-10-15 18:53:24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此文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美。下面是整理的《爱莲说》导法八例(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爱莲说》导法八例 篇1

语文组    宋佳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观孟凡杰老师教《爱莲说》《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孟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孟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孟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孟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孟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  作者为何“独爱莲”?2、  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孟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爱莲说 篇2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rm视频朗读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1)  

《爱莲说》mp3音频朗读  

《爱莲说》flash课件在线欣赏2  

《爱莲说》flash在线课文朗读欣赏  

《爱莲说》导法八例 篇3

师:同学们,你们看电视、报纸、杂志时是否注意到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和区旗主要由什么花构成的?

生:白莲花。(部分学生回答)

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你们认为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选莲花作为他们的区徽呢?

生:我认为那是因为澳门的莲花多、莲花美。

生:除此以外,我还认为那是因为澳门虽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植民地,但他们盼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愿望。

生:我再补充一点:那是因为澳门人民要表达他们渴望统一的纯洁高尚的心愿。

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说明你们深入思考问题。我从网上下载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及设计说明,请大家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学生好奇地看着。)

师:我上节课印发一份《爱莲说》的预习提纲,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师走进学生中巡视)

师: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完成得很好。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下面把你们从阅览室、网上搜集到的古代诗人描写莲花的诗句交流一下。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宋代杨万里。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

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李白。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

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浩。

……

师(激动地):太高兴了,我没想到同学们查找这么多的资料,把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有关诗句。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诗句都有是从莲花的外形进行描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美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也非常喜爱莲花,从莲花身上寄寓着自己很深的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

生:托物言志。

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文章说说对“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吗?

生: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具体事物身上,其中物与感情必须要有内存的联系。

师:请同学交流一下作者简介和“说”的概念。(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查到的有关材料。)

师(欣喜地):同学们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转变。有关课文的资料你们能多渠道查找,并且互相交流,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感到很高兴。

(同学们都笑了,激动地交头接耳。)

师:我和你们一样,也上网去查找了有关这几个方面的材料,也拿出来和同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材料,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认真阅读)

师:请大家拿出预习提纲。有关本文的板书设计 做好了吗?

生:做好了。(举起了材料。)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板书设计 ,并说说设计意图。

(前面同学转身过去和后面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迅速讨论开了,气氛相当热烈。教师走进学生当中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师(举起一张莲的水墨画,激动地)同学们,这是雅莉同学设计的板书,请她讲讲她的设计意图好吗?(掌声响起。教师在把电脑切换到展示台,让学生把板书设计 投影到屏幕上。)

生(声音稚嫩):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张莲花的水墨画,这是我自己画的。我把板书设计 成莲花的形象,然后把莲花的特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别写在它的花瓣、花叶、花茎上。我的设计意图着重表现莲花的品质,用水墨画形象直观地表达作者托“莲”言志,这样容易理解、记牢。

生:我的板书设计 突出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写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师:两种板书设计 得比我想象的好多了,说明同学们有创新意识,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作探究的精神。第一种发挥自己的优势画水墨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课题赞莲、拟莲、爱莲。第二种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人手,用表格的形式出现,简洁、凝练,让人一目了然。请大家看屏幕,这是我为本文设计的板书。我的板书设计 也是从莲花的形象入手,把它的品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高尚品格相对应,突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你们的相比,我自愧不如。(展示板书)

师:全班有二十几个同学板书设计 很新颖,课后请科代表收起来,张贴展览,共同学习。

师: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老师要让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意蕴。一读,要求读准意,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有疑问同桌商量,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板书:诵读环节。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展示多媒体,整篇文章出现,重点的字用红色突现,以小组为单位逐一读准音、解释,不懂的再提出来共同解决。因课前有预习,故疑问较少。)

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的感情基调。

生:朗读时速度较慢,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朗读。

生:我补充一点:第二段文章句式多样化,有对偶句、排比句、陈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因此,应读得音节和谐,顿挫有致,节奏鲜明。

师:说得很好!这么美的美文,老师也很想在你们面前露一手,请大家注意听,别客气,错的要指出来。(师板书,二读,养语感,放胆评。)

(师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表示赞许。)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班有位同学最近获得朗读比赛一等奖,请她为大家表演好吗?

生(非常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莉莉同学朗读得太好了,把我心中的感受全演绎出来了。

生:特别是第二段,我课后一定要向她学习。

师:所以要朗读好文章,除了要注意语音、语速、语调外,特别要注意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只有带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朗读音像,对照自己,找找差距。(动听的朗读音像,配上高洁的莲花、高傲的菊花、高贵的牡丹花慢慢出现,加上背景音乐,师生陶醉在美景中。)(师板书,悟读环节。)

师:太美了!带着美好的感受我们一起来探讨两个问题。(屏幕展现问题: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小组讨论。同学们有的讲着,有的画着、有的记着。教师巡视,参与个别组的讨论。)

生:课文从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三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可爱。

生: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质朴,纯真自然”,对应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尽管它生长在“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淤泥中”,但它出淤泥而不染。

生: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还有“通达正直,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对应了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体态芳香和作者在污拙的世风中坚贞不屈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和香气。

生:我再补充一点。作者身上莲花的品质还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对应了莲花“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刚直、清高的风度气质。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周敦颐之所以能写出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也和他的个性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给人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显明独特的个性。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知好、通达正直的志向和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阐述清楚了。讨论一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

生: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师(插嘴):这位同学回答得好极了。在写作方法中衬托有两种;一种叫正衬,一种叫反衬。举个例子:以白衬白,白色不突出,这是正衬;一白一黑,白的就显得更白,黑的更黑,达到对比的效果。作者讲的“菊”是正衬,是美丽的,作者持赞赏的态度;“牡丹”是反衬,在当时社会中,牡丹代表着那些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富贵者,对此作者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 )

师:第一段以总述开头,然后说明,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师板书,拓展环节)(屏慕显示仿句要求)

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生:我特别喜爱昙花。昙花虽只在夏秋季节的深夜才开花几小时,但它用这段时间使尽浑身解数,来表现它的美。这不正是千古名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证明吗?人生难得几回搏,搏得一回才精彩。所以,我喜爱昙花。(掌声不绝)

生:我特别喜爱和平鸽。它虽然没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那么珍贵稀有,也没有鹦鹉的巧舌如簧,羽毛鲜艳动人。但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它象征着和平。“和平”,这是一个让人梦寐以求的字眼。伊拉克人民渴望的平,巴勒斯坦人民渴望和平……“和平共处”已成为联合国五大原则之一。只有国与国和平相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可见,和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前提,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平鸽之所以被人们喜爱,也正是如此。人民多么希望和平鸽能在全球上空自由翱翔。所以,我特别喜爱和平鸽。

……

(掌声经久不息)

师:同学们说得实在太好了,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篇散文诗,更是人生哲学的演讲。《爱莲说》所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更是当代青少年具有的敢疑、敢说、敢想、敢干的个性品质。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亭亭净植”的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出口诵)

生:全班学生深情地背诵课文。(屏幕显示莲花——菊花——牡丹花——莲花慢慢出现,背景音乐)

师:课堂上,同学们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所说的话富有哲理性,课后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

生(带着满足喜悦之情):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爱莲说》导法八例 篇4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