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小镇的早晨》【最新7篇】正文

《小镇的早晨》【最新7篇】

时间:2023-09-30 18:30:09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镇的早晨》【最新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镇的早晨》 篇1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04-5-15    阅读次数:1103

教材分析: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小镇新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细细品读。

3、认识并理解生字词,借助一些词句帮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幻灯片、课文伴奏带(建议选择钢琴曲或丝竹乐)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

导入  :同学们早晨几点到学校?每天上学的路上,都能听到些什么声音?看到些什么景象?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北方小县城早晨特有的景象。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这就带大家去,满足你的愿望。

(设计意图:江南水乡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走入教材,既构成对比,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范读课文,听读识字,初步领略课文内容。

1、放伴奏带,范读课文。

2、你觉得小镇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3、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那就读一读吧!你们觉得怎么读好呢?给自己提提要求。(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互相交流对难点的理解)表扬读书习惯好的同学,树立榜样。

4、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5、出示学生朗读中遇到困难的词语,鼓励学生教一教,读一读。掌握扎实。

6、通过读书,大家不仅学会了许多生字词,还了解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又是热闹的,还是忙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木船的橹声,走进小镇安静的早晨,去听一听,看一看。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长,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读通课文,教师的范读既创设了优美的情景,便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在听读时识字,可谓事半功倍。在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体悟课文内容和韵味。)

三、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法。

1、重点指导第二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仔细读读这一段,想想从哪儿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为什么从这句话中你就能体会到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

有哪些词语来体现这个安静的特点?你还能说出表达安静这个意思的词语吗?怎样读才能把小镇早晨的安静表达出来?怎样能读好?

说一说。(轻声读)指名读,评一评再读。听老师读一读,谈体会。再自己试一试。齐读有关句子。

配乐读

2、回顾学法,加以总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课文中的2-4自然段形式相同,所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品读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自然段,是这一类型的课文较好的教学方式。)

四、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

1、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试着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深入了解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热闹和忙碌的了。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先自己读一读,标一标,画一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第四段。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注意随时树立榜样,教给合作方法。

3、展示合作成果。说一说,读一读。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训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要学以致用,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总结,合作读全文,升华对课文的领悟。

同学们刚才游览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热闹的街市,忙碌的人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多美的小镇的早晨!我们合作来表达对小镇的赞美之情吧。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美妙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材,进入情景,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五、布置作业 。

1、抄一抄,写一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小镇的早晨》 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景象,以及小镇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教学重点:

用重点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

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板书设计 :

安静

小镇的早晨 {热闹 多美啊

忙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你们去过江南水乡吗?一定想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吧?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那里看一看。

二、范读课文,指导预习。

要求:1.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查字典,理解字意和词义。

3.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三。分组预习,提出问题,边读边议。

四。检查效果,重点指导。

1.强调“漾”,“暇”的字形和“朴”,“着”的读音。

2.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读课文。

六。默写字词。

七。布置作业 :

1、抄写并听写字词。

2、熟读课文,继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引入,板书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麽?

二、默读课文,想:小镇的早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回答)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文,进行讨论:

第2,3,4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回答问题,深入分析:

第2段:

(1)读后回答,板书:安静。谈体会(重点指导第7句)

(2)比较句子。投影:

读下面两句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①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钻出来,从河上漂过。

②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

(1)读读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

(2)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谁能把这种感受带到第2自然段中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3)过渡:

第3段:

(1)读后回答,板书:热闹。谈体会(结合自己喜欢的句子谈)

(2)投影出示句子,重点指导体会:

那刚从地里拨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

从河里捕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

鹅……真叫人目不暇接。

①你喜欢这句话吗?两人一组说说为什么。

②指名读,思考:你从哪儿体会出东西特别多?

③什么叫“应接不暇”?

④除了这些土特产外,还有别的吗?从哪看出?

⑤这句话怎样体现热闹的特点?读出感受。

(3)你还喜欢哪些句子?读读,体会。

(4)指名读第3段,带着我们的体会把这种热闹的场面读出来。

(5)过渡。

第4段:

(1)。读后回答,板书:忙碌。谈体会。

(2)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解答。

(3)谁能想象出小镇的将来是怎样的?

3.带着对小镇美好的祝愿齐读第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3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听写字词。

二、填写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1)。的河边停满了的小船。

(2)。小船从的桥洞中地钻出。

(3)。学生背着的书包地去上学。

三、照样子写句子。注意转折关系。

例:这儿盛产蚕茧,但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地买来。

1.这项工作很难做,但。

2.,但。

四、检查背诵第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语训》中的练习。

2.默写第2自然段。

课后小结:

《小镇的早晨》 篇3

作者:潘湘云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7

转换角色,感性体验——《小镇的早晨》教学一得

宜陵中心小学    潘湘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小镇的早晨》一文通过对小镇早晨景物和人们活动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又热闹紧张的生活画卷。第二段描写了小镇的居民和附近的农民、渔民赶早市的热闹情景,现将我这一段的教学实录回顾如下:

师: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这时的小镇是怎样的呢?各自读书。

生:(各自读书)

师:你是怎么去的?

生:我是摇着船去的。

师:对,水乡的农民、渔民上集镇摇船最方便。木船的橹声是怎样的,谁能学一学?

师:没听过?老师来学一学——“欸——吱——,欸——吱——”。我摇的船宽宽的,你摇的船——?

生:窄窄的。

师:我摇的船头平平的,你摇的船——?

生:尾巴翘翘。

师:我摇的船头尖尖的,你摇的船——?

生:我摇的船头方方的。

师:所以,这时侯河埠头停着的船——

生:各式各样。

师:亲眼看到了这么多情景,心中装了这么多感受,那么课文中有关句子该怎么读?

(教师指名朗读)

师: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莴笋、韭菜、芹菜。

师:你的菜质量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卖的菜很新鲜,是刚从地里摘来的,你看,它们叶子上还有露水呢。

师:真是一个懂行的菜农。(转向其他同学)那你们去干什么?

生:我去卖鱼、卖虾。我的鱼虾是野生的,还活蹦乱跳呢。你当心别被溅湿裤脚。

生:我去卖鸡卖鸭,我卖的草鸡草鸭是我家自己养的。

师:哟,真是草鸡草鸭吗?跟养殖场成群喂养的有什么区别呀?

生:啊!那些什么三黄鸡、肉鸡可不能比了,呆头呆脑象得了瘟病。你看我的鸡、鸭,羽毛发亮,关             在笼子里还不安份,多有活力啊!

师:作者经历的情况同学们都经历过,甚至比作者还丰富,课文中的一些话好象就是你们写的。那这些介绍农副产品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饶有兴味地放声朗读,教师再指名读)

师:哦,这边热气腾腾,小摊子边坐了好些人,你在干什么?

生:我卖粽子。

师:你的粽子味道肯定很好,但你不吆喝人家不知道啊!

生:又糯又香的粽子,赤豆粽、咸肉粽任你挑啰!

生:快来买珍珠玛瑙翡翠带啊!

师:怎么市场上有珠宝卖啊?

生:不是的,我粽子里的糯米又白又亮,还夹着红红的赤豆,用碧绿的芦叶包裹,不是珍珠玛瑙翡翠    带吗?

师:啊,说得真妙!听你这么一吆喝,你的粽子吃来味道肯定更美!快,我买上十个,让家人一起尝尝。

生:快来尝馄饨喽,自己手工裹的,皮薄馅鼓,真鲜美啊!

生:快来尝呀,又白又嫩的豆腐花赛过琼浆罗!

生:这里还有小笼包子啊!一咬一包鲜汤啊!

生:大包子啦卖大包子啦!豆沙包、菜包、肉包子应有尽有啊!

生:糯米糕、芝麻糰,又香又糯啊!老太太可别买,当心粘掉牙啊!

师:这位老板,你的炉火真旺。

生:我还嫌它不旺,你看我的顾客这么多,我可急死了!

师:这位掌柜的,你怎么老是笑嘻嘻的?

生:顾客就是上帝,做生意只有热情才能吸引客人。

师:是呀,大街上有卖有买,人来人往,真热闹啊!课文第二段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学生兴味盎然地又朗读课文)

[自我感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类认识事物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围着对象转,名为知性或理性;另一种是进入事物的内部,被称为感性或直觉。理性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它将认识对象分离为各种要素,借助对要素的认识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以往的阅读教学,总是把文章分成几段,把每一段分成几句话,把每个句子分解成几个词,在对词语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及篇地分析文章的意义,这就是使用理性的认识方法。由于这是一种分拆和组合的分析方法,所以它永远不会激起读者的情感。而感性的认识方法却是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有关“行为”与“体验”的认识方法。认识者通过努力把自己置于对象内部,与对象融为一体,并随着对象一起搏动、生成,获得对对象的完整认识或体验。

卢梭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为什么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习惯地使用理性或知性分析的方式,习惯冷漠地举起解剖刀肢解课文?这也囿于我们对“人”尤其是儿童的本性认识有偏差。我们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从事着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由于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生成的,因而,人的生成方式必然也是感性,或者说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应当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成方式,是人之生成的基础性活动。而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更是以感性的活动来知觉、体验世界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用感性的体验性的活动方式去认识理性的知识,把外在的学习要求、任务与学生的生成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如何让教学内容变得对于学生有意义,不只是动用学生理性的心理成份,使学习不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而是整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如何让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生活情景?在备课中我苦苦思索,一时找不到一个好的办法。“……路不宽,人很多,沿街摆了各种农副产品。莴笋、菲菜、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盆里的鱼虾……”读着读着,我头脑中忽然跳出一个念头:“你去卖什么?”对,就让学生充作课文中的人,转换角色,站在去小镇集市卖农副产品、摆摊卖早点的农民、渔民,小摊主的角度来学习。所以教学中我以“转换角色,假想赶集”为主线,师生共同进行一种体验学习。

由于学生生活中有上街买菜、到小摊上买点心小吃的经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已大亮,新的一天已开始了,小镇上的居民都起来了。周围乡村赶早市的农民、渔民到了小镇上,各种小摊也摆出来了,这其中有我,有你,有他” ——教师创设情景的话一渲染,“我摇的船宽宽的,你摇的船——?”“我去卖青菜,你去干什么?”——教师入境换位一示范,有游戏天份,有着趋向运动和活动天性,喜欢做参与者,不喜欢做旁观者的儿童,情绪迅即被激发,他们主动地调动起积累在头脑中的已有经验。这种经验是自己亲历的,带有形象、色彩、语言、情绪等感性形式,丰富而活跃,各具个性特色。根据课文的学习内容,学生对自己的这些经验主动的进行建构与创造,把自身置于课文语言文字营造的情境、氛围中,与对象融为一体。课文已不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符号组合,也不是毫无关联的认识对象,本身就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片断。无须教师扣住一个词一个句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对于文中“带着晶莹的露珠”“又蹦又跳”“火苗舔着的大锅”等处精彩描写,教师无须穷扣死究,只须自身穿插其中来几个挑逗性的故意曲问,已充作文中主体的“农民”“渔民”“摊主”一个个都会主动向你炫耀、解说。课文内容就是写自己的事,是自己写的,真正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

这种“转换角色,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还是师生张扬自己的智慧劳动和创造力的过程,教材成了这种“张扬”的凭借。无须教师再出什么仿写练习,学生的心已随着作者、课文一起搏动,生成。情意浓郁的课堂,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安全、自由的港湾。随教师的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补充课文的内容,别出心裁地夸耀自己卖的“农副产品”和“点心”。这时回忆生活,调动经验,凸现特征,挑拣词汇,受情感推动,学生智慧活动仿佛加入了催化剂,创造力仿佛插上了翅膀,变得异常丰富活跃。

转换角色,充分运用感性的认识方式,注重体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课堂打通了课堂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活力。课后学生大呼“有劲”,教师也觉得课上得轻松、顺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以理智,而且以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全身心整体地参与学习,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目标。课堂生活的整体性的实现,才使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了可能。

作者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潘湘云

《小镇的早晨》 篇4

杭州胜利小学   虞大明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课件出示课题)

课前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生:给生字扩词。

生:读课文。

生:给课文分段。

……

师:那好。下课!

生(惊讶):啊????

师:是的,下课,你看,同学们课文会读了,生字词都认识了,还扩词了呢,课文分好段了,连课后习题都解决了呀。咱们上课还能干什么呢?下课!

生:啊?

师:怎么?还要上吗?

生:上!

师:好了,刚才跟同学们开玩笑了。

通过预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现在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作好记号。

生准备。

师:小老师们,可以交流了吗?(可以)

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

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

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

其他学生跟读,该生就没下文了。

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笑):请你来读。(指名读)

师:他读对了吗?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你读得很对!

师:好!继续,还有谁也愿意当当小老师的?

(就这样,学生陆续提出了“营”、“铺”、“锈”等字)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什么字比较难写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醒大家吗?

生:我觉得“物廉价美”的“廉”比较难写。

师:是啊,这个字比较难写,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盯牢这个字,虞老师数到“五”再放开。一、……五。好,闭眼,你的眼前能浮现这个字吗?

生:能!

师:能浮现就说明记住了。还有什么字难记吗?

生继续提出“式”、“浆”,师生一起分析,识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抄写几遍,抄几遍能做到听写无误,那就抄几遍。

生抄写生字词。

师:现在我说听写,同学们能写出来吗?(能)能,那就不听写了,相信同学们!

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在预习时有疑问,现在就来听听有什么疑问。

生1:摇橹声是怎么样的?

生2:是“嘎吱,嘎吱”地。

生3:不对,应该再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模仿一下。

生3:嘎~~~~~吱~~~~~~~~~~,嘎~~~~~~~~~~吱~~~~~~~~~~

师:虞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片子,可以帮助你理解摇橹声呢。

课件出示。

生:噫?是虞老师呢!

师:呵呵,现在才看出来哪。这是虞老师亲自拍的一个片子。现在同学们能再模仿一下摇橹声吗?

生模仿。

师:通过看了片子,听了同学们的模仿,我们仿佛进入了水乡。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水乡一个小镇的早晨的呢。

那么课文描写了小镇的早晨的几个特点呢?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恬静、热闹、紧张。(师板书)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书上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师:好!我们把这三个句子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研究一下“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是恬静的。

虞老师为了上这一节课,特地根据这个特点拍摄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看清这段录像。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后,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片子,虞老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成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伤心,同学们看了这个片子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生笑,鼓掌!

师:对了,这就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鼓掌,同学们都会吧?当别人付出了劳动时,我们就应给予鼓励。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对虞老师的这个片子美言几句。

生读课文。

生4:虞老师,我有一点意见

师:哦,有意见?这是美言吗?

生4:我先提一点意见。

师:哦,一点,那就是美言了是吧?好吧,你先提吧

生4:我觉得你没有把“淡淡的霞光”拍出来。

师:哦,是的。这个确实没有拍出来,不过也不能怪虞老师,那天是个阴天呢。

生5:虞老师,我也有意见呢。

生:我也有,我也有。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缺点吧。

生:课文中说小船是从桥洞中悄悄钻出来的,又在河上轻轻飘过。可你的片子中的小船却是用力划过的,而且速度比较快。

师:你们认为“悄悄”“轻轻”很重要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如果不是“悄悄”“轻轻”那就不恬静了。

师:有道理,那咱们就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这两个同学们认为很重要的词。

生读。

生:课文讲小船是“一只紧挨着一只”,可你这儿却只有两只。

师:“一只”紧挨“一只”,可不就是两只吗?

生:不是的。

师:你还可以从哪儿也能看出不是的?

生:各式各样。

师:有这个词吗?都找到了吗?啊呀,你看虞老师都粗心哪。“各式各样”的,不光说明数量多,还说明——(样子也很多)

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虞老师这个片子中不仅只有两只船,而且样子也单一,就是乌蓬船啊!

这个也不能怪虞老师,虞老师找遍了所有地方,就找到这么两只乌蓬船,那特意把它们紧挨在一起呢。

生:课文中有两座石桥,你这儿没有。

师:没有吗?这可不能冤枉好人哪。咱们再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细看,有两座。

师: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写石桥跟“恬静”有什么关系吗?

生:有关系,因为这个石桥上没有人,说明人们都还在睡觉,所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下课铃响。

师:啊呀,虞老师辛辛苦苦拍了一个上午的片子想不到还存在这么多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下课了,就请同学们先休息一下,还有什么意见,下课时跟我个别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刚才课间有很多小朋友围着虞老师,提了很多意见,有个同学说书上的“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是啊,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请同学们把这个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咱们班确实有一批非常非常优秀、了不起的同学,给这个片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没音乐!

我当时拍这个片子时,是这样想的:既然是恬静的,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那就还是不要音乐的好。

可是咱们同学有意见,说是加一点音乐,可以更加衬托出小镇的恬静。

嘿,还真有道理,所以现在咱们就给它配上一点音乐。

虞老师这儿有四段音乐,请同学们选择。边听边读读,感受一下,哪一段最适合,如果你认为这段不错了,那就请举手。

放音乐,生读书。

第二段音乐,开头较舒缓,但后面显得比凄凉。可不少学生还是举手了,于是老师即兴朗诵

了一段凄凉的文章(具体是哪一段,我记不清,不好意思)

学生一听,真的,不行!于是陆续放下了手,继续听。

听完后讨论交流,认为第一和四段比较适合。

配乐朗读。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意见,咱们来给这个片子加上音乐。请同学们随着这个画面,读读第二自然段。如果你们读得太快了,那么画面还在继续。如果你们读得太慢了,那么你们还在读时,画面已经结束了。所以请你注意读的速度。

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各自练读,齐读,读得快了点。师范读。

师:小镇的早晨除了显得恬静,还很热闹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做导演,去拍摄热闹的场景。

小组合作,先研究一下剧本,再讨论一下需要选择怎么样的场景。

小组讨论学习,师参与各组的讨论。

师:好,现在各小组基本上都已经讨论出来了。先来看看,你们准备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马路。

生:我们准备选择一条很窄的马路。

师:哦,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书上说:“路不宽”

生:还有还有,书上还说人群很拥挤。

师:好,一条不宽的马路。那路边小摊准备摆些什么呢?

指名多人讲。

师:请多少群众演员?

生:五百。

师:啊?这么多啊?你要知道,现在请群众演员也要花很多钱的呢,还是少请一点吧,五个,怎么样?

生:不行不行,因为书上说:人很多,人流是拥挤的。

师:你说呢?(问另一学生)

生:我要请一千。

师:嗬,越来越多了嘛,看来你很赞成他的说法呀。

生:是的。

师:那台词呢?准备怎么设计?

那些小贩们,会怎么叫卖他的东西呢?

现在都来卖卖自己的东西。

(指名):你是卖什么的?

生:我是卖青菜的。

师:好,卖青菜,你准备怎么吸引顾客呢?

生叫卖,但声音不够放开。师示范,(精彩极了,生鼓掌!)

生再叫卖,这回好多了。

再指名多人叫卖。

师:导演们,你们想,路边小摊的摊主们,都是这样你喊了,再我喊的吗?

生:不是的,一齐喊。

师:好,那咱们也一起来喊一喊。

生各自叫卖,体会热闹。

师:做导演好玩吗?做演员更好玩吧?

请把我们的剧本给读熟了。

生各自练读,齐读。

下课铃响。

师:由于时间关系,小镇的“紧张”就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你们去体会了。下课。

(完)

《小镇的早晨》 篇5

一、说教材

《小镇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第四单位《塞北江南》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很经典、很美的文章,它重要形貌是江南水乡一个小镇清晨的情形。

二、说目的

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学习凭据重点词归纳综合天然段重要内容的要领。

3、相识江南水乡小镇清晨特有的情形,以及小镇的生长与变革,造就学生热爱生存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代讲法

2、让学生睁开想像的小舟,在江南水乡里漂泊;让学生拥有自大,在读中品位小镇的古香古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检查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风景的文章,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方,对那里的情况了解不多,比较生疏,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恰巧又是让学生从文本中去理解江南小镇早晨的美,所以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未曾接触过的异域风格,似乎有些难度。所以我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在设计导课时,我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方,对江南水乡了解甚少,所以我就用两三句话向孩子们作了以下简单的介绍,然后用相关的风景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他们与水乡的距离,为后面的体悟文本打下基础。

这篇文章从小镇早晨的安静、热闹、忙碌三个方面来写小镇的美。首先,我引导学生走进小镇的早晨,亲自体会小镇刚刚被唤醒时的安详,为此,我在这里重点让学生去模仿橹声,让女生模仿橹声说一段话唤醒男生,让男生闭眼休息,醒后说一说被唤醒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渗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肯定是在快乐中成长的。

被橹声唤醒的小镇是什么样的?自然的就进入了下一段的教学,也就是描写安静的段落。第二自然段使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表面上看它写的是小镇早晨的安静,但是细细琢磨之后,这份安静中还透着一些美,于是,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先抓住安静这个特点,应到学生去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安静,那些字眼让他们体会到了安静,然后抓住这些描写安静的词语去体会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必定是有一些感受的,这种感受就体现了学生对安静的理解程度,学生也可以在朗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读带悟,突破了难点。

当然,只停留在安静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小镇早晨的美。分别从水美、桥美、船美三个方面带他们步入想象,身临其境,利用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份美似的。

课文学完后,学生的学习结果怎样呢?末了,我计划了一个齐读的关键,在我的一个声情并茂的引读下,让学生带着本身的领会去读,这也是一个完善的总结吧。在计划作业时,我思量到语文学习的东西性,故而让学生下去后用总分的方法向别人先容一下小镇清晨的平静,一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二呢,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小镇的早晨》 篇6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老课文,原来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四年级,现在放到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如何将老课新讲,讲出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怎样教才能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我研究本课的意图。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江南水乡小镇——桃源,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小镇新貌的赞扬。学习本课,重点在于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学生身处北方,绝大多数学生从没有去过江南,没有去过苏杭一带的水乡小镇,对书上的内容没有感性的认识,为此,我从网上找来江南水乡小镇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上优美的笛子独奏,把学生带入美丽、恬静的江南水乡小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章的三段写法相同,都是总分段式,既便于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可供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小镇是安静、热闹、忙碌的的特点。

本课文字优美、清丽恬淡、格调清新,词语丰富,富有情感,适合朗读。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读,自由读,指名读,练习读,评读,接读,齐读,各种各样的读,既使朗读训练不单调,又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知识要求: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能力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文章从三个方面描写小镇的早晨。

难点是掌握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各地的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我们已经随课文到过新疆吐鲁番,中国台湾的日月潭,,这节课,我们到江南的一个小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我们来学习《小镇的早晨》

齐读课题,从课题上看,文章写了什么?(小镇早晨的样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现在我们复习一下词语,

复习词语

唤醒 置身 淳朴

介绍 橹声 荡漾

缫丝 蚕茧 拱形

目不暇接 步态轻盈

遥遥相对 不由自主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指名读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多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安静、热闹、忙碌、古老、进步、……)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江南水乡小镇桃源的早晨这么美,你们想看一看吗?看配乐幻灯片

(二)这是书中那一部分的内容?(1、2自然段的内容)写出了小镇的什么特点?(安静的美)

1 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镇安静美的语句,画完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2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

(虽然不时有小船驶过,但也是悄悄的钻出来,轻轻地飘过,无声无息。船都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却留下来,更衬托出小镇早晨的安静之美)

练习读,指名读,评读,2人(读得不好老师范读,评)

3天还没有大亮,小镇的早晨是静谧的,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只有那船桨划动流水的声音,那轻轻荡漾的小调,提醒人们这不是画,这是美丽的江南小镇。

4这么美的地方,谁愿意把它读出来。配乐(齐读第一句)

在这样的场景中拍摄一段录像,再配上我们的背景音乐和朗读,就是一本非常棒的风光解说片,你们想拍这样风光片吗?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小镇的渔民每天都很早开始工作,此时的小镇还是安静的,太阳慢慢的升起来,小镇的居民开始忙碌起来,把小镇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热闹)

文中有一个词和他很相近,请你找一找。(欢闹)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欢闹:欢乐而热闹。读句子,说说意思。

如果是你置身在这样一个欢闹的海洋,心情会怎样?(高兴)

请你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哪些语句写出了小镇的热闹之美?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请你以导演的身份参加讨论。

讨论内容:场景、群众演员、道具、台词。

注意:讨论的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

(三)集体讨论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导演了,我是你们的助手,请问导演:我们开拍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蔬菜、水果、土特产、……)

2导演,我们仓库里正好有许多假的蔬菜瓜果的道具,正好拿出来用一用。行不行?

3其他导演有没有补充?

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几百个)

4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群众演员?(否则拍不出拥挤的人流)

还要找一条窄一点的在河边的街道。和一些做生意的小商小贩。

5真热闹呀!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小镇的热闹的美通过我们的读体现出来呢?

指名读,评读,接读

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哪里?

路不宽,人很多,人们只能怎样走呀?

沿街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都有什么呀?

卖东西的人怎样介绍自己的产品呀?

6出示句子:

那刚从地里拔下来的小白菜、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上来的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还有雪白的小羊、长毛兔、大鹅……真叫人目不暇接。

(1)指名读句子。

(2)什么叫目不暇接?这里为什么用目不暇接

(3)省略号说明还有什么?

(4)请你用“那……;那……;还有……,真叫人目不暇接。”说个句子。

四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配乐)

思考:从哪看出小镇的人们非常忙碌?

(学生上学将来建设小镇,上班的农家姑娘办起了自己的缫丝厂、丝织厂、服装厂建设着现在的小镇,他们都在紧张的工作,创造小镇的新生活,让古老的小镇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五 齐读最后一句话。

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是呀,小镇是多么美呀!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看书中所描绘的小镇?老师这有许多关于江南水乡古镇的网站的网址,网站里有许多美丽的图片,许多优美的介绍古镇的散文,你可以欣赏,也可以作为旅游指南。谁想要,请你下课以后来找我。

板书:

安静

小镇的早晨 热闹 多美啊!

忙碌

六 作业。

选择一个总起句写话。

1学校的早晨是紧张的。

2我家的早晨是紧张的。

3公园的早晨是热闹的。

4菜场的早晨是忙碌的。

课后反思:

上完以后,大家认为从这节评优课,教师是充分走进新课程的,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了本课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上,是很有特点的。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走进了江南水乡,体会出了江南水乡小镇的安静之美、热闹之美、忙碌之美,从学生的读书中,我感受到学生已经体会了文章的美,从下课后学生积极地向我要江南水乡的网址,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本课的重点是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还要突出这个特点,可以设计齐读重点句,来突出自然段的总分关系。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使学生充分掌握总分关系的写法。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描写,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应重点围绕把句子写具体做练习。突出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

《小镇的早晨》 篇7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课件出示课题)

课前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生:给生字扩词。

生:读课文。

生:给课文分段。

……

师:那好。下课!

生(惊讶):啊????

师:是的,下课,你看,同学们课文会读了,生字词都认识了,还扩词了呢,课文分好段了,连课后习题都解决了呀。咱们上课还能干什么呢?下课!

生:啊?

师:怎么?还要上吗?

生:上!

师:好了,刚才跟同学们开玩笑了。

通过预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现在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作好记号。

生准备。

师:小老师们,可以交流了吗?(可以)

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

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

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

其他学生跟读,该生就没下文了。

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笑):请你来读。(指名读)

师:他读对了吗?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你读得很对!

师:好!继续,还有谁也愿意当当小老师的?

(就这样,学生陆续提出了“营”、“铺”、“锈”等字)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什么字比较难写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醒大家吗?

生:我觉得“物廉价美”的“廉”比较难写。

师:是啊,这个字比较难写,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盯牢这个字,虞老师数到“五”再放开。一、……五。好,闭眼,你的眼前能浮现这个字吗?

生:能!

师:能浮现就说明记住了。还有什么字难记吗?

生继续提出“式”、“浆”,师生一起分析,识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抄写几遍,抄几遍能做到听写无误,那就抄几遍。

生抄写生字词。

师:现在我说听写,同学们能写出来吗?(能)能,那就不听写了,相信同学们!

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在预习时有疑问,现在就来听听有什么疑问。

生1:摇橹声是怎么样的?

生2:是“嘎吱,嘎吱”地。

生3:不对,应该再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模仿一下。

生3:嘎~~~~~吱~~~~~~~~~~,嘎~~~~~~~~~~吱~~~~~~~~~~

师:虞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片子,可以帮助你理解摇橹声呢。

课件出示。

生:噫?是虞老师呢!

师:呵呵,现在才看出来哪。这是虞老师亲自拍的一个片子。现在同学们能再模仿一下摇橹声吗?

生模仿。

师:通过看了片子,听了同学们的模仿,我们仿佛进入了水乡。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水乡一个小镇的早晨的呢。

那么课文描写了小镇的早晨的几个特点呢?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恬静、热闹、紧张。(师板书)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书上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师:好!我们把这三个句子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研究一下“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是恬静的。

虞老师为了上这一节课,特地根据这个特点拍摄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看清这段录像。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后,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片子,虞老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成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伤心,同学们看了这个片子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生笑,鼓掌!

师:对了,这就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鼓掌,同学们都会吧?当别人付出了劳动时,我们就应给予鼓励。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对虞老师的这个片子美言几句。

生读课文。

生4:虞老师,我有一点意见。

师:哦,有意见?这是美言吗?

生4:我先提一点意见。

师:哦,一点,那就是美言了是吧?好吧,你先提吧

生4:我觉得你没有把“淡淡的霞光”拍出来。

师:哦,是的。这个确实没有拍出来,不过也不能怪虞老师,那天是个阴天呢。

生5:虞老师,我也有意见呢。

生:我也有,我也有。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缺点吧。

生:课文中说小船是从桥洞中悄悄钻出来的,又在河上轻轻飘过。可你的片子中的小船却是用力划过的,而且速度比较快。

师:你们认为“悄悄”“轻轻”很重要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如果不是“悄悄”“轻轻”那就不恬静了。

师:有道理,那咱们就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这两个同学们认为很重要的词。

生读。

生:课文讲小船是“一只紧挨着一只”,可你这儿却只有两只。

师:“一只”紧挨“一只”,可不就是两只吗?

生:不是的。

师:你还可以从哪儿也能看出不是的?

生:各式各样。

师:有这个词吗?都找到了吗?啊呀,你看虞老师都粗心哪。“各式各样”的,不光说明数量多,还说明——(样子也很多)

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虞老师这个片子中不仅只有两只船,而且样子也单一,就是乌蓬船啊!

这个也不能怪虞老师,虞老师找遍了所有地方,就找到这么两只乌蓬船,那特意把它们紧挨在一起呢。

生:课文中有两座石桥,你这儿没有。

师:没有吗?这可不能冤枉好人哪。咱们再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细看,有两座。

师: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写石桥跟“恬静”有什么关系吗?

生:有关系,因为这个石桥上没有人,说明人们都还在睡觉,所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下课铃响。

师:啊呀,虞老师辛辛苦苦拍了一个上午的片子想不到还存在这么多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下课了,就请同学们先休息一下,还有什么意见,下课时跟我个别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刚才课间有很多小朋友围着虞老师,提了很多意见,有个同学说书上的“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是啊,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请同学们把这个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咱们班确实有一批非常非常优秀、了不起的同学,给这个片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没音乐!

我当时拍这个片子时,是这样想的:既然是恬静的,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那就还是不要音乐的好。

可是咱们同学有意见,说是加一点音乐,可以更加衬托出小镇的恬静。

嘿,还真有道理,所以现在咱们就给它配上一点音乐。

虞老师这儿有四段音乐,请同学们选择。边听边读读,感受一下,哪一段最适合,如果你认为这段不错了,那就请举手。

放音乐,生读书。

第二段音乐,开头较舒缓,但后面显得比凄凉。可不少学生还是举手了,于是老师即兴朗诵

了一段凄凉的文章(具体是哪一段,我记不清,不好意思)

学生一听,真的,不行!于是陆续放下了手,继续听。

听完后讨论交流,认为第一和四段比较适合。

配乐朗读。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意见,咱们来给这个片子加上音乐。请同学们随着这个画面,读读第二自然段。如果你们读得太快了,那么画面还在继续。如果你们读得太慢了,那么你们还在读时,画面已经结束了。所以请你注意读的速度。

需要练习一下吗?

生各自练读,齐读,读得快了点。师范读。

师:小镇的早晨除了显得恬静,还很热闹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做导演,去拍摄热闹的场景。

小组合作,先研究一下剧本,再讨论一下需要选择怎么样的场景。

小组讨论学习,师参与各组的讨论。

师:好,现在各小组基本上都已经讨论出来了。先来看看,你们准备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马路。

生:我们准备选择一条很窄的马路。

师:哦,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书上说:“路不宽”

生:还有还有,书上还说人群很拥挤。

师:好,一条不宽的马路。那路边小摊准备摆些什么呢?

指名多人讲。

师:请多少群众演员?

生:五百。

师:啊?这么多啊?你要知道,现在请群众演员也要花很多钱的呢,还是少请一点吧,五个,怎么样?

生:不行不行,因为书上说:人很多,人流是拥挤的。

师:你说呢?(问另一学生)

生:我要请一千。

师:嗬,越来越多了嘛,看来你很赞成他的说法呀。

生:是的。

师:那台词呢?准备怎么设计?

那些小贩们,会怎么叫卖他的东西呢?

现在都来卖卖自己的东西。

(指名):你是卖什么的?

生:我是卖青菜的。

师:好,卖青菜,你准备怎么吸引顾客呢?

生叫卖,但声音不够放开。师示范,(精彩极了,生鼓掌!)

生再叫卖,这回好多了。

再指名多人叫卖。

师:导演们,你们想,路边小摊的摊主们,都是这样你喊了,再我喊的吗?

生:不是的,一齐喊。

师:好,那咱们也一起来喊一喊。

生各自叫卖,体会热闹。

师:做导演好玩吗?做演员更好玩吧?

请把我们的剧本给读熟了。

生各自练读,齐读。

下课铃响。

师:由于时间关系,小镇的“紧张”就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带着你们去体会了。下课。

(完)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