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0篇)正文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9 01:35:43

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就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他们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感。”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课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2、赏读语言,品味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分析杨修曹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杨修之死得到启发:如何才是真正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4)伺查( )

2、 解释关键词

数犯曹操之忌( )( )

适庖官进鸡汤( )

二、授新课【导入】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杨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活动一:三国故事会

活动1:任选文中的七个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举手上台任选一幅图表演。

活动二:大话三国人物

示范:以鸡肋事件为例。请大家找出杨修说的话,以及夏侯惇和曹操看到军士收拾行装后的表情。

由鸡肋事件,可见杨修胸无城府,一介书生,卖弄聪明而不知死活,不知收敛,不懂政治。

一盒酥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活动三:三国人物之杨修论死因

学生认为杨修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小结:我们通过杨修之死,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杨修之死因归纳

一、学生从故事中作者的倾向里读出的死因是杨修之死原因在己。

二、学生分析每个故事曹操的表里不一虚伪狡诈的反应,认为死因在曹操狡诈凶残。

三、老师补充材料,辅助学生真正理解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卷入曹操立世子的政治斗争。

板书设计:

1、杨修被杀

插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杨修恃才放旷 学会与人相处

4、语破奸心 曹操老谋深算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作业布置:

以“你想对杨修说些什么”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4、  能用辩证的观点区分小说与史实中的曹操。

5、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大家说说这本书是?提到《三国演义》,你能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呢?今天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出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三国演义》或者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

2、本文的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谁能向大家说一说?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说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概述事情经过。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文中写了几次“犯忌”之事?哪几部分写的?

(研读第4-9小节)根据表格概括事件。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探讨死因。

请同学们依据曹操、杨修在上述事件及“鸡肋事件”中的各自表现,讨论一下,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

1、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

2、环境决定命运:杨修侍奉的主子——曹操,他的性格决定必杀杨修无疑。

3、立场决定命运:杨修扶持曹植,而曹丕为世子,翦除异己,巩固政权。

(五)概括形象:

从同学们论述的杨修死因中,其实我们已经窥知了曹操、杨修两人鲜明的个性,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六)课外研究:

曹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这与作者的政治倾向有关(“拥刘反曹”),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这样呢?

(提供资料)

鲁迅先生这样品析过曹操: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而已集》

《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也品析过曹操:

“其实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易中天《品三国》

那就请同学们也来品析一下曹操——《我也品曹操》,请完成一个不少于400字的小练笔。

要求:依据一定的情节或者细节,品析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还可以将两者对比品析。

(七)课堂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

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

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八、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放旷                      虚伪奸诈

杨修   卖弄聪明               曹操  残暴多疑

轻率大意                      心胸狭窄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篇4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点评法

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教学内容和步骤: 篇6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一准备

1、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数犯曹操之忌()()

人皆不晓其意()

丕如其意()

植然其言()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竞赛

(一)复述

(二)必答

(三)抢答

(四)辩论

1、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总结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

杨修之死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

②“改修花园”;

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

②“簏中物”;

③“斩吏出门”;

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

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则是插叙。

3、请找出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教案 篇9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 忌之

恃才戏主 一盒酥 恶之

杨修 恃才伤主 杀近侍 愈恶之

(恃才故旷) 告发丕 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 斩门吏 大怒

作教 杀心

恃才乱军 鸡肋 杀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⑵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

1、创境激情:

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2、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⑴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并注音:

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④与众分食讫()

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操疑修谮()害曹丕

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延弃弓绰()刀

(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⑴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⑦_____

⑧______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⑵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12分钟)

答:曹操心理反应:_____

性格特征:杨修。

曹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1分钟)

四、课后拓展(2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并尝试写出你的看法。

你认为杨修死因是什么?

答:_____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