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庄暴见孟子【最新3篇】正文

庄暴见孟子【最新3篇】

时间:2023-09-25 21:24:18

“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庄暴见孟子【最新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庄暴见孟子① 篇1

A.教学目标 :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 ,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C.过程:

一。导入  :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①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庄暴见孟子① 篇2

《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庄暴见孟子》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庄暴见孟子》阅读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目

10.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只是。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蹙:收紧。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诸侯王。

11.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暴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庄暴见孟子》阅读答案

10.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称成就王业。

11. D(①为被动句;②④为状语后置句;③是省句;⑤⑥是宾语前置。 )

12.A项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制造议论悬念。

庄暴见孟子① 篇3

教学目的 :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课文中词和句子的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我们初中时期学过孟子的三篇文章,回忆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都是他的篇目。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等。

二、作者简介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后世称之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三、讲授新知:

1、熟读课文: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下列加线的字注意读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分析课文:

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意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在暴泄其事干孟子,这使他感到温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分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个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学生诵读,教师检查。注疏要点如下。

①“臣请为王言乐(lè)——这是下文的总领句。“乐”读le,因上文两次问“孰乐(lè)”,这句自应承上读le,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

②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③“举疾首”的“举”——“举”“俱”义通,可训,“皆”,全部的意思。

④“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朱熹注为“穷”。“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5.划分层次。

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①这段话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②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③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

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

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

第二课时

一、归纳。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2、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至自己说出。

3、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4、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优以天下”思想的体现。

二、有关字词句:

1、古今异义:

A、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兄弟:古代指兄和弟;今指弟弟或说话人的谦称。

B、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至于,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今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2、词类活用:

A、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例: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B、(1)、今王鼓乐于此(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演奏) 例:吾王之好鼓乐

(2)、何以能鼓乐:名词“鼓”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用作动词:弹奏。

(3)总结“鼓”: 一鼓作气(击鼓);微风鼓浪(振动);今王鼓乐于此(演奏);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C、则王矣: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D、举疾首蹙:疾,名词使动用法:使……疾,使……痛。蹙,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蹙,皱。

3、句式:

A、被动句

暴见于王:介词“于”引入行为的主动者“王”,表被动

B、宾语前置句

好王何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以上三个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做“如”、“以”的宾语,前置。

4、介词结构后置:

A、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明确:介词结构“以好乐”放在动词“语”后作补语,相当于“把”。

B、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明确:介词结构“于此”放在谓语“鼓乐”或“田猎”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明确介词结构“于此极”放在动词“至”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5、固定结构:

暴未有以对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好乐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怎么

[1]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