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正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09-22 16:12:47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2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4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六。课文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七。整体把握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气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6.分析评价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就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

八。巩固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生生所资,未件其术:

② 遂见用于小邑:

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④田园将芜胡不归:

⑤ 奚惆怅而独悲:

⑥ 载欣载奔:

⑦ 将有事于西畴:

⑧善万物之得时:

⑨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⑩时矫首而遐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3.填空

悟已往之不谏,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

4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已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像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情话, 。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

(3)既窈窕以寻壑。窈窕: 。

7.指明句中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以遐观:

(3)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4)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8.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è)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òu)

9.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10.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12.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鸟倦飞而知还

13.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

14.归纳下列词语的词义

①行

② 引

③乘

④策

⑤之

⑥以

⑦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⑧而

⑨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15.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求之靡途(mí)犹望一稔(rèn)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恨晨光之熹微(xī)

C.眄庭柯以怡颜(miǎn)或棹孤舟(zhào)D.云无心以出岫(xiù)或植杖而耘籽(zǐ)

16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l)A.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矫厉,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衣物。) 悟已往之不谏(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自足自得之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

(2)A.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起头来。)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深远曲折。)

B.三径就荒(三径,院子里的三条小路。)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只能容纳双膝之屋)

C.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完结。) 怀良辰以孤往(怀良辰,爱惜美好的时光。)

D.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托身于天地间。) 聊乘化以归尽(乘化,顺应自然之变化。)

17、比较下列句子中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1)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1] [2] 下一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既然田园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归隐田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行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 ,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 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1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 / 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 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6

一、课文悟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二、亮点探究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2.温馨的家庭是陶渊明归隐的保证,而一个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撑,你能从陶渊明的描写中隐见他妻子的身影么?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三、选题设计

1.对于本文的写作时间,有人说是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对于序与辞是否一时之作,也有不同见解。请你推敲一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在《晋书》《宋书》《南史》中,陶渊明都被列在《隐逸传》中,而南宋诸学者则多为他冠以“忠义”的冠冕,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拂衣归田里”之举,究竟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还是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呢?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辞的体裁常识;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背诵全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情景关系,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不与{BAIHUAWEN.com}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5、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重要词句。通过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来把握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话作者

1、导入:有人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外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学者吴梯也赞赏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他们都对《归去来兮辞》的景物描写和其中蕴涵的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确实,“一切景语皆情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陶渊明的自然世界,去体悟他对田园的喜爱和他的归隐情怀。

2、回顾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对话文体

1、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体朗读,感悟文体特点。

4、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5、自由朗读感悟。

6、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三、对话文本

1、研读序文

齐读序文。

小组合作互译序文,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答疑,教师点评并补充。

归纳序文内容:序文叙述了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交代了写作的原由。

思考: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研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一段内容:归隐之因、归途之乐。

3、研读二、三段。

自由读第二、三段,小组探究互译、质疑、答疑。

小组讨论归纳第二、三段的内容:抵家之乐、居家之乐、田园之乐、出游之乐。

4、研读第四段。

自由读第四段,小组探究互译,针对难点字词句随机提问。

归纳本段内容:乐天安命。

5、全文小结:《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四、对话生生

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归家图、居家图、田园图。

2、任务分配:

第一幅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第一组)

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第二、三组)

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第三幅图景(第三、四段),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组)

3、归家图探究要点。

问题:这幅图景中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图景:远离官场、如释重负;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情感:辞官后的轻松,归家的急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巧:寓情于景。

4、居家图探究要点。

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导演,要根据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会关注哪几个场景?为什么?

示范:我会选择“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和“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样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个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画面;它不仅写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热情,主仆同心,长幼一致的和谐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虽只字是谁准备的酒,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妻子看似没出场,但她比谁都盛情,满满的酒杯里盛着的不仅有美酒,更有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每个小组选择两句诗探究并行诸文字,小组长汇报。

师生一起小结。

图景: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时而倚窗,时而流憩,白云出岫,飞鸟归林。

情感:居家享天伦,游园觉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园图探究要点。

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全面地描绘出这幅图景并概括其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分小组讨论后用文字将讨论结果表达出来,小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

图景: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和出游的田园。

感情:悠游自在、恬淡安乐。

技巧: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五、对话师生

1、探究景中情:魏晋时期的农耕生活真的如同陶渊明笔下所写的那么美好吗?这么写有何深意?

明确:小序中“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见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文章中写的那么美好。

诗词补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

诗人归隐后躬耕田园,劳作不可谓不辛苦,生活不可闻不艰难。披星戴月,却时常忍饥挨饿,可见生活并不如所写那么美好。

前人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题目“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归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唤“归去来兮”可以看出是虚写,是想象之景。

小结:人未归,情先有,诗人有意将田园生活美化,诗意化,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暂。

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

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这是理想破灭、济世不得之悲。

3、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乐天安命”是积极的,也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谈一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积极:忠于自己内心;真诚直率;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经历过风雨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消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现实的逃避;谋事在人;胆小懦弱;

补充:寻找依据。“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

《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庄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师观点:我认为“乐天安命”是积极的。这句话典出《易传》:“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普遍而不流于常态,乐观地对待自然变化而知道命运规律,所以能没有忧愁苦闷。陶渊明在诗篇中直率地表达“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园生活;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能看出作者虽然辛苦劳作于田间,但内心是愉悦快乐的。所以我认为,作者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到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是他历经人生曲折之后最真实的快乐,也是最本真的达观,不只是表层的快乐,还有深层理性的达观。

4、师生共同总结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

六、对话生活

1、对于陶渊明,人们对他有不同评价,有人赞赏他的高洁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评他孤芳自赏,逃避现实,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本文阐释理由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

2、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