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沁园春(优秀10篇)正文

沁园春(优秀10篇)

时间:2023-08-15 13:53:57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沁园春(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沁园春 篇1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教学目标 :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古代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寤嵴馕晃叭饲嗄晔贝暮甏笮亟蠛捅Ц骸?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垫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问: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健词语?

明确:主人公形象——我;

关健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

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板书:

远眺:山红林染(静) 问:谁主沉浮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 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 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情:含景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斗精神

革命豪情

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六、上下两阕的内在联系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 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沁园春 篇2

《沁园春 长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词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豪情壮志,能够背诵本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领悟本词“含蓄”、“精炼”、“优美”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 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生活情境。

2. 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学习设想】

本课是略读课文,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学案。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本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案

(一)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

二、 课堂案

(一) 新课导入(3分钟)

复习导入:由作者诗人政治家的身份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沁园春•雪》的温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 明确目标(2分钟)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 检查预习(7分钟)

1.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做诵读指导。

明确:熟悉字音(生字:舸gě  遒qiú  稠chóu  遏è);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

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2. 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总结。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四) 整体感知(5分钟)

听范读,归纳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五)品情悟境(8分钟)

(1)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上片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学生读下阕,找出表露青年毛泽东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的语句,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学生讨论,明确:

青年毛泽东的胸怀和壮志主要体现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表露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军阀的博大胸怀和勇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露出激流勇进,意气风发的革命壮志。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六)分组探究(10分钟)

读课文,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上片:写景——抒情(问)

下片:叙事——言志(答)

上片先写湘江秋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下片通过回忆形象的概括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七)拓展延伸(5分钟)

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明确:努力学习,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八)课堂小结(5分钟)

(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既要考虑自己的前途,也要考虑国家的前途。

附: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片:       湘江寒秋图             写景——抒情(问)

(远山、近水、飞鹰、游鱼)

下片:    峥嵘岁月图                叙事——言志(答)

三、 巩固案

1. 背诵本词。

2. 将本词与《沁园春•雪》相比较,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

3. 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与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教学反思

我在对文本的研读过程中,基本上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业能够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在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上也充分尊重的学生主体性,整堂课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展开,努力促成学生的精彩生成。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备课的重要性,只有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沁园春 篇3

篇一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ìn) 湘(xiāng) 碧(bì) 舸(gě) 击(jī) 霜(shuāng) 廓(kuò) 浮(fú) 遒(qiú)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

篇二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沁园春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4.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

一、温故知新

金手指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二、鉴赏品味

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金手指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金手指从炼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赏析诗句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一想: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芝麻开门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金手指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芝麻开门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金手指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想一想:“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芝麻开门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芝麻开门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

想一想:“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芝麻开门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想一想:“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芝麻开门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金手指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请归纳。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一想: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金手指下面让我们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芝麻开门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巩固拓展:

请你说说下面的每个诗句的诗眼,并中从修辞、画面、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沁园春 篇6

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两节课,完全是带着学生读下来的,将词读完,课也完毕,学生也已经完全在课堂上将文章背诵了,第一次上古诗词感觉如此满意,虽然课堂仍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在点读的过程中,有一段一个班的学生就像是捉迷藏一样,无论如何品,就是读不进文字里去,想象不出诗人描绘的开阔意境。我不得不自己介入帮助分析,这种现象对我,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情况下,我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你才是课堂的主演,老师是来配合你们的,不要总是等着老师像填鸭子一样去填你,这样抱着希望在周老师的课堂上不免是要失望的,我可是个懒人,不喜欢越俎代庖,所以,课堂,应该从你们开始,从思考开始,抛弃参考书,从交流开始,老师在交流过程中配合你们,交流才能产生真正的课堂智慧。有的课,学生不愿意说或者说不出,老师和学生都要负责任的,有时是他们缺乏舍我其谁的精神,缺乏为了真理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有的是我的设计缺乏挑战,缺乏思考,对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理解都不到位,也就是在这一块,我没有真正的“站起来”,还处于跪着教书的状态!

课上到结尾,穿插一个小故事,据说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国民党又在内部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选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后来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写手,据说得来佳作寥寥。

由此我带着学生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写手总敌不过一个毛泽东呢?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为人说开去,用词语概括就是文品即人品,文由心生,唯毛泽东有此等气概,此等心胸,方能写出此等境界文章。为情造文者易,为文造情者难啊!这正是作者与蒋介石那批御用文人高下之别,庸人岂可道哉!我们再读读作者的《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查阅作者的相关生平资料,可知作品境界非一时偶得,实作者内心的反映。

由此再推开来,屡遭贬谪的苏东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溢美之词,无需多言。所以,我们读苏词,虽身陷困苦,却开豪放一派,非才力为之,乃人品至上。

正如此,也只有不通政治却才华横溢的李煜才能吟诵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愁之语,只有抱着亡国家难的李清照才会面对黄昏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唉声叹息;只有处于盛唐且潇洒豪迈的李白才能在仕途失意时仍高歌“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只有时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杜甫才能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仍高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无定法,文却有神。有心境才能有情境!

沁园春 篇7

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篇8

沁园春·长沙【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2、学生自读课文

•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 1 )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 2 )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 3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 文字投影)

(万)山 —— 红(遍)

(层)林 ——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鱼 —— 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 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 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 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 万山红遍 " 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 6 )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 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

( 7 )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 8 )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 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习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 篇9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3、前后桌学生讨论交流。时间2分钟。

4、请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所说诗句的作者及朝代。(至少要有3位学生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与雪有关的诗句或文章。

资料准备:

a、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

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12、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13、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6、,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卢梅坡,《雪梅》)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1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20、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b、散文诗•雪(原创)

1

在唐诗宋词的风雪里,我在固执地寻找那朵不俗的梅花。

所有关于梅的思念,被墨色的浓云收存。

就在最冷的时候,你舞动漫天雪花向我走来,把守望千年的眼睛洞穿。

暗香袭来的时候,我一生的情节将因你而生动。

流浪的心从此不再徘徊。因为有你,这个冬天不再寂寞。

2

那一次分手,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雪花正砸向你的脑袋。

你说的每一个字,是千年不化的雪,在瞬间冰封了我的心跳。

当美丽的谎言如肥皂泡一样破灭,方才懂得什么是天真,什么是幼稚,什么是虚伪。

为什么受伤害的人会是我?

泪水涌出时,我看见梧桐树上的冰花,晶莹中盛开着永远的忧伤。

教学目标二:介绍作者的早期生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时间5分钟)

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至1976年),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出身于富农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读了半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又在长沙街头流浪了大半年,近20岁时,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25岁毕业,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最后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从他早年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1、读书方能改变命运。如果毛泽东辍学经商,或者回家务农,就不可能走上伟人之路。2、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结交最好的老师和同学。3、要有一技之长,多看报,多了解时事。4、30岁以前能找到一生的信仰。

教学目标三:介绍词的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时间5分钟)

一、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教学目标四:诵读、背诵词的上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

4、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五:分析词的上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展示问题:1、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动写静)

附:以动写静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抽背、抽问,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

1、抽一位学生背诵词的上阕。如果学生背不了,全体齐读课文。要弄清学生不能背诵的原因并给予其能够接受的处罚, 如限时完成背诵或罚抄2至3遍。

2、抽问:请学生解释词语:唯余莽莽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教学目标二:诵读、背诵词的下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5、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三:分析词的下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59年—前2XX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XX年。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5岁登基,才位54年。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李世明(599年——649年),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XX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促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在发动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国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左右,其中约有七千万为中国人。这一项记录已保存在《吉尼斯世界记录》中。

作者对上述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激励当今的共产党人即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做到文武兼备。

教学目标四:展示练习,巩固教学。(时间10分钟)

一、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 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二、解释:

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分外妖娆  4、江山多娇  5、略输文采  5、稍逊风骚  6、一代天骄

7、风流人物

三、填空: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三、问答

2、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沁园春 篇10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沁园春 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可见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对以后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