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惊弓之鸟的教案(优秀3篇)正文

惊弓之鸟的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23-08-10 21:58:44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惊弓之鸟的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懂得“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训练因果句式。

【教学重点】

掌握“惊弓之鸟”的内容,并能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成语?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3、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4、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5、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6、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7、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这段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

⑴ 不弯曲;

⑵ 使直,把弯曲的伸开;

⑶ 爽快,坦率;

⑷ 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二找标点;三找重音;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⑴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⑵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⑶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⑷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鸟”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2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惊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后来人们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叙述的:更羸说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掉了下来;更羸告诉魏王虚发雁落的原因:这是一只惊弓之鸟,心里害怕使它掉了下来。为了使故事吸引人,课文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成为这篇课文的特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课文重点,写更羸分析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他的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讲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它叫声悲惨,说明他善于观察,会发现问题;二是讲他认为大雁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说明他善于判断,会分析问题;三是讲他认为大雁听到了弦响,一害怕就会掉下来,进一步说明他善于分析,判断准确。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练习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二是学习把看到、听到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三、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本课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这段话讲了更羸使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说的是他进一步地分析:这样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了,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就挣裂了伤口;伤口一裂开,疼得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搜集成语故事,并会讲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义,课文最后一段是更羸说的话,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根据什么判断是受伤的大雁?别人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2、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学时,学生可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3、朗读,感悟。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更羸与魏王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表现出更羸的自信,魏王的怀疑。要用肯定的语气,读更羸的话,“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可强调“不用”“只要”“就能”等词语;要用疑惑的语气读魏王的话,“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要强调“这样的”。第二次对话,要用惊讶和兴奋的语气读魏王的话,“啊!”“真有这样的本事!”要强调“真”“这样的”;要用平缓的语调,肯定的语气读更羸的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可适当强调“不是”“受过箭伤”等词语。第三次对话,要用疑惑的语气读魏王的话,表现出他惊奇的心理,“你怎么知道的?”可强调“怎么”这个词;读更羸的话,语速可慢一点,语调可平缓一点,表现出他分析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言之成理。在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上,可安排分角色朗读,促进理解。最后,把课文末段背下来。

4、讨论、交流。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是理解的重难点,可让学生联系全文质疑、讨论,更羸是怎么推断的?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自然段讲了哪三层意思以及三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飞得慢,叫得悲惨,推断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因为受过箭伤,孤单无助,心里害怕,听到弦响,就往高处飞;一使劲飞,伤口裂开就掉了下来。让学生在这三个因果句的推断中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达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统一。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经验谈一谈学习本文后受到的启发。

5、积累、运用。通过抄写或背诵,学会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句段;并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来检测词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养成主动积累成语的习惯。

6、关于识字、写字。“愈”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音。“弦”“惨”是前鼻韵母,“命”“痛”是后鼻韵母,要注意分辨。指导学生写字时,“魏”“愈”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要注意笔画的写法和在字中的搭配关系。写“魏”时不要少写“”,“弦”不要少了最后“”,“愈”不要少写第三画“”,“痛”不要少了第七画“”。

7、拓展活动。

(1)开展“成语接龙”比赛活动。

(2)开展“精彩成语故事大家说”活动。

五、参考资料

魏国我国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惊弓之鸟》教案设计 篇3

《惊弓之鸟》教学杂谈

【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小学 兰正玉】

〖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老师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老师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浙江省诸暨市秀松小学 刘佳霞】

〖激发兴趣的导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常常喜欢从课文中选取一个场景,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来考虑组织我的导语。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在揭示课题时,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来讲一个成语故事(一句话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端坐好,两眼放光地看着我)。从前,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一天,他跟魏王一起去打猎,看见天空中飞过一只大雁,他不取箭,只轻轻地拉了一下弓,就把那只大雁射了下来(犹如微风拂过湖面,孩子们的内心泛起了涟漪)。更羸真得有那么神么?我们一起来走进故事──《惊弓之鸟》。”

这一段课的导入,以悬念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伴随着内心的疑虑去初读课文。这已激起的动机本身,便是一种期待欲,期待着故事如何发生,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导课就像乐曲的前奏,虽然不长,却给下一环节奠定了情感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 吴苑华】

〖精讲巧导,引领探究〗

讲解和引导都是教师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接受性学习。但这种学习对于深入开展探究阅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讲授必须是精要讲解、巧妙引导。在学生体验肤浅、探究卡壳、多元解读有误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去开导、启发、点拨。教师的讲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自己阅读、合作探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有位教师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 刘月梅】

〖“提问”让学生选择〗

在传统的教学中,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思考,是被动性的思考。而学生发问才是主动性的、创造性的思考。但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发问,课前就灌输问题给学生,这些都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但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知识面有差异,教师就应当允许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我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有的问课文“直掉下来”和“直往上飞”中的两个 “直”意思相同吗;有的问它为什么听到玄响,就会掉下来;还有的问“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你有这样的本事!’”这句中两个叹号表示什么意思等等。

这些提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灵活处理问题,使各种学生都能接受一定的知识。“问题”让学生选择,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编辑部 李振村】

老师们,为什么要让我们的老师把自己的课贴上一个标签,这是“知识与能力”,这是“过程与方法”,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新课标》就从来没有提出三个目标的概念,只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这样一个目标下,分了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就像血和肉的关系,就像骨和肉的关系,就像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我们还有的专家在大会上讲,“小学低年级要着重工具性的训练,到了高年级或初中要着重人文性训练”,这种讲法,根本不附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人文理念,从孩子一入学,就像空气,像阳光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说,贾志敏老师教《惊弓之鸟》中“更羸”的“羸”字,孩子写字写不好,他做示范。他说:“小朋友们,我教你写好这个字的窍门。你看,这个字很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亡’字头写扁一点,‘口’字要扁一点,‘月、羊、凡’都要瘦一点,它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你看这多漂亮呀!”这仅仅是一个字的教学吗?除了方法、知识,贾老师还教给孩子们要宽容,要合作,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三个维度的目标都包容在里面了,是分不开的。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上西小学 赵文静】

〖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情境的优化,可以很好地使书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有效地缩短学生与文字的心理距离。同时,情境也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创设情境,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启迪学生思维,以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的质疑问难,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省去不必要的讲解,让学生自主研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难,积极思考,就是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施展创造性才能。如我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讨论解决。有个学生阅读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这是个因果寻因的问题,很有创见。照理说,射大雁是需要用箭射的,而这篇课文讲的是,更羸是个射箭能手,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于是,我提示说:“这实际上是人紧扣课文中心的问题。”这样,此问题就唤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并由此深化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惊弓之鸟》阅读教学设想

《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吓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疮损也。’”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天下诸侯联合抗击秦国。赵王派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对他说:“您是出征大将的人选了吗?”春申君说:“定下来了,我准备委任临武君为主将。”魏加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射箭,我愿意用射箭的事来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起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完后说,如今临武君是个曾经被秦国打败的将领,他犹如惊弓之鸟,不可以委任他为抵抗秦军的主将。

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不但要学习汲取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还要明白惊弓之鸟的含意,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执教过。今天,我只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研读设想。我准备以第一句话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为切入点从四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可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说说“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说说表示射箭准的成语,(百发百中、箭无虚发、百步穿杨、一箭双雕)接着又把这些成语在句中加以运用,使其积累:

因为更赢射箭(  ),所以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二个层面是用“更蠃的有名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更神的地方呢?引入下文阅读,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来。”

然后把阅读重点放在最后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说说更羸在看到这些情景时是怎样想问题的。

更羸看到(  ),想到(  )。

如果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会这样想吗?

这样的现象魏王他们看到了吗?它想到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小结:由此看来,更羸真不但箭射得准,还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三个层面:现在,给你弓,不给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来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和回答得出:

听到弦响──害怕──拼命高飞──使了劲──伤口裂开──掉下来

这样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刚才故事里的临武君就像这只大雁一样,也可以说他是惊弓之鸟。类似这种情况的都可以叫它惊弓之鸟。在这方面还有类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杯弓蛇影等。不过,我们可得从只鸟身上得到教训,不能因一点小事而惊怕的手足无措。

小结:看来,更羸不但武艺精湛,满肚才学,还深知惊弓之鸟的心理,善于推理测,真是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四个层面可抓住更赢的谦逊来学习。可以先问学生,现在你说更羸的本事大吗?可他自己却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这说明什么呢?

现在,你知道了吗,一个本事大的人,要有名还要什么品质?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