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优秀7篇正文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2-12-06 14:46:37

教学重、难点: 篇1

1、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如押韵等。

2、诗人的主观情感是怎样融和在写景中的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教学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钱塘湖春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关于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篇4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三年级国学启蒙中的《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篇选自《白氏长庆集》的小诗。我认为在课堂的处理上过重讲解生字词,接着让学生背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有些硬性“填鸭”。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赏析,通过短短的诗句,让读者有“穿越”的感觉,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所见、所闻和所感。这首诗的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钱塘湖的春天。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设置“读诗—说诗—改诗—背诗”等系列环节,其中重点突出“说诗”和“改诗”等主体部分,环节设置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感性认识的第一环,本堂课采用自由读和默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将学生引进诗歌的殿堂,进入诗歌的语言,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说”与“改”是本堂课的教学亮点。尤其是“改诗”这一环节,既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代诗歌的教学,最高的境界为能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如何引导学生再创一个符合诗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诗歌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上下功夫。“改中品”这一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对字词的反复比较、推敲、锤炼让学生体味诗境、诗趣。

“背诗”这一环节能够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认为: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够。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才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更准确地看到诗词的`精妙所在。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

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习,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习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这便是我这次教学中的最大败笔,也是我这次教学后的最大收获!

教学目标: 篇5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4.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5、领会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6、初步了解律诗在格律上的要求

关于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篇6

第一次听聋哑学校的老师上课,感觉有点新奇,就像大多数人无法想像,弱智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一样。普通与特殊,有跨度就有区别,但语文教学有其共性的地方,主题依旧是在语言文字教学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只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已。

古诗词教学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最近我也在尝试运用古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的确,有些难度。八年级聋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好,感悟能力也很强。但由于聋哑缺陷,感悟古诗的音韵美,感受诗的意蕴,有一定的难度。听完这一节课,我也有些自己看法,总结一下,以供自已日后教学参考。

1、关于老师的基本素质。市特校的李老师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她温柔细腻的语言,能平稳孩子的情绪。当课件呈现西湖美景,加以她优雅的手语动作,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如诗画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师的语言特别精练。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语言简练,却恰如其分,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我教学生得重复多次,所以变得日渐有些罗嗦,语言上也没注意修炼。

2、教学设计结构严密,理解古诗的过程环环相扣,由“线—面—点”即从读句,理解句,到整体感知,再到精彩字词,多角度的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从读句、读诗、读字中去体会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诗的要点,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便于聋生形象感知。书包范文一句诗,就是一个唯美的画面,音画是最直观形象的,课件教学很适合特殊的课堂,也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于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内心体验,用手语表达出来。从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课标的理念内化到教学之中。课堂上能以启发教学为主,同时给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小组学,小组合作交流,从课堂来看,这一点聋生能做到,弱智儿童比较难,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能因为他残疾、弱智,就觉得他什么都不会。

特别是,后面的评课老师说到,没有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多是老师给出点线索,让他们顺藤摸瓜,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找找这瓜在哪?说得很到位,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高年段的教学。

5、创新点,让聋生表演古诗。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让所有的老师耳目一新,孩子们独具特新的表演,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惊讶,他们只借用了老师准备的头饰,把“新燕啄新泥”、“骑马游西湖”、“早莺争暖树”……每一个场景,用肢体语言表达得那么真切与朴实,对古诗的理解那么到位,这也许是老师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当然,弱智学生不会表演,这一环节提示了我,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帮助学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别人表演的情境剧,让他们学习、观摩,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敲的地方:

1、钱塘湖春行,即湖上春行。全诗紧扣“湖”“春”、“行”三个字,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全诗的理解,没有让学生紧紧课题来理解分析,学生思维易乱,而扣不住主题。如果从这三个字出发,更能启发学生,便于放与收。

2、对于聋生来说,古诗的音律美很难把握,教学中,老师也因为学生的弱点而乎视了朗读上的指导,哪怕是用手语读,也可以读出节奏上的美感来。

写作背景 篇7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人们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幻灯片1:西湖美景。文字: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选自《饮湖上初晴后雨》)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读了他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苏轼这比喻的确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幻灯片2:该课封面,应包括西湖、湖水、堤岸、骑马漫步的诗人、燕子、树间的小鸟等景物。文字:该课课名、作者、全诗。画外音:男声朗读该诗。)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