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最新6篇正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22-11-06 08:37:5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为您整理了《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最新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检查预习(见人教社教案226页)

三、讲析课文

(一)中心论点

本单元学习的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

(提问:本文属于那一种?第二类)那么本文作者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二)中心论点第一方面: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请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重要语句。)

⑴“(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问:“某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即“美术作品的命运”,也就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它的坎坷经历,这会给它带来一种经历沧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东西。因为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复得的东西,不它是完璧,还是残缺,都显得更加珍贵。那种经历也便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看不见却可感,所以我们称之为“虚”。

引申:虚实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实的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空的部分可以补充实的部分,由实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出示几幅国画,例如“独钓寒江雪”

⑵“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这一句的含义是,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活动中,即可以展开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舍弃部分”指的是失去的双臂 ,“获取完整”意义是维纳斯失去双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发着……神秘气氛”

⑷“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

⑸“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⑹“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学生活动]

1.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当然不会)

例如:西施 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2.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如果复原,怎么复原,请大家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3. 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5.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不要复原)你从文中那些话看出来的?(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从“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一直到段尾。

6.为什么“我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正如:上网聊天 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生:害怕,恐惧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由此可见,真正怕的应该是现实会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对维纳斯的欣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他怕新的形象会影响原有的欣赏模式。

7.为什么我会对真正的原形那么恼火?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现在面前,一旦由残缺而产生的美感丧失殆尽,那倒是令人恼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用文中的话作答。

答:“以艺术的名义”,他认为自己排斥所谓的“原形”,不是出于个人好恶,而是对“两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衡量后得出的判断。

(二)、中心论点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们所讨论的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再仔细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好象不止这一层,大家看看这句话还包含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其实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开始我们已经找过跟第一个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集中在1-5段,那么另外两个段落讲的是不是第二个问题呢?浏览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请告诉我能证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语句。

答: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

⑵ 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这两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怎么理解这些话?比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称,(生答:千手观音),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再如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何止是对啊!简直是太好了,现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话也不免有些武断,比如前文所说的胜利女神。

四、小结

经过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得到了两点感悟:

一是艺术创作注重虚实相间,“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

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中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从绘画到音乐,到文学无不展现。

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另外还有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之类之类。

唐代贾岛有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让学生来赏析)

明确: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崔护也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让学生赏析)

明确: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与解题

1、 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 解题:

米洛斯: 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 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 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 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 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 有臂, 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 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

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 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②谁又能肯定损坏

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 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 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 如果要拍电影, 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 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五) 布置作业

作文: 维纳斯断了的两臂是什么姿势? 请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述性文字。

提示:读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也可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来写。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观点:失去双臂,更秀丽迷人理由:

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普遍)

有臂:定型的,受限制的(特殊)

手:千变万化,唤起想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维纳斯》为题,各抒己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6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