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搭石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22-10-31 17:25:54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王崧舟搭石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王崧舟搭石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出自俄国作家叶·诺索夫之笔,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理”的特点: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抢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是率性而为,毫无顾忌。作者通过拟人和夸张的写法以及风趣而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只具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其的欣赏和喜爱。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概括动物特点。
师:请用“公”字扩词。
生:公园、公物、公牛
师:西班牙人好斗牛,斗的可都是公牛。
生:公羊、公鹿、公鸡
师:有一种公鸡叫斗鸡,这种鸡特别好斗,为食物或为地盘,直斗到最后一滴血干为止。古人好斗鸡,据说李白因斗鸡斗红了眼,竟拔刀把对手捅死。为鸡杀人,远走天涯成了逃犯。
生:公羊、公鹿、公狮……
师:公狮又叫雄师。凡公鸡、公牛、公羊、公鹿……大都好斗,本文讲的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这只白公鹅是否也好斗?请看要求读课文:1、读准字音;2、感觉这只白公鹅是否好斗。
师:作者不愿意将“好斗”塞给他的白公鹅,他说,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应荣膺——
生:海军上将!
师:海军上将,一军之统帅,好斗?“好斗”配给村野莽夫还差不多。“海军上将”用哪个词恰当?
生:威震一方!
【整体把握,从文章中抽离出白公鹅的特点。】
二、 精读课文,感悟文章写法。
1、现在,我们请这位威震一方的海军上将出场。请一人读第2段,其他人注意上将的步态。这位上将一出场,怎样摆威?步态总是怎样?(慢条斯理、从从容容、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这叫做第一幕:上将出场,不慌不忙。(学生记录:上将出场,不慌不忙)
2、出场了,就得表演了,请一人读第3段。这表演只是小试了身手。“身手”在这里引申为本领。小试身手,结果怎样呢?结果满河晃荡(学生记录:小试身手,满河晃荡)
3、接读4、5段,这次写什么?(与人争水)与人争水时,这只白公鹅极力炫耀它的威风,这是什么?(耀武扬威)(学生记录:与人争水,耀武扬威)
4、闹够了,该退场了,读第6段。退场之前,还干了什么?这可不是暗地里干勾当,这叫什么?(明干勾当)(学生记录:退场之前,明干勾当)
5、总结笔记。作者分四幕夸他的白公鹅威震一方:
上将出场,不慌不忙
小试身手,满河晃荡
与人争水,耀武扬威
退场之前,明干勾当
【整体把握后的精读,深入字里行间。分别从写了什么,结果怎样两个维度提炼文章的内容。提炼之后,猛然发现,一首工整的小诗呈现眼前,惊喜与满足写在了脸上。这样的阅读,享受着文章,也享受着创作。】
三、 品析课文,体会作者语言。
作者从出场、小试、大闹、退场四幕,夸奖他的白公鹅,现在,我们从这四幕夸奖作者的文章,一品作者语言的特点。
出场:
生:“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说明白公鹅决不轻易落步。
生:“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在地上。”“先……再……然后……”不慌乱的走路顺序。尤其是“摆一会儿这个姿势”,足见这只白公鹅非常满意它的姿势。
生:“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顶着一罐水,多稳啊!
师:稳若——
生:稳若泰山!白公鹅形象跃然纸上。
师:语言生动形象,白公鹅栩栩如生。(板书:生动形象)
小试:
生:“当白公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用水面与芦苇侧面说明白公鹅翅膀威力之大。
师:啊,是这样啊!我正纳闷,明明写白公鹅,却写水面与芦苇,以为是多余的,看来写水面,写芦苇并不多余。这叫做语言简练。(板书:简练)
大闹:
师:这段里的“赖着,厮打、耀武扬威”可不是褒词,这些词语是作者讨厌这只白公鹅,所以,这段话应该这样读,师满含恼怒读。
生:不能这么读!这里明贬实褒,表面恼怒,实则喜欢。
师:哦,正话反说!正话反说有什么好处?(板书:幽默)
退场:
生:“有多少次,它径直把我罐头筒里的鱼饵咽进了肚里,有时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这里也是正话反说,表面讨厌,实则欣赏。
师:欣赏它明人不做——
生:明人不做暗事!
【隐去老师光环,让学生成为明星。学生运用既往经验,独自品析语言。其言其情,无不令人刮目相看。从写作的角度建构阅读课堂因此有了坚实的依据。】
四、 总结板书,启迪写作灵感。
读板书前三行,这是作者夸他的白公鹅。读后三行,这是我们夸作者的语言。我们也学作者的语言,夸夸我们喜爱的小动物。希望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当堂小练笔)
附板书:
白公鹅,
海军上将,
威震一方!
出场、小试、大闹、退场,
简练、幽默,
生动形象!
【板书将教学的两条线串联起来,前三行是阅读成果,后三行是写作提示。连接的交点是三四两行,威震一方,是白公鹅的特点;出场、小试、大闹、退场,是特点所需的材料。正是这些实体材料,为品析语言提供了鲜活的例证,从而使享受文章的愉悦延伸到赏析语言的境界,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写的参悟。】
课后反思
在阶梯教室上完课,得到两钟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兴奋地竖起大拇指:“匠心独运,至精至神!”一种迷惑地问:“讲那些干什么?让学生反复地有滋有味地朗读不是更好?”
确实,这节课一改往日的阅读模式,试图从写作的角度建构阅读课堂。往日的阅读课堂止步在第三读,即粗读,整体把握教材;精读,深入理解教材;品读,获得审美愉悦。老师们所说的有滋有味的朗读,就是获得审美愉悦的品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一波又一波的情感高潮,的确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可是在书声琅琅的背后,我想提醒:朗读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音色,比如肢体语言。朗读很好的人,不见得擅长写作。读得声情并茂,写得干瘪枯燥常有。所以,止步在审美愉悦的品读不够,还要延伸到第四步——赏读,鉴赏写作特色。课例的第三环节品析作者的语言,就是赏读。
本课的第三环节,学生运用既往经验,独自品析语言。本来担心不知所云,没想到,其语言其才情,大出意料,说明学生具备赏析文章的能力。既然具备这种能力,就应该将阅读延伸到赏读——从写作的角度建构阅读课堂。这种课堂对阅读的指向性更明确,这种课堂里出来的学生,应该不怕写作。是不是这样,恳请有兴趣的老师一起探讨。
王崧舟搭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4、启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感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
1、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大家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能说说什么是搭石?(简笔画)
3、那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过渡:搭石看似平常,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睁大双眼,用心去发现美,欣赏美。
二、朗读课文——体会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美的画面。(生读文,找句子)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句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2)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此时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当搭石摆好了,此时老人又会想些什么呢?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搭石已经摆好了,她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行为美。)
(3)指名读,再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4)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奉献美)
年老的人调整好搭石,接下来就是走搭石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走搭石吗?能不能像我们上下楼梯、过桥那样悠闲、慢慢地呢?
句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谁来走搭石了?(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没有)动作是怎样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2)理解“协调有序”。
①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②师生合作读一读。
小结得出:。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和谐美(板书:和谐美)
(3)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②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③感情读这两个词语。
④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变成诗的语段)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中悟美。
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句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那他们是怎么做的?(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过)(2)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概括为:谦让美(板书:谦让美)
(3)读句子。
句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理解“伏”。
透过这个“伏”字,你体会到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敬老美。
(2)理解“理所当然”。
①乡亲们把什么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②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呢?(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胆小的孩子、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
假如遇上怀抱宝宝的妈妈走搭石,年轻人总要________。
假如遇上拿着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________会________。
假如遇到____,_______会________。
假如遇到____,_______会________。
③感情朗读这句话,读中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④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结:其实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有很多(板书:……)
四、总结升华——感受美
面对这样的一排排搭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最后一自然段)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互帮互助)今天我们走进了刘章爷爷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搭石吗?(不是)那他在赞美谁?(借搭石赞美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板书)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中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走向生活——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可以找到美?
课堂总结:同学们,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和敬老美,还有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以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作业设计:
1、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2、小练笔: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写一写吗?
教学反思:
《搭石》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借用了知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巧妙设计即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还未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板书与讲解有时未能同步。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王崧舟搭石教案 篇3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师:同学们,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
生1:读诗。
生2:读诗。
师:我们的古人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
(生齐读《鸟鸣涧》、《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师: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情怀。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夜晚水乡幽美的景色又勾起作者哪些遐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
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生:夜晚。
师: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静谧。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一读题目?
(指名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夜的感觉,读出了泊的情怀。真不错。
二、通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
(生1朗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
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4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也想读。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还想读吗?现在,分男女生读。男生读前四字,女生读后三字。
(男女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的插图,自由读诗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同桌先交流一下。
(生自学自读,同桌交流)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师: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师:你在用心灵思考,你有诗人的潜质。谁再来说?
生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师:好词好句不断从你的心里流出来。谁再来说说?
生3:第一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闭上眼睛,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悟,齐读诗歌!
(生齐读)
师: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候,本该是干什么的时候?
生:睡觉。
师: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说明了他没有睡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难眠。
生2:不眠。
生3:未眠。
师: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愁眠”)
师:有点愁,再读。
(生齐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诗人为什么愁呢?
生1:他赶考落榜。
生2:亲人离去。
生3:有烦心的事。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下资料。(大屏幕出示,指一名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