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采 薇》教案优秀8篇正文

《采 薇》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04-23 06:26:27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爱岗的小编小鱼儿为家人们收集的《采 薇》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

《采薇》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 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 翻译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诗经采薇》原文注释及译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刚发芽)止(语气词)。曰归曰归,岁亦莫(“暮”的古字)止。靡(无;没有)室靡家,猃狁(猃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闲暇)启居(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猃狁之故(以上两句是说远离家室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说野豌豆长大了一些)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非常强烈),载(副词,又)饥载渴。我戍(防守)未定(稳定。这句是说驻防未有定处。),靡使(使者)归聘(问候。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坚硬。指薇将老而坚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现代对农历十月还称为“小阳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为“止息”意),不遑启处(意同“启居”)。忧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归来。一说“慰勉;慰问”。不来:是说无人慰问)!

彼尔(花繁盛有样子)维(语气词,加强语气)何,维常(常棣,一种植物名)之华(以上两句是以开得很繁盛的常棣起兴,引出下文对壮盛军容的描写)。彼路(“辂”的假借字,大车)斯何(意同“维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的样子)。岂敢定居(犹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抄行小路为“捷”。三捷:言多次行军,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强,威武)。君子所依(“依”犹“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隐蔽。此句说步卒借戎车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闲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象弭(mi,弓的一种。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鱼菔,就是用鱼皮制成的箭袋)。岂(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备),猃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紧急。此句说猃狁很猖狂凶狠,敌情很紧急)!

昔(指出征之时)我往(到……去,指到前线去)矣,杨柳依依(杨柳柔弱随风不定之样子)。今我来(归来)思(语气词),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迟缓的样子),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采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资料,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礼貌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向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向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此刻,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玁狁孔棘棘——急jí

岁亦莫止莫——暮mù

彼尔维何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齐读或点名个读

(3)放录音,听读课文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遑,闲暇

忧心孔疚: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车: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能够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就应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必须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明白,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就应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比较,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礼貌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最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刻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感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就应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那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比较: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礼貌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那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好处。

《采薇》优秀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资料与情感;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意象、叠词、表现手法、章法特点等方应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1.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3.关于玁狁(注:课本上写作“狁”,电脑无法识别)

教学大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潜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好处,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潜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2、背景介绍

3、相关资料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三、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彼路斯何

(5)象弭鱼服

(6)(xian)狁孔棘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描述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透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到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三)课文分析句段详解

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述,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五)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

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好处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种“清幽”的色彩。个性是透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变化,最后最后能够回家了。

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十分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背诵课文

《采 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作业设计: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