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西学东渐(优秀3篇)正文

西学东渐(优秀3篇)

时间:2023-10-18 00:11:30

西学东渐是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那么你了解西学东渐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西学东渐(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西学东渐 篇1

第20课 西学东渐(预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维新思潮

难点: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自主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1)

(2)

2、目的:

3、代表人物:

人物 活动 主张 影响

4、评价:

①开风气之先,学习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抗敌态度鲜明主动,是当时最先进中国人

②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仍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行为。

二、体用之争

1、背景:

2、主张:

3、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大办实业,开展了洋务运动。

4、洋务派与顽固派:①同:                                        ②

异:

5、评价①进一步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仍以“中学为体”,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

6、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脱胎于洋务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立场,积极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②中法战争后,一些佼佼者提出改良政治,实行             的要求。

7、体用之争的影响:(1)局限:

(2)积极性:

三、 维新思潮

1、成因:(1)

(2)

2、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理论特点是把                 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打着孔子亡灵为号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著有《               》和《              》

②梁启超:积极宣传     思想,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应用于社会领域,主张实行              政体

③谭嗣同:以资产阶级的            观念,批判专制君权、纲常礼教,倡导        。

④严复:是系统地将西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提出“以     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                   ”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的道理。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主要内容:要不要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              ;要不要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问题反馈:

西学东渐(导学案)

一、情景导入

回顾影片《鸦片战争》,特别是有关“战争的开端及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部分。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二、合作探究

1、曾国藩:“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用勤远略。”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慈禧为何支持洋务派的观点?“体用”分别指什么?

2、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并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张或思想特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三、精讲点拨

四、当堂达标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    )

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志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   )

a、仿制西式武器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c.深入了解西方          d、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牢笼

3.“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

4.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     )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之间联系的表述,不正确是 (   )

a、后者是在前者失败后兴起的

b.后者对前者既有否定又有继承

c.前者为后者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d.两者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

五、总结提升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

主要活动

特点

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术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民主制度上。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西学东渐(课后案)

复习训练

1.维新变法运动成为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社会效应主要通过(   )

a.康有为两部著作               b.严复的《天演论》

c.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d、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2、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b.中国人善于学习

c.谋求社会进步和国家独立         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帮助

4、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5、下面属于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不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b.都主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d.都认为中国的制度好于西方

6、洋务运动不能真正救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b.列强持续的侵略使中国缺少安定的环境

c.洋务派只学习先进技术,不进行制度变革

d.缺少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支持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西学东渐 篇2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第一课内容,前四个单元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的基础上才能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因此,本课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人们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在必修ⅲ模块中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艰难渐进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

1、提供有关文字资料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设疑引思,使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课堂辩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与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教学重点)

2、评价洋务思想,认识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

三、教法

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资料分析法、问题设计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角色饰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奔驰(日本)、梦特娇服饰(法国)、诺基亚手机(芬兰)、肯德基(美国)、电脑(第一台产自美国)。以上涉及的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现在我们随处可见,已广泛接受。但在近代中国却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西学东渐之路。

设计依据: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导课更加直观简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首先让学生粗略阅读课文,找出本课向西方学习的几大阶段:(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并说出这些阶段分别与哪些战争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而探讨得出结论:向西方学习是在民族危机时刻,因此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相结合。

设计依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抓住时代主题,培养爱国情感,

一、开眼看世界

引入资料:材料一:林则徐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首先,引入林则徐和魏源的两则材料,然后依据材料设计提出相关的问题

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应当如何评价?③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其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认识到林则徐、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主要倡导者;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训练军队、抵御侵略;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可贵精神;理解这一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认识到林、魏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设计依据: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放眼世界、探索进取的精神

二、体用之争

1、洋务思想

设问: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想?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掌握重要概念及其提出的目的。

资料引入:材料一:奕忻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材料二:李鸿章说:“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富强,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

材料三: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课件展示奕䜣、李鸿章和冯桂芬的三段言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①三段材料中,洋务派各提出哪些挽救时局的(自救)主张?②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思想的思想认识有什么继承和演变?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问题。归纳洋务派提出的主张,“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从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对两代政治人物的思想认识作比较:(继承──都主张学习“夷之长技” 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演变──40年代,“师夷”内容局限在西方军事技术方面,“制夷”反侵略思想是精髓。60年代,“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付诸了实践,镇压人民反抗成为当务之急)

设计依据:通过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异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习惯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资料引入;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抗外侮。

引入李鸿章和顽固派大学士倭仁的两则材料,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①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有何异同?②“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与课文相关内容,小结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及其异同。深刻理解洋务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其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

设计依据: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早期维新派

出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冯桂芬的思想与郑观应的思想有何不同?

通过分析导出:洋务思想的局限性——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后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

早期维新派转向: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三、维新思潮

课前学生自学课文,分组合作,归纳维新派观点及作用;搜集相关资料,根据老师设定的特定情境(时间、地点、人物: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和顽固派李鸿章、荣禄)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课堂上开展大辩论。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具有思想解放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设计依据:培养合作意识,锻炼组织策划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比较历史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完成如下表格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无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四)小结

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围绕救亡图存,如何向西方学习的主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渐进历程,不但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空前解放,而且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这些先进思想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的出路依然在茫茫的摸索中前行

(五)、板书设计:(既 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又突出了西学东渐的渐进过程,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线索)

抵抗派 :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军事技术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造器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学政治制度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五、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着重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料作依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西学东渐 篇3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教学目标]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传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内容;掌握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意义。 2.通过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来华传教历史的学习,掌握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和状况;通过对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作的史实探察,感知早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大量历史信息的冲击,基本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能够正确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相关评价。 3.通过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历史的学习,认识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平等对话是人类交往的正确方式。理解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意识,抛弃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中外交往意识和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学的传入 难点:评价西学东渐 说明:1.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是在明末。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西学传入是鲜明的特征。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看,对明末知识分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对以后历史发展和对今天现实的警示意义上讲,早期西学东渐也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2.从知识积累上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储备。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看,一是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层次较高,其次是新航路发现、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交叉在一起,头绪比较多。从西学东渐这件事情来看,发生在真正的世界历史出现的时代交叉口,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教学设计]1.悠久历史联接东西双方---导入新课:回顾历史引导解决什么是西学东渐,不仅导入新课,而且提醒学生关注西学东渐的内容突破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和藩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运用马可波罗这样已经学过的内容又可直接导入传教士来华背景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时间线索来把握历史的能力。在远古时代,东西双方在对方眼中都是一个梦,一个神话。希腊人最早把中国人称为“赛里斯人”,“身高达十三肘尺”,“寿逾两百岁”,“皮与河马相近,故万箭不能入”,中国人简直是半人半仙。我们的《山海经》也说西方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西方人在中国人的眼里也是半人半仙啊。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汉王朝到宋王朝长达13xx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这古道悠悠的漫长商道上,美丽的丝绸作为主要介质在沟通东西方,可见,那时交流的主体是什么呢?预设答案:器物交流占主体。是啊,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把欧亚的交通渠道变得更为畅通,看看频幕上的这幅画面,此时有一个欧洲人倍受大元皇上忽必烈的亲睐,这个人是谁?他有何贡献?预设答案:是马可•波罗,他后来向欧洲口述了,《马可•波罗行记》激发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兴趣和信心勇气,大航海时代来临了。这件事情说明东西方交往还是持续了传统,书中重点介绍的是中国的富庶繁华。物质交流还是核心内容。因此刺激了东西方新航路的发现,15世纪的大航海一开始,真正的世界历史也就开始了,中国也被纳入了世界体系之中,请观看一个画面,这仅有一面墙的天主教堂是什么地方?这里为何有天主教堂?预设答案:澳门,因为在明朝后期,葡萄牙殖民者已经占据了我国澳门。好的,殖民者利用澳门基地创建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但还是为了物质利益。可是能获取高额利润的商业,更加顺利安全的航行,为大量的欧洲人来华提供了经济的、地理的诸多方面的便利。也就在这个时期,西欧天主教一家天下的历史被打断了,请看画面,这是著名的德国人马丁•路德,他在1517年发动宗教改革运动,新教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天主教为了捍卫其地位,大量选派如耶稣会士这样的精英力量四处传教,扩大天主教阵地,这件事以后还要详细讲述。这里,我们已经关注到一个问题,代表基督教文明核心的或者说是思想的东西---即基督教就被这些传教士带到东方,与以前的东西方交往大不一样了。东西方在继续大量的物质交往的同时,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正在变革的思想文化。以此为内容的交往我们称为“西学东渐”。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有两次,这第一次就是明末清初发生的,我们把他叫做“早期的西学东渐”。2.搭建西学东渐平台---把基督介绍给中国:通过以上学习总结传教士来华的国际国内背景,同时鼓励和引导同学从东西方角度回顾最近所学的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然后以利玛窦为代表通过叙事的方法去理解传教士来华后的传教活动,掌握他们的活动特征,对他们的活动目的进行评价。看来传教士来华是有许多原因的,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和以上所讲内容归纳一下。 预设答案: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倾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16世纪中叶开始,天主教耶稣会士远涉重洋,源源奔我明朝帝国而来。物质交流是为用,好理解,容易成功。可是当异质文化碰撞,必然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应当说是历尽千辛万苦。从当时中国著名思想家,江南泰西学派的重要人物为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的折扇题诗,就可见一斑。(见材料1)利玛窦从南而北,自1582年来华直到16xx年在北京去世,时间长达27年9个月,是名重一时的传教士之一。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人,请看书中利玛窦的画像。在观察中,我补充一些资料: 1582年,利玛窦刚来中国在广东肇庆传教时,与他师傅罗明坚二人仿照中国和尚的样子,剃光头发,改穿僧服。以后进入内地,随着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在到韶州、南昌、南京后改穿儒士服装,去世时,其弟子游文辉为怀念而创作了利玛窦油画像。你们觉得这种服装的改变是为何? 预设答案:融入中国社会,取得中国人的认同。开展传教活动。 请大家浏览教材上利玛窦的事迹,想象利玛窦有一定的成功是依赖于怎样的做法? 预设答案:入乡随俗;科技吸引;接近官员;文化对接。 从他的事迹来看,利玛窦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位博学的人。我感觉他更是一个智者。康熙大帝所指的利玛窦方式就是他以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方式推动异质文化的交融。由此,我就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百折不回?那时殖民者到澳门是谋财,是梦想用武力征服东方,换取现实的天堂般生活;而这些传教士却梦想用文化征服东方,这要靠什么支撑艰苦的传教活动呢? 讨论总结为:god(上帝),perseverance(毅力),friendship(友谊),knowledge(学识) 日本作者平川佑弘在《利玛窦传》一书中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而在xx年在首都北京的中华世纪坛雕塑的百位影响中华历史名人雕塑中,有两位外国人位列其中:马可•波罗,利玛窦。正如有学者指出,前者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而后者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你会怎么理解呢? 预设结果:前者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繁华发达,燃起了西方寻找新航路的激情,改变了世界。后者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发了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某种程度改变了中国。 3.结出西学东渐硕果----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反复通过材料和教材总结早期西学东渐的具体内容,构成早期西学东渐完整的知识结构,接着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不同反响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肯定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文明交往,文化交融是人类的智慧,是给后人的一笔财富。利玛窦不仅给中国送来了时间(自鸣钟、日晷、沙漏等),还送来了空间(世界地图)——全新的空间概念。 那么究竟这些传教士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如此关注呢?除了基督教以外,还有什么?请大家根据我提供的先看教材填写早期西学东渐内容列举表:

分类

学科

时期

代表人物

来源

形式

列举

数学  天文学 地理学 物理学 美术 音乐 建筑 哲学 逻辑学

希腊文化

文艺复兴的近代文化

利玛窦

徐光启

李之藻

杨廷筠

翻译原著

创作

传教士和中国学者有合作

文字,

地图,

绘画,

器物。在难于填写的项目上清参照我提供的材料,(见附录材料2)。 由此,我们看看两个评价。(见附录材料3、4)。你认为两人的评价侧重于什么方面? 引导出预设结论:前者侧重西学东渐;后者侧重宗教传播的作用。 这真是一次大碰撞啊!从民间到官员朝廷,从百姓到皇上,从沿海到京城,从自认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建筑工程到艺术领域,可以考证的事情还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也不少。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否少了一些什么? 引导出一些思考:没有正规学校和机构,没有中国留学生去西方,科学并没有独立,与神学、儒学、政治搅和在一起,东西方思想文化尚处于初步结合时期。 无论如何,丝绸之路13xx年后出现了马可•波罗,又3xx年后来了利玛窦。可以说,如果没有利马窦,如果没有李之藻、徐光启,我们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启蒙还要晚不知多少年。在当时可喜的是有一批人出现了觉醒。比如徐光启,他不仅致力于西学的传播研究,甚至想去西方直接见识,教材55页的知识链接中提到的朱宗元认识到了中国已经出现的严重差距。这些都足以说明早期西学东渐的重大影响。但也有让人懊恼不已的场景。利玛窦献上的世界地图被皇帝做成了屏风,根本没有去注意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太平洋和长城以外的世界!西洋钟、望远镜,这些本有着科技含量的东西来到当时的中国却成了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利玛窦去世时差一点在北京都不能安葬,还是在许多人的力争下安葬。但墓葬后来还遭到几次毁坏。或许当时,传教士们也许一边用这些东西贿赂官员,一边在内心对大明王朝、大清帝国感到不屑。在一个把科技当作“奇巧之术”而摒弃、蔑视的国家里,这些东西的价值仅在于它可以使传教士能够登陆,能够传教!利玛窦自己就在札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谈淡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做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所以金庸大师在武侠小说《碧血剑》中就有一个利玛窦制造火药武器训练人员帮助袁承志的情节,发明者成立学生!这足以让我们深思。 4.穿透历史看世界----把世界给每一个人16世纪,有人把他称之为一个“革命的时代”,东西方已经出现了两种交往方式,澳门标志着殖民方式,传教士标志的利玛窦模式。两相对比,我们有怎样的感慨呢?后来的殖民者更加肆无忌惮,把文化也拿来做为殖民的遮羞布,演绎了一次次东西方关系的悲剧,直到今天还无法摆脱东西方关系的正常道路上来。东西方交往在以后走上了人们不愿意的道路上了。往事不能追悔,但来者犹可追。 1983年,中国台湾举行利玛窦来华传教400周年纪念活动。发行了纪念邮票。 xx年,中国台湾大师李敖来北京专门瞻仰了。“洋和尚的墓地”。 xx年深秋,上海隆重举行了“——1607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出版4xx年周年纪念”活动。利玛窦的后人、徐光启的后人、熊三拔的后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场面十分热烈。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交通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财富的追求哪里是个头啊,如果把文化交融作为根本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把理解尊重作为交往基础,那距离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就不远了。由此来看,利玛窦模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撷取、包容、结合,人类一定会更加安宁与祥和。请读一下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诗歌,体会我们所学习的早期西学东渐吧! [资料附录]材料1: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刹标名姓,山山纪水程。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光上国未?中天日正明。-----(明)李贽材料2:17世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列表16xx年 利玛窦著《坤舆万国全图》。16xx年 利玛窦著《乾坤体义》 《四库全书》称之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16xx年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译欧几里德原著前6卷。1623年 艾儒略、杨廷筠作《职方外纪》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1624年 毕方济、徐光启 灵言蠡勺 译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1628年 傅泛济、李之藻等翻译亚里士多德《论天》,注释本。1631年 傅泛济、李之藻 名理探 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前10卷,第一次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著作。1634年 徐光启、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制定《崇祯历书》。历时5年。1641年 南怀仁等翻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后20卷。材料3: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1989年材料4: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教皇若望•保罗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板书设计]

早期西学东渐

原因

(16世纪中叶)

内容与特点

意义

地理,殖民,

历史,宗教,

中国政策变化

西方科技文化

伴随着宗教传入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开中国知识分子眼界 [训练设计]以下两则材料均选自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中国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年): 1.中国最大的哲学家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活了七十余岁,一生以言以行以文字,诲人不倦。大家都把他看为世界上最大的圣人尊敬。实际上,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他的后代子孙一直受人尊重;他的后嗣族长享有帝王赐的官衔厚禄及各种特权。除此之外,在每一城市和学宫,都有一座极为壮观的孔庙,庙中置孔子像及封号;每月初及月圆,及一年的四个节日,文人学子都向他献一种祭祀,向他献香,献太牢,但他们并不认为孔子是神,也不向他求什么恩惠,所以不能说是正式的祭祀。----第23-24页 2.从皇帝到平民,儒教最隆重的事,是在每年的某些季节,给逝去的祖先献供,有肉,有水果,焚香及丝巾……穷人则以纸代替丝布。他们认为这是尽孝道,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教之致也”,他们并非认为死人会来吃上述的东西,或需要那些东西;他们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别的方法,来表示对祖先的爱情及感恩之情。-------第85页 3.有些人曾对我们说,订立这些礼法,主要是为活着的人,而非死人;即是说,那是为了教导子孙和无知的人孝敬仍然在世的父母。看到有地位的人,侍奉过世的仍像在世的,自然是一种教训。无论如何,他们并不想逝去的人是神,不向他们祈求什么,祝愿什么,与偶像崇拜无关,或许也能说那不是迷信,虽然最好在成为基督徒后,把这份孝心,改为对穷人施舍,以助亡者之灵。 ---第85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则材料都记述了明朝社会的一些场景,你能找出哪些来? 答:祭祀孔子;祭祀祖先; (2)材料1认为孔子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尊敬原因正确吗?为什么?孔子的“以言以行以文字”,你能按要求列举一例吗? 答:基本正确。孔子是以自己的道德和文化遗产受到后人尊敬的,他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言(一句名言)机动答案 行(一件事情)私人办学;著书立说;周游列国 文字(一本书)《春秋》《诗经》 (3)材料2和材料3是说得同一件事情,一般中国人主要在什么季节的什么节日进行?你觉得两则材料所说的观点对吗?面对今天传统节日的传承,你有何启迪? 答:春季;清明节 符合中国人的祭祀目的:怀念祖先,教育后人 倡导现代孝道,重建现代伦理,是我们今天利用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4)材料3可以看出,利玛窦的目的是什么?他认为达到目的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你怎么看? 答:让中国人信仰基督教。 把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与基督教的信仰结合。 看法:文化交往应该在平等基础上互相撷取,吸收,融合。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