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三教案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4篇】正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4篇】

时间:2023-08-04 23:01:06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

1.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2.说教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课后练习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

⑤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

⑥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⑦探究“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

⑧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⑨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5.板书设计(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   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方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

一、自主学习

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探索背景

3、预习注音

徘徊(      )        长歌当哭(    )   菲薄(    )          踌躇(     )

桀骜(      )          黯然(    )         噩耗(    )            肆无忌惮(   )

喋血(      )          攒射(    )         屠戮(    )            和蔼(    )

浸渍(     )           殒身不恤(      )   洗涤(    )            绯红(    )

尸骸(     )

二、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三、当堂检测

《新()新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四、巩固练习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五、收获和疑惑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3

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李国栋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

2、了解课文背景(3。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2、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3、我也有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愤忧虑全在文中十处血语上。”今天,我想通过课文这十处写血的文句来引导大家对全文做一个把握,先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文中十处写血的语句。

4、按课文顺序给十处写血的语句归类,分析内在逻辑关联。

鲜血

第一、二部分------------------血

( 交代写作缘由:记念流血者) 淡红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难的实况---“罪” ) 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战

(总结教训----“罚” ) 淡红的血色③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学生默读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记念死者------悲痛

痛斥论客------悲哀

⑴写作缘由 控诉当局-------愤怒 “悲愤”

激励猛士-------哀痛

唤醒庸人--------悲哀

⑵学生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问讨论:“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血的颜色为什么减淡?)

2、速读课文三、四、五部分,刘和珍等人的喋血情况怎样?

血痕(罪证)

喋血 抨击当局杀人

血污(罪证)

3、学习第六、七部分(罚)

⑴总结历史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大量的流血牺牲只换来极少的成果。

⑵提问:淡红的血色怎么又“纵使洗成绯红”?苟活者又为何只看见淡红的血色?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

1、探讨两个疑问:见上⑵ 。 鲜血----淡红----绯红----淡红

2、研究几个重点文段的语言。

二、讨论

1、“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的血色”?

2、“淡红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绯红”,最后还是“淡红”?

提示:①联系语境

②关注行文逻辑

明确:烈士鲜血虽为庸人随着时间淡忘,但鲜血不会白流,也应当有其影响和意义,人们会逐渐明白烈士之死的意义。在先生看来,这样的牺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终还是归于“淡红”。

三、具体探究重点文段的深层含义。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结

1、情感线索 主题思想

2、先生的“孤愤”和“救世婆心”。

五、课外延伸阅读和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中记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2、写一篇学习心得。

六、让我们在本课结束时,齐声朗诵陶渊明的《挽歌》来寄托我们对烈士的感怀和哀悼之情吧。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滴殷红的血。

附陶潜《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硗。马为仰天鸣,风为白萧条。幽室一已闭,前年不复朝。前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

[ 李国栋,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近30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

通联地址:四川成都郫县一中语文组 611730 电话:500]

作者邮箱:

[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4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县第一中学 曹 农【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⑵ 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能力目标:

⑴ 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⑵ 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课堂教学两课时,训练两课时。

【预习提纲】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3、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上一课我们了解了用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来概括北大的优良传统,并明白了北大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正是集中体现了北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其实在那黑暗的年代,不仅北大,当时北京其它高校的爱国学生,都曾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来挽救民族的危亡,甚至为此流血牺牲。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四十多位青年学生,不仅有北大的,也有其它高校的,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并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刘和珍就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下面就请几位同学按要求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惨案的经过,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二、学生结合已发背景资料和课文中的有关信息介绍

用投影仪打出要求:

1、惨案发生的原因。

2、惨案发生的经过。

3、惨案发生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反映。

(学生作答时,教者可结合本题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提炼、概括、组织作答)

从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次学生游行请愿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的热诚,是为了声援当时政府的外交,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可这一合理合法的爱国行为却遭到了卖国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请愿群众死伤至数百人。当时受伤的还有我们熟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这次清愿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李大钊。另一位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儿子,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也在执政府前被士兵用刺刀刺伤。惨案发生后,全国各界一致痛斥反动军阀的残暴行径,中共发表声明,指出段祺瑞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卖国贼,号召全国人民“声讨之”。著名作家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新中国的女子》等文章来愤怒谴责军阀的暴行,盛赞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精神;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著名作家朱自清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鲜血还洒在他身上,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语老师著名作家林语堂,写下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怀念自己的学生刘和珍,痛斥军阀的残暴;著名诗人闻一多也发表了《文艺与爱国──记念三月十八》 。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鲁迅当时就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在得知惨案后,更是悲愤难当,于当天就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接连写下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如此“讨赤”》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驳斥无耻文人的谎言。经过冷静思考后,作者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分析总结了这次惨案的意义与教训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

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并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教者可从其中选择十个词听写)

徘徊 正告 寥落 倘使 洋溢 痛定 出离 深味 菲薄 惨淡 淋漓 洗涤

造化 微漠 踌躇 诧异 桀骜 锋利 租赁 旧观 引退 黯然 噩耗 不惮

立仆 尸骸 创伤 沉勇 转辗 攒射 屠戮 寥寥 浸渍 绯红 山阿 从容

干练 依稀 微茫 直面 正视 广有羽翼 殒身不恤 长歌当哭

三、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那么根据你们已有的阅读和写作的经验看,这类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

(教者可将学生的回答逐一写在黑板上,一般会有:交代写作的缘由,记叙怀念对象的生平事迹,概括怀念对象的思想、精神,对怀念对象进行评价,抒发怀念之情,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

明确:在本文七大段中。

2、提问: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同学们所说的哪些文章中写到了?分别是哪几段?又有哪些是同学们没有说到的?为什么大家没说到?

(在同学们看书、思考、发言后,教者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总体思路)

3、提问:课文集中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的是哪几段?

明确:三、四、五段。

(这里可穿插问:是不是所有的怀念文章都要写怀念对象逝世或遇难、牺牲的经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搞懂作者用两段文字写遇难经过的原因和作用)

4、提问: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5、能找出标志句吗?

明确:第一段与第二段中的几个“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句子。

(教者视时间可引导学生弄清这几个句子与“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否矛盾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写作篇文章的具体缘由:

⑴ 应程君所请;

⑵ 刘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战友,使我怀念;

⑶ 抒发悲愤,祭奠烈士;

⑷ 提醒庸人,莫忘惨案)

6、提问:第六、七两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教者小结:全文思路的中国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继续反复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⑵ 文章第二大部分的顺序是什么?

⑶ 能否将第六段与第七段的顺序颠倒一下?

2、思考:鲁迅在本文写哪几类人?他们在惨案中的有哪些行为?惨案发生后,他们又有哪些反应?鲁迅对他们的情感与评价分别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问:作者为何从追悼会写起?

明确:

⑴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⑵ 便于交代写作的缘起。

⑶ 便于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

2、提问:三、四、五段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先回忆与刘和珍初识,再详写遇难经过。

3、六、七两段能否颠倒?

明确:不能。因为第六段虽然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之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冷静地揭示这次惨案的教训,而鲁迅是明确地表示他不赞成徒手请愿,认为以这种方式所流的鲜血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这里可顺带帮助学生理解本段中语句的含义)第七段作者是热情赞颂了此次惨案的意义,即显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和烈士的鲜血将会使“庸人”看到希望,将会激励“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这两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较为阴暗、消沉,而后者是肯定,情感较为激越、高昂,所以这样安排更能体现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悼念死者,教育、激励生者的目的。

教者小结,展示投影: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记          悼念烈士     爱

交代写作缘由  抒悲愤之情

念  (一、二)   唤醒庸人     憎

记念刘和珍君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和  (三、四、五)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君  (六、七)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

二、结合对文中人物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同学们在填写时要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人物类别 惨案中的表现 惨案后的反应 作者的评价、情感

真的猛士 欣然前往,互相救助从容遇难,殒身不恤 悲悼烈士,痛斥反动政府及走狗文人

奉献悲哀与尊敬

庸人(苟活者)

冷漠旁观

忘却悲哀苟且偷生

提醒,并给予希望 中外杀人者及反动文人

凶残虐杀

制造流言,掩盖诬陷 深感愤怒,斥其卑劣

2、教者要相机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能抓住关键词语并进行提炼概括,组织成精炼的语言作答。

3、本表格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4、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

三、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的二、四两段。

2、划出仍不理解的语句,下节课提出。

3、完成《优化设计》课内部分的作业。

4、完成《提高作业》课内部分的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思路来理解语句的含义。

3、讲评作业。

4、完成《记念刘和珍君》课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教者在检查时,可根据学生背诵情况,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结合文章思路进行背诵的技巧)

二、逐一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疑难句子的含义

(学生提出的句子大约和《教师用书》中的差不多,指导的关键是让学生把句子放在所在的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总体思路来理解,对于少数在语文界至今仍有异议的句子应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好。具体分析指导内容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读。

三、讲评作业

四、进行课堂训练

练习题为《优化设计》中课外练习二。

五、布置课后作业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