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二教案 > 语文 -《指南录后序》(优秀10篇)正文

语文 -《指南录后序》(优秀10篇)

时间:2024-03-29 08:04:47

《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记录了自己自一二七六年(宋恭帝赵显德祐二年)二月至五月受命出使元军,被扣留,后脱身逃出,被驱北行的一段历尽艰辛的经过!那么,这篇课文在讲解上,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语文 -《指南录后序》(优秀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重点: 篇1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编次了他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两篇。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始终不渝。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有一定了解。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记叙和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明乎此,也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

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你知其人吗?能吟其诗吗?

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奇文--《〈指南录〉后序》。

1、背诵《过零丁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天祥其人其事。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背诵《过零丁洋》。

1、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2、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创设相应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朗读正音

落实词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结合课后注释初读课文,划出有疑问的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注释中的注音。

2、划出课文中的难句。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5)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1、落实词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础。缺少这一环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了空中楼阁。

2、读到有情处,文也大半通。

理清层次

整体把握

从书序的特征入手,请学生找出表现文体特征的段落,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层次。

1、学生迅速找出第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以及题名。

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1-4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磨难种种。

了解文体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古人特别重视文体,《文选》、《古文辞类篹》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体编的。

反复诵读

品味课文

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

2、课文3、4、5段分别提到作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

3、诵读第4段。此段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拖沓?

4、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找到最有感触的一处,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

5、从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点。

6、提问要有开放度,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见,这样才能活跃思维。

7、让学生领会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的道理。

8、语言的调整实质上是情感的调整

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

1、背诵第4段。

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

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

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象,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作文

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积累和背诵。

2、读写结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作。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

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见【写作特点】一节

四、1.数

①数(音B shǔ义D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音A shù义F几<不确定数>)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数(音C shuò义C屡次)目项王

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音B shǔ义B计算)

⑤今夫弈之为数(音A shù义E技术),小数也

2.分

①予分(音B fèn义D名分)当引决

②五谷不分(音A fēn义A区分)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音A fēn义C长度单位)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A fēn义B分给)人

⑤自分(音B fèn义E料想)已死久矣

3.间

①至京口,得间(音B jiàn义A空隙)奔真州

②间(音B jiàn义间或与D接近)以诗记所遭

③道芷阳间(音B jiàn义B走小路)行

④中间(音A jiān义C介入,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音A jiān义G一会儿)

⑥又间(音B jiàn义E秘密地)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

⑦于乱石间(音A jiān义F中间)择其一二扣之

【资料窗】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教学难点: 篇4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四、语言练习。

(一)课后练习第四题。

(二)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三)将下列词语抄在笔记本上,解释并附例句。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

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设想与教法学法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用诵读法使学生整体理解,反复体悟作者的以死报国之志,用练习法使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用讨论法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朗读,讲读第5、6、1、2、3段

第一课时:讲读第4段,总体讨论与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背诵《过零丁洋》

二、听读

掌握“觇chan“萃cui”等字字音

三、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读读议议

第五六段

1、概括两段大意

2、这两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1、诗集的写作情况,结集的目的,诗集的命名。2、说明

第一段

(一)朗读第一段

(二)参照注解,理解文意。

(三)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词句

A、都督B、迫

C、战、守、迁皆不及施D、萃聚集

E、意F、缙绅

G、莫知计所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莫:没有人,不定代词作主语

H、众谓吾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

2、填空

A此段交待了文天祥出使北营的背景和当时的心情与意图。

表现了他在国事危急时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B此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C哪一句表现出使前的形势时北兵···。

D文天祥出使前的心情怎样?予不得爱身

第二段

(一)朗读

(二)练习

1、解释下列词句

A、构恶构:造成,恶:仇恨B、直

C、驱D、隐忍

E、将以有为也: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以”后省“此”

2、翻译

A、予分当引决,然而引忍以行

B、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3、讨论

A、这一段叙述了文天祥出使北营的经过

B、他出使北营经历了几个阶段?

···轻吾国/···不得归矣/···

C、分当引决”却“将以有为”表现了什么?这一段中抒情的句子有?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忍辱负重,图谋再举

第三段

(一)、朗读

(二)、练习

1、解释下列词句

A、具B、大举

C、诡辩D、草行露宿

E、无聊F、靡

2、翻译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3、讨论

A、给此段分层,分别概括大意。

得脱后的喜悦/受误后的困境/急于南下的急切心情

B、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奔”:急不择路的速度

“变”“诡”:形势的突变用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

“避”“出”“渡”“入”“展转”等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四、作业布置

1、熟读第四段

2、笔译第一段

五、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教读第四段

(一)朗读

(二)练习

1、解释下列词句

A几彷徨死B竟使遇哨

C所陵迫死D邂逅

E层见错出

2、翻译

A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三)给这一段分层

······不知其几矣/付之度外矣/······

(四)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五)作者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二、美读练习

1、十八个排比句的感情基调:抒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

2、停顿:分号的停顿较长

3、各句中的重音: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徨等词

4、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五、讨论

1、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一事说明了什么?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求欲死”与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互相矛盾?

“求死”是因“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是因为有机会跑,还可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此句是下文的纲,是历尽艰险而不死所依靠的信念。

4、文末为什么要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题名有什么含义?

以磁针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六、练习

1、课后练习四

2、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是V]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作V]

将以有为也[作为N]

为巡船所物色[被ADJ]

使北营[出使V]

会使辙交驰[使者N]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V]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V]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范围N]

七、作业布置

“隐忍”小议

附录:有关文天祥的对联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花外子规燕市冷;

柳边精卫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

明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北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和整散结合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使”“度”“间”等多义词的不同用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提问: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提问: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提问: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

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

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

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8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⑤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⑥偏义复词

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

⑦源于本文的成语

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

2.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3.难句解析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é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内容主旨】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

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见【写作特点】一节

四、1.数

①数(音B shǔ义D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

②此数(音A shù义F几<不确定数>)者用兵三患也

③范增数(音C shuò义C屡次)目项王

④蒙冲冲舰乃以千数(音B shǔ义B计算)

⑤今夫弈之为数(音A shù义E技术),小数也

2.分

①予分(音B fèn义D名分)当引决

②五谷不分(音A fēn义A区分)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音A fēn义C长度单位)有奇

④衣食所安,……必以分(音A fēn义B分给)人

⑤自分(音B fèn义E料想)已死久矣

3.间

①至京口,得间(音B jiàn义A空隙)奔真州

②间(音B jiàn义间或与D接近)以诗记所遭

③道芷阳间(音B jiàn义B走小路)行

④中间(音A jiān义C介入,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音A jiān义G一会儿)

⑥又间(音B jiàn义E秘密地)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

⑦于乱石间(音A jiān义F中间)择其一二扣之

【资料窗】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教学目标: 篇9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指南录后序教案 篇10

《指南录》,文天祥诗集。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集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这篇为“后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