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优秀13篇正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优秀13篇

时间:2024-04-07 19:26:08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山仔为大家整编的《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优秀1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

《朱德的扁担》是继《要好好学字》又一篇介绍国家领导人的课文,它 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写出朱德的故事。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全篇课文围绕“挑粮”这一中心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给人深刻启发。

课文一开始,我首先交代时间的背景和当时的形式。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却是不可缺少的,为下面描写监守革命根据地、挑粮做作了准备。在第二自然段里,主要写了红军战士为了坚守革命根据地,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程又长又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我在教学这句话时,重点讲解“可是”意思是虽然挑粮有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仍然争着去,谁都不后退。“每次……都……”说明战士们哪一词都毫无例外地抢着去,尤其一个“争”字,表现了战士部位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精神。“朱德同志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这一句话表达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一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也”、“一道”说明朱德同志并不置身事外表现了他和战士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多么值得敬佩!“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这一句表现了朱德同志挑粮的决心。这里,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几个重点字词: “藏”说明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连夜赶做”则表明了朱德同志既不误明天的挑粮 ,又有决不退出挑粮队伍的意思。而“朱德记”则含蓄地暗示了朱德同志知道战士们对他的关心,这三个字是对战士们好心的回应,也是自己坚持挑粮的决心的表露,使战士们越发敬爱他,也不再“藏”他的扁担了。经过对这些重点的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课文的含义也更加理解了。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感悟朱德同志的高贵品质,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图文结合 感知人物形象《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插图,感受朱德的品质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二、认真分析朱德的行动,体会朱德的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体会朱德的高贵品质,我们还即兴编排了课本剧,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3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 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教了《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

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可在课堂中,正在为这些词语怎样引入学生的视野中而犯愁,却发现课堂预设之外的惊喜不断涌现。

课堂中,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5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第二自然段叙述了红军战士们争着到茅坪去挑粮。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了朱德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他累着,藏了他的扁担,但他又连夜做了一根,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参与当时的艰辛,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逐步培养。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再思中感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之处

1、讲授本课,我从题目入手,采用层层问题展开教学: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把难点一步步地剥离,一个一个突破。

2、我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明白挑粮的不容易,尤其走山路,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让学生体会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了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1、在指导书写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而没有进行示范写,学生印象不够深刻,效果不好。

2、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分寸,应多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工具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起来就不会那么辛苦。因此,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四、改进措施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当然,还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6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7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因为文章篇幅较长,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学起来比较辛苦。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教学反思《《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再者,由于孩子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告诉了学生朱德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查阅十大元帅的资料。上课时,我让大家把查阅到的十大元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在教学时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先让他们在小组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8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地送给他一个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通过读图回答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这年的鼓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时代背景比较远了,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时候,有一定的时代距离感,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也有不容易把控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9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我通过“多读课文”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而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似乎大了一点。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课文中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讲读重点段落(第三段)。表现朱德高贵品质的两个关键成语我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来突破这个重难点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不同的个体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0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朱德的扁担”为题,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讲述的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文特点与学情分析,我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感知、创设情境的方式,了解故事背景、理解重点词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开国大典”图片及伟人的介绍,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颂扬,更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与教育。

交流资料,初识伟人。在导入环节,我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配以简介,再让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伟人。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朱德同志的身份及政治地位,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直观感知,深化理解。图片相较于文字,更直观、更具有冲击力。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将多媒体资源配之简要说明更便于他们进行理解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对“扁担”、“草鞋”、“斗笠”等词语进行理解时,出示相关实物图片,配以教师的语言补充,能让学生对这个物品的外形及作用产生直观感受。结合井冈山的地貌图片,再讲解挑粮路---“山高路陡”的特点,更具说服力,也更利于学生理解挑粮的艰辛。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每个自然段的练读及有感情朗读,旨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整篇课文没有一句对话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进行充分的描写刻画,传达情感。本文长句子较多,我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自主练习,在朗读时注意句中的停顿。在讲读故事的过程中,着重指出如“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藏”等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本节课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了“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及“大家因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两个问题。利用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从“藏扁担”、“找扁担”、“不藏扁担”中,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与敬爱之情。

升华认识,传承精神。在学习完课文后,推荐学生阅读《朱德的故事》这本书,号召学生传承朱德同志的伟大精神,做社会主义新时代优秀的接班人。课程的尾声与开头导入首尾呼应,伟人精神的颂扬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升华,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带给学生一次爱国教育的洗礼。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1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此时,人物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2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时,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教学之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查阅资料的作业,以便于孩子开门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刻了字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着眼于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和朱德同志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再者,由于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向家长了解,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关于朱德同志的资料,初步认识朱德,课中适时介绍朱德并交代当时的背景,补充讲解当时井冈山的军事形势,虽寥寥数语但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的问题很多,有词语类:会师、草鞋、斗笠、山高路陡、井冈山根据地、储备等;有问题类: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了一根扁担?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等等。引发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来学习,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图画体会“挑粮路”之长、之险,“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中的“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进而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只学了前两个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以督促2悟,并进行随文识字,大多数同学对这两个段落里的字词掌握较好。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3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 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