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9篇正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9篇

时间:2024-03-03 04:34:50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确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生字中“治、制”这两个同音字,我知道学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确定了本课的第二教学目标:学写生字:治制

在教学新课前,我复习了课文中的生词“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决心、治理、带领、千辛万苦;制服、安定、伟大、代代相传。”看似简单的三组词,其实是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词语。接着,我又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治水指的是什么水呢?”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学生就有点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视频正好帮助学生明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我紧扣“滔滔”二字让学生理解,因为洪水的大、洪水的凶猛,所以冲倒了房屋、淹没了农田,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没有吃的,禹饿 得两眼发花,他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 “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察看(),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原本想通过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的讲述,边讲述边填数字来引出这段文章,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当我出示了填空,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说下去了,我只好改变策略,改成提问“看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提了一些问题,我又做了一点补充,我说:“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添加了一个“送词语”的设计,我送给了学生“千难万险、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六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本课生字中的“治制”为同音字,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区别,我找来了古代的字,让学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旁,“制”与刀有关,所以是立刀旁。又通过学生自己组词加深理解,最后通过填空“禹下决心____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巩固。

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知道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1、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后来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 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 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的教学时,一看学生说不出来,我急了,就讲了很多,还有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要细细体会,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学生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开凿、挖河、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人们在挖河引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点,效果将更明显。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30岁、四天、十年、三次”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锻炼他们“说”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学设计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5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 “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 篇6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灾,08年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 篇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体会葡萄的多和美。通过欣赏各个地方水果丰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去葡萄沟游览了一番,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

在文本的赏析中,一个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把握好的话,学生的情感将被充分调动。“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可以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通过该词的学习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文本解析的不够透彻。在本堂课中,老师说的太多,以致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少了一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展示热情。

另外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力求问题设计的简洁。让课堂教学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问题设计更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9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 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间。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 "这一问题引导理解 "代代相传". 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以上是我课后的一点体会,感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