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物理教学反思最新3篇正文

物理教学反思最新3篇

时间:2024-01-16 05:07:27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该页是小编帮大家找到的物理教学反思最新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1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2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用心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主角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主角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主角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透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潜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潜力、教学研究潜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潜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潜力。

在新课程资料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务必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潜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齐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取的地位,务必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持续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1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1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3大要素,教与学是1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3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取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用心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透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那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职责,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物理教学反思 篇3

从近一年来的物理新教材的使用来看,新教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引入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寻找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中,整个教材,内容安排新奇、栏目设置巧妙、编排图文并茂,尤如一本儿童图书,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已博得同学们的喜爱。

一、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的转变

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变”字。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将新的课程理念渗入教学实际中,实现了教师的学生观的转变。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我们教师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实现了从关注这个学生是否聪明,而向关注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的学生观的转变。

(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变”。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了教师只是课程的从属者,课本知识的解释者的身份,使之变成课程的主体,是与学生、教育专家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的职责是:激励学生思考,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好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教师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中,是平等地位中的“首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人道的、、和谐的、平等的新型关系。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变”。

新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尽量让学生自我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知识和能力和谐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

(四)老师教学的课堂在“变”。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教学的课堂在“变”,即变得更加有活力、有生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也在变,即变得对学习更加有兴趣、更加爱学习。新课程把课堂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师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比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课堂气氛活跃”,教材中安排了特别多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去探索、讨论、分析,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得出结论。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课堂上洋溢着活动的学习气氛,充满了生机。

二、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开放性与指导性的关系,要把握好开放的“度”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突破“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但就探究性学习而言,问题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方面,学生是不可能生而知之的,他只能经过教师的点拨、指导。所以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教学时,对“何时用、如何用”,要深思熟虑,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自主研究和独立研究的机会。如:在“提问”和“猜想”这两个节上,学生会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及生活经验,提出许多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和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众多的猜想,面对这些研究的“问题”及“猜想”,如果让学生研究下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肯定是有益的。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真正按上述观点来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的“导”的作用就体现的非常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把握好“度”,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减小探究的盲目性和难度。

(二)处理好合作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避免形式主义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师,最不可理解的是学生喜欢上课,上课也很“热闹”、“活跃”。可就是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能力不强,不会解题。反思教学,我们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中“合作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不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学习团体,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可以激发思维碰撞,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也正是课程改革倡导的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切不可由此而产生片面认识,曲解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含义,一个问题下来,如果教师就让学生“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十分热闹,其中学生又有多少深入思考呢?结果只能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扼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是十分不利的。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是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尊重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合作讨论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处理好物理实验与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关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

多媒体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以说是教学手段的大革命。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的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它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物理知识,并能具体应用,拓展学生视野,积极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现已深受物理教师的喜爱,且各地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都力求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纷纷采用。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确出现了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使教学走入误区,从而适得其反。如用多媒体代替演示实验教学的现象,其模拟的实验现象的可信度将在学生中大大降低。再就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新奇“物理情景”时,面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大量的规律和结论都是通过无数重复性的实验总结出来的。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实的,从“虚拟”到现实毕竟还有一步之遥。因此,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恰入其分,不能过份追求所谓“新潮”,抑制了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