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6-23 15:14:20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地理教学反思【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地理教学反思 篇1
初中地理自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那么久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无论七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地理,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这就避免了像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新教材还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地理教学教法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内容,要联系当地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张开教学活动,吸引学生。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容易远离课本。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教学活动展开困难。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8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地理教学反思 篇2
忙碌了三年的20xx届学生终有了满意的归宿。综观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为了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做为一名年青的地理教师,很有必要对高三的地理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作为2012届学生地理学科的备课组长,我的做法如下:
一、勤订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凡事预则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进程,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复习的节奏。从高一开始,我们地理备课组就做了三年的规划,高一至高二上认真抓会考,高二下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复习和选修课程的学习,高三上必须完成一轮的复习。高三下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补缺补漏。这样做我们大家无论何时都对下一步的教学、学习任务明明白白,每一时间段大家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二、深刻领会考纲要求,制定有效教学计划,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精神
我们备课组有很特殊的实际情况,应届文科就2个班,但我们俩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都非常认真的对待,备课组成员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备课组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命题方向,制定可行有效地理第一轮复习复习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我们还常常选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体备课。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讨论如何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和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讲课尽管是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但却要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学到东西。在教研时间以外,无论何时碰到棘手的问题,我们也都经常相互交流,互补知识,不断提高授课质量。
当然集体备课后,还要把集体讨论中得到的收获加以消化和巩固,还得再进行个人钻研。因为,别人的经验再好,对自己来说,都只是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钻研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所以,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是:在个人钻研的前提下,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人备课。
三、重视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的调整
如何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我们地理备课组还经常请教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
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3、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2008高考5-7考察产业转移,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内容,但只要我们把握我国产业布局的变化,此题则可迎刃而解。
4、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
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Ⅰ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5、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
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四、二轮复习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以前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
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重基础,抓热点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要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比如2008年高考伊犁河谷的水草充足等等,无一不是在基础知识上做文章。
热点问题不可避免,这要求教师课后必须做大量工作,针对热点,我做了以下专题:粮食问题、西气东输、雪灾、地震、气候变暖等。为考前稳定军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
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如2008年高考卷Ⅰ1--4题,图中很多信息(油菜、中年人口比重)是题的答案的关键。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切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严格按高考要求规范学生行动,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我国历史悠久,民间美术源远流长,这些美术作品,象一首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幽默、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民间艺术生动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恒常的主题,极易为儿童接受。然而在当前经济建设的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的电子文化以及日本为代表的动漫文化的冲击,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慢慢淡出,中国孩子的心灵面临母语文化资源的饥渴。
由此,我们开展了“民间美术欣赏”系列活动,本次欣赏木版年画“老鼠娶亲”是活动之一,旨在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题材为媒介,让孩子了解感受、认识理解我国优秀传统和民族民间文化。本活动通过观察-聆听-表演-绘画等手段来让孩子理解作品内涵,表达自己心中的童话,在创作过程中让心灵得到真、善、美的滋养。
活动目标:
1、感受画面热闹、喜庆的气氛。
2、了解中国民间婚嫁的一些风俗及所蕴含的文化。
3、大胆表述自己的观念的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
活动准备:
电脑、投影、《老鼠娶亲》图片、唢呐、唢呐音乐《喜庆》、锣、红盖头、自制简单的花轿。
活动过程:
1、整体欣赏。(出示画面)
师:这幅画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请你把看到的。和同伴讲讲。(幼儿自由讲述)
2、分层欣赏。
师:这幅画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是老鼠结婚了呢?
师:新娘新郎在哪里呢?为什么要用红色来装扮花轿和新娘新郎呢?(红色代表了热闹、喜庆、红火……)
吹唢呐:老鼠吹的是什么?这种乐器的名字叫什么?(出示唢呐)我们一起来学学老鼠是怎么吹唢呐的。再听一听唢呐的音乐,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敲锣:这只老鼠站在队伍的哪里?它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锣)我们来听一听这个锣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声音由强到弱,传得很远)好象在告诉人们什么呢?(鸣锣开道,告诉人们快来看老鼠娶亲了……)
送礼:看看这两只老鼠手里拿着什么?为什么要送鸡和鱼?(代表吉祥如意、年年有余)
迎亲的队伍遇见了谁呢?猫在干什么?学一学猫的样子?遇到这样的猫,老鼠会有什么下场呢?
这幅画里还蕴藏着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呢?你们想不想听呢?
讲述故事《老鼠嫁女儿》
你猜猜这幅画是怎么画成的呢?(介绍木版年画,过年的时候人们把它挂在家里,希望来年五谷丰登。)
我们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
3、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老鼠娶亲的游戏吧。(请幼儿分别扮演新郎新娘,以及吹唢呐敲锣抬轿的老鼠,另一幼儿扮演猫,进行游戏)
4、活动延伸:幼儿创作:《老鼠娶亲》。
附故事:老鼠嫁女儿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家里办喜事,有个女儿要出嫁。 “女儿嫁给谁?”妈妈问爸爸。爸爸是个老糊涂,他说;“谁神气就嫁给他。”爸爸就去找太阳。太阳说;“乌云要遮我,乌云来了我害怕。”爸爸又去找乌云。乌云说:“大风要吹我,大风来了我害怕。”爸爸又去找大风。
大风说:“围墙要堵我,我见围墙就害怕。”爸爸又去找围墙。围墙说:“老鼠会打洞,老鼠来了我害怕。”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老鼠怕谁呀?爸爸乐得笑哈哈,“原来猫咪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他。”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老鼠女儿坐花轿,一抬抬到猫咪家。老鼠爸爸,老鼠妈妈,第二天去看女儿,咦,女儿不见啦。“女儿在哪?女儿在哪?”猫咪说:“我怕人家欺负她,啊呜一口就吞下。
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奥运主题综合探索单元的第二个内容,着重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并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了解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追求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精神;顽强拼搏,为民族、为国家争取荣誉的精神;使得教学更富有人文性,第十一课: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形式。
2.用语言评述一下所欣赏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传递情感,关心身边的校园活动,关心他人。
4.从体育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设计一件小艺术品,用色彩和形象表情达意。
难点:
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体育精神。
教学准备:
本课对学习材料不作限定,教师和学生可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和形式完成作业。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学习了《人文奥运》一课以后,同学们知道了不少奥林匹克知识,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请同学们想一想、谈一谈,用美术作品能不能表现奥林匹克精神?怎样表现?
学生:看书第9、10俩课,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如绘画、雕塑、小工艺品、运动服饰、摄影作品等。发言。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
学生:一位同学总结表现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可选择(1)展示学生带来的资料,(2)赏析课本上的范例,(3)演示课件(4)展示其他班学生作品等形式,启发学生,激发创造欲和灵感。
学生:(1)展示和讲述自己带来的资料。(2)学生分析课本上的作品。(3)欣赏同学作品,畅谈自己的构思,以多种方式酝酿创作构思。
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挖掘作品中体现的体育精神和艺术魅力。
学生:讨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感。
教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
(1)为校运动会设计奖品和纪念品。
(2)为本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设计纪念品。
学生:设计、制作。可采取一人单独创作、组合等形式。
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鼓励学生。
学生:逐步完善设计,实施制作。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或课件演示等手段,提示学生如何能是一件礼物或奖品更精致、更隆重。
学生:装饰装潢手段可以提高作品的品质,使作品更精致可爱。
教师:小结
学生:品价作品及参与情况。
课后小结
本课关键是要找到学生作品与体育精神、情感表达的挈合点。
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教案 篇5
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再现性形象和表现性形象,具象性形象,意象性形象,抽象性艺术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它们的区别。
重点:
把握不同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
难点:
把握不同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什么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我们都知道了美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我们的同学可能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有些美术作品一眼都能看懂,但有的作品就有点让我们不知所措,这时大家常常就会说这样的画是“抽象画”或“印象画”,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懂这样的作品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请大家先看P58的《流民图》和P137的《格尔尼卡》,试着谈谈这两幅画的区别和自己的感受?
《格尔尼卡》:349.3cmx776.6cm,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该作品是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1937年4月26日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巨幅壁画作品。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两幅作品,都是借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来控诉法西斯的残暴。但我们从两件作品是却感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塑造。
一、 美术创作方法的角度:再现性艺术形象、表现性艺术形象。
再现性艺术形象: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如《流民图》《血衣》等,这类作品中的美术形象较容易把握,因为他们和客观现实没有多大的差距。
表现性艺术形象:强调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偏重于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
如《格尔尼卡》:
在作品中,作者运用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和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方法,极力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我们仔细观察和体味,会发现作品中有很多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在大火中哀号着跌落的妇女,拖着伤腿奔逃的妇女,握着断剑倒地的战士,瞪着双眼践踏妇女和儿童的野牛,受了重伤而昂首嘶叫的烈马,还有手握油灯,在黑暗中惊醒的妇女,一只以灯泡为眼珠的巨大的眼睛注视着这一切……(简要介绍一下立体派作品的特征:以多维的视角观察物象)
P137《呐喊》蒙克(挪威)油画73.5x91CM,奥斯陆国立美术馆
蒙克:挪威当代著名画家,表现主义美术的先驱者。父亲是平民医生,蒙克很早就目睹和经历了许多人间的不幸,特别是死神对人的折磨,他五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不久姐姐又被死神夺去了生命,这些经历对蒙克以后的美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是以他自己对现实的切身体验为基础而创作出来的。他自己在谈到这幅作品时曾说过:“…我和两位友人一起走在路上,太阳将要落山了,这时天空被染成了鲜血般的红色,我感到风刮得很厉害。忽然我像死了一样的疲倦不堪,一动不动的停立在那里,蓝色的海湾和小镇上空的血的炎舌在蔓延,友人先走了,就留下我一个人,这时我突然感到了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听到了自然的喧嚣声”。
注意:在美术作品中,再现与表现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二、 从美术创作的艺术手法角度:具象性形象、意象性形象、抽象性形象
1、 具象性形象:注重于对象视觉特征的具体而精确的再现。如:《血衣》《蒙娜丽莎》等。
2、 意象性形象:是作者依靠直觉,想象乃至幻觉等所构成的表象而创作的,着重表现的是形象的某种寓意,其形象往往具有虚幻和不全生活实际与思维逻辑,如P138《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作品中以三个柔软得像而一样的时钟为主要形象,分别挂在干枯的树枝上,搭在直角的主台上,卧在奇怪的生物上,唯一一个还保持着硬度和原貌的时钟,也爬满了蚂蚁,遭受着骚扰和蹂躏,荒凉的海湾是暗喻着生命的死亡还是时间的停止,都不得而知。
3、 抽象性形象:是指视觉形态的抽象,它只是对自然对象的外观进行程度不等的省略与舍弃。在抽象形象中,有的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对象,只是从其中抽取出某种适合的表现模式,另一类则是完全舍弃物象,去进行纯粹的形式构成。
【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其创作方法上和艺术手法上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就应该学会理解不同艺术形象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受,与画家在心灵上通过作品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到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