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优秀4篇正文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优秀4篇

时间:2024-03-27 04:30:12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篇1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生字。

2、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要

1、结合课文插图,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读古诗,看看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

3、认读生字。

二、激趣导入,初读感知

1、课件展示:秋末景象图。

2、仔细观察画面,指导看图:

⑴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3、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4、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

5、指名读,正音。

6、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

三、学习生字

1、互助合作:课件出示生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⑴人人会认。

⑵交流识记方法。

2、检查识字情况。

3、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枝记刘

四、重点讲解

1、读文质疑:

师: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谈自己的初步感知。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

2、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

擎雨盖傲霜枝残

4、我们想办法一起来解决。结合图片,引导理解。

5、讲诗意,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五、感受意境

1、通过诗中哪些词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体会秋天特点。

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交流感受:

收获的季节,富有生机的季节。

3、师:谁能读出这种情感?自由练读,等会儿展示。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a)背诵积累

师:看谁能背诵这首诗。

六、课堂作业

完成《书写本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赠刘景文》

2、收集秋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篇2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 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 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 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 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 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 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 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 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 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⑴ 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 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 /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篇3

之一

佚名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 篇4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赠刘景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赠刘景文》阅读原文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阅读题目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6)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赠刘景文》阅读答案

(1)(荷尽 菊残)

(2)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秋末冬初)

(4)(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秋令 晚秋景色之美

《赠刘景文》阅读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阅读赏析

诗中所咏为秋天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