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教案 >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正文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10-12 02:13:48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5张。

2、抢答器(鼓、腰鼓、锣)三个,统计牌一个,唐老鸭、米老鼠、小熊图片各一张。

3、水果卡片若干,礼花一个,胜利、失败、欢快的`音乐各一首。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师: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快乐数学本营,我是快乐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栏目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我们现在声的把口号喊出来: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

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今天的三个方队,贴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队,欢迎你们!贴有唐老鸭的是唐老鸭队,欢迎你们!贴有小熊的是小熊队,欢迎你们!米老鼠、唐老鸭、小熊都很喜欢吃水果,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水果,你们想要得到水果吗?那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快乐数学第一关。

1、师:第一关:必答题。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答错不奖励也不惩罚。但要自己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贴到自己队的英雄榜上。看那一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现在请各队的一号选手答题。

2、师:答题开始。请听题3 3=?(教师请三位选手轮流回答)幼儿:3 3=6师:(出示正瑞案)回答正确,某某和某某得到水果奖励。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地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2、能正确地摆、画出与图形对称的另一半,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3、能运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对称的图形,感受对称美。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操作纸、剪刀、小篓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女巫与公主”。

师: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漂亮的公主,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位可恶的巫师,她对公主施了魔法,把公主关了起来。你愿意帮忙把公主就出来吗?(愿意)我们要闯很多关,才能就出公主哦!你们有信心吗?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故事情节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帮助公主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二、游戏“闯关救公主”。

(一)第一关:寻找复原

师:请小朋友找出爱心的另外一半,把爱心复原。(出示三种不同的形状,让幼儿辨别)

师小结:像这种左右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叠的图形,叫对称图形。

(这一环节,孩子们首次接触到电子白板,都争先恐后地想到前面操作一下,同时,孩子们初步理解了对称图形的含义。)

(二)第二关:对折辨认

1、出示月牙形、梯形、正方形,请幼儿折一折,找出对称图形和不对称图形。

2、集体交流:

(1)请幼儿上前示范折一折,并说出图形是对称的。

(2)教师小结:像这种上下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叠的就是对称图形。

(此环节让幼儿通过动手做一做,在自己的探索操作中找出对称和不对称图形,并再次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老师也再次地进行小结含义。)

(三)第三关:观察分类

师:请你把对称的送到笑脸框里,不对称的送到哭脸框里。

(此环节让幼儿在电子白板上把对称和不对称的图形分别拉到相应的框里,并通过对称轴进行检验,图形是否对称,孩子们争着上前试一试,分错了,其他幼儿积极愿意帮助他,并能够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四)第四关:旋转操作

师:两个梯形,请你转一转、摆一摆,把右边的梯形跟左边的相对称。

师巩固总结:以对称轴为中心,左右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能够重叠在一起的就是对称图形。

(此环节是最后一关,幼儿非常兴奋,公主就快要被救出来了。但是这关也是最难的一关,不仅要观察梯形的特征,还有观察梯形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一开始请了两名幼儿都没有摆对,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通过一次次的观察,终于摆到了正确的位置。)

三、感恩“公主送礼物”。

集体讨论并操作:如何折、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公主就出来了,为了感谢我们,公主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这些礼物都是对称的,它的另一半藏起来了,应该怎样折出和剪出完整的礼物?

(此环节利用公主送礼物,让幼儿通过折和剪,感受对称的含义,体验对称的美。)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我园紧邻地铁站,孩子们每天来园、离园都要经过,有的孩子每天都乘坐地铁上幼儿园,地铁已深深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为此,我园开展了“地铁在我家门口”的主题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带来了许多资料,其中就有地铁1号线的线路图。这幅图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例如:1号线经过多少站台?多少站台在地上?多少站台在地下?怎样用自己的方式统计、记录?于是,我们借助这一资源设计、开展了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地铁线路图上虚线、实线代表的意义,分类统计经过虚线、实线的站台数量。

2、活动中能大胆讲述,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地铁线路图幻灯片。

2、幼儿人手一份地铁线路图、笔、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观察分析地铁线路图。

1、师幼共同观察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这是什么图?

幼:乘地铁的图。

师:对,这是南京地铁1号线的线路图。

师:线路图上有些什么?

幼:字/三山街/小行/新街口……

师: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2、理解线路图上虚线、实线代表的意义。

师:这些是站台的名字,线路上除了字之外还有什么?

幼:圆圈。

师:这些圆圈都和站台的名字在一起,它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通过指图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理解站台就是车站的意思,是人们等地铁、上地铁的地方,就像公共汽车的站台一样。)

师:除了字、站台外还有什么?

幼:连起来的线和没有连起来的线。

幼:(指着断开的线)是虚线。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叫虚线?

幼:折纸图上就有这样的线。

师:真能干,你们会联想到折纸图上的虚线。断开的线叫虚线,那连在一起的线叫什么呢?

幼:连线。

师:我们把连在—起的线叫实线。

师:你们乘地铁到过新街口吗?

幼:去过。

师:新街口站在地上还是地下?

幼:地上/地下。

师:看来有的小朋友不是很清楚。请你们来看看视频。

(教师利用多媒体超链接功能,链接相应站台的图片或自己拍摄的视频,使幼儿清楚地看到新街口站是地下站。)

师:我们继续来看线路图。张府园站、三山街站、中华门站、安德门站、小行站在地上还是地下?

师:你们在线路图上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有?这些在地下的站台在什么线上?在地上的站台在什么线上?

幼:地下的站台都在虚线上,地上的站台都在实线上。

师:是吗?珠江路站在地上还是地下?为什么?

幼:地下,因为在虚线上。

师:正确。

(为验证幼儿是否真正理解虚线、实线代表的意义,教师通过追问让幼儿进一步观察,为他们后面做统计打下了基础。该环节也是活动的重点。)

二、统计地上、地下站台的数量。

1、教师讲解幼儿的记录单。

师:有多少站台在地上、多少站台在地下呢?现在请你们来统计一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记录地上、地下的站台?

(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幼儿已有的关于标记的经验,知道可以用各种图形、颜色、箭头或字来表示地上、地下。)

幼:红色表示地上站台,黄色表示地下站台。

幼:三角形表示地上站台,圆形表示地下站台。

师:做好标记之后数一数地上、地下的站台分别有多少个,将结果写在表格中。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和记录,这是幼儿自主学习、表达的过程,也是活动的难点。)

2、幼儿统计、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交流分享各自的记录结果和统计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

幼:地上的站台有5个,地下的站台有11个。

师:地铁一共经过多少站台?

幼:16个站台。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我数出来的。

幼:我用加法,将地上的5个站台加上地下的11个站台,一共16个。

师:你们很能干,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都可以。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看地铁线路图,统计了地铁1号线沿途的站台。以后,你们还可以统计其他地铁线路中地上、地下的站台,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含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区别上下

活动目标

1、区分并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2、能正确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3、发展方位知觉,初步理解方位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上下(1-47)

2.毛绒玩具7-8件,分别放与教室内不同物品的的上下、前后位置上。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你们愿意做吗?游戏的规则是你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例如:上面拍拍手(在头顶上面拍手)下面拍拍手(在膝盖处拍手)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增加难度,例如:上面拍3下,下面拍4下。

二、展开

1、教师讲解:上、下

教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时,你是怎么理解上下的?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上就是仰头,下就是低头,前是我们眼睛直接看到的位置,后就是屁股后面的位置。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上面是什么?

(有灯、风扇、屋顶)

我们的下面是什么?(地面砖)

2、游戏:变变变

(1)请三个幼儿来前面站成一纵队,请大家看看并说一说前面的是谁?后面的是谁?中间的又是谁?

(2)再请这三个小朋友往有图有真相后转身,再让大家看看现在前面的是谁?后面的是谁?中间是谁?

幼儿三人一组,自由玩此游戏,相互说说方位关系的变化。

3、找一找

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许多的毛绒玩具,你们去找一找,它们都在哪里?在什么位置?(请若干个幼儿寻找,并说出玩具所在的位置)

教师指导幼儿将话说完整,例如:小猫在橱子的上面。小狗在钢琴的下面。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