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正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4-06-12 06:58:2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敬业的小编小鱼儿给大伙儿找到的10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在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叫做这个等式的左边、右边。等式可以是数字算式,可以是公式、方程,也可以是用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运算法则。

2、等式的类型楷体五号

(1)恒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能成立。如:数字算式 。

(2)条件等式:只能用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才能成立。方程 需要 才成立。

(3)矛盾等式:无论用什么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都不能成立。如 , 。

注意:等式由代数式构成,但不是代数式。代数式没有等号。体五号

3、等式的性质五号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 ,则 , 。

注意:

(1)在对等式变形过程中,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同时减,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不能漏掉某一边。

(2)等式变形过程中,两边同加或同减,同乘或同除以的数或整式必须相同。

(3)在等式变形中,以下两个性质也经常用到:

①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 ,那么 。

②等式具有传递性,即:如果 , ,那么 。黑体小四

二、方程的相关概念黑体小四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注意:定义中含有两层含义,即:方程必定是等式,即是用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方程中必定有一个待确定的数即未知的字母。二者缺一不可。楷体五号

2、方程的次和元 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称为方程的次,方程中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为元。楷体五号

3、方程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楷体五号

已知数:一般是具体的数值,如 中( 的系数是1,是已知数。但可以不说)。5和0是已知数,如果方程中的已知数需要用字母表示的话,习惯上有等表示。

未知数:是指要求的数,未知数通常用 、 、 等字母表示。如:关于 、 的方程 中, 、 、 是已知数, 、 是未知数。楷体五号

4、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楷体五号

5、解方程 求得方程的解的过程。

注意: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求得的结果,前者是求出这个结果的过程。

6、方程解的检验楷体要验证某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只需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如果左、右两边数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否则就不是。黑体小四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小四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这里的“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楷体五号

2、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楷体五号

标准形式: (其中 , , 是已知数)的形式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最简形式:方程 ( , , 为已知数)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注意:(1)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所以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变形为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来验证。如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变形,直接判断就出会现错误。

(2)方程 与方程 是不同的,方程 的解需要分类讨论完成。黑体小四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五号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个整体,含有多项式时应加上括号。

(2)去括号: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不要丢项。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的形式。 注意: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5)系数化为1: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得到方程的解 。 注意: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倒。体五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技巧有:整体思想、换元法、裂项、拆添项以及运用分式的恒等变形等。

3、关于x的方程 ax b 解的情况 ⑴当a 0时,x ⑵当a ,b 0时,方程有无数多个解 ⑶当a 0,b 0时,方程无解

练习1、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等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1) ,则 ; (2) ,则 ;

(3) ,则 ; (4) ,则 。

练习2、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⑧ ;⑨ 。

2、判断题。

(1)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一定是方程。

(3) 是方程。

(4) 不是方程。

(5) 不是等式,因为 与 不是相等关系。

(6) 是等式,也是方程。

(7)“某数的3倍与6的差”的含义是 ,它是一个代数式,而不是方程。

练习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1、在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1)3x+5=12; (2) + =5; (3)2x+y=3; (4)y2+5y-6=0; (5) =2.

2、已知 是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求 的值。

3、已知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___

4、已知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 ; 。

练习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解法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根据方程解的具体数值来确定

1、若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 ,则代数式 的值是_________。

2、若 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 。

3、某同学在解方程 ,把 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 ,该同学把 看成了 。

二)、根据方程解的个数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关于 的方程 ,分别求 , 为何值时,原方程:

(1)有唯一解;(2)有无数多解;(3)无解。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无数多个解,那么 , 。

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解,试求 的值。

三)、根据方程定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若 , 为定值,关于 的一元一次方程 ,无论 为何值时,它的解总是 ,求 和 的值。

2、当 取符合 的任意数时,式子 的值都是一个定值,其中 ,求 , 的值。

五号

四)、根据方程整数解的情况来确定楷体五号

1、已知 为整数,关于 的方程 的解为正整数,求 的值。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整数解,那么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

3、若方程 有一个正整数解,则 取的最小正数是多少?并求出相应方程的解。

五)、根据方程公共解的情况来确定

1、若 和 是关于 的同解方程,则 的值是 。

2、已知关于 的方程 ,和方程 有相同的解,求这个相同的解。

3、已知关于 的方程 仅有正整数解,并且和关于 的方程 是同解方程。若 , ,求出这个方程可能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基本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解方程:(1) (2) - =1- (3)

二)、分式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楷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4)

三)、含有多层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五号

1、解方程:(1) (2) (3)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解法

1、解方程:(1) (2)

(3) (4)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4x2n-5+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_______.

2、若x=-1是方程2x-3a=7的解,则a=_______.

3、当x=______时,代数式 x-1和 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x的 与x的3倍的和比x的2倍少6,列出方程为________.

5、在方程4x+3y=1中,用x的代数式表示y,则y=________.

6、某商品的进价为300元,按标价的六折销售时,利润率为5%,则商品的标价为____元。

7、已知三个连续的偶数的和为60,则这三个数是________.

8、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2天完成,若甲、乙一起做,则需________天完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方程2m+x=1和3x-1=2x+1有相同的解,则m的值为。

A.0 B.1 C.-2 D.-

10、方程│3x│=18的解的情况是。

A.有一个解是6 B.有两个解,是±6

C.无解 D.有无数个解

11、若方程2ax-3=5x+b无解,则a,b应满足。

A.a≠ ,b≠3 B.a= ,b=-3

C.a≠ ,b=-3 D.a= ,b≠-3

12、解方程 时,把分母化为整数,得。

A、 B、 C、 D、

13、在800米跑道上有两人练中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60米,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起跑,t分钟后第一次相遇,t等于。

A.10分 B.15分 C.20分 D.30分

14、某商场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时发现,二月份比一月份增加了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少了10%,则三月份的销售额比一月份的销售额。

A.增加10% B.减少10% C.不增也不减 D.减少1%

15、在梯形面积公式S= (a+b)h中,已知h=6厘米,a=3厘米,S=24平方厘米,则b=( )厘米。

A.1 B.5 C.3 D.4

16、已知甲组有28人,乙组有20人,则下列调配方法中,能使一组人数为另一组人数的一半的是。

A.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 B.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C.从乙组调12人去甲组 D.从甲组调12人去乙组,或从乙组调4人去甲组

17、足球比赛的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是0分,一个队打了14场比赛,负了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场。

A.3 B.4 C.5 D.6

18、如图所示,在甲图中的左盘上将2个物品取下一个,则在乙图中右盘上取下几个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三、解答题。(19,20题每题6分,21,22题每题7分,23,24题每题10分,共46分)

19、解方程:2(x-3)+3(2x-1)=5(x+3)

20、解方程:

21、如图所示,在一块展示牌上整齐地贴着许多资料卡片,这些卡片的大小相同,卡片之间露出了三块正方形的空白,在图中用斜线标明。已知卡片的短边长度为10厘米,想要配三张图片来填补空白,需要配多大尺寸的图片。

2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大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数字的3倍少2.若将三个数字顺序颠倒后,所得的三位数与原三位数的和是1171,求这个三位数。

23、据了解,火车票价按“ ”的方法来确定。已知A站至H站总里程数为1500千米,全程参考价为180元。下表是沿途各站至H站的里程数:

车站名 A B C D E F G H

各站至H站

里程数(米) 1500 1130 910 622 402 219 72 0

例如:要确定从B站至E站火车票价,其票价为 =87.36≈87(元)。

(1)求A站至F站的火车票价(结果精确到1元)。

(2)旅客王大妈乘火车去女儿家,上车过两站后拿着车票问乘务员:“我快到站了吗?”乘务员看到王大妈手中的票价是66元,马上说下一站就到了。请问王大妈是在哪一站下的车(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24、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

票 价 5元 4.5元 4元

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该公园,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需付486元。

(1)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

(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提示:本题应分情况讨论)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单项式及其系数、次数的意义。

难点

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1]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xx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提问: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解答:

1002=200千米

1003=300千米

100t=100t千米

我们用含字母t的式子100t表示路程。用字母表示数后,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达出来,更适合一般规律的表达。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现实问题情境出发,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以青藏铁路为引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渗透。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篇3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篇4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借助频率或考虑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区分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这三个概念.

2.借助频数或频率,初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不可能”、“必然”和“可能”.

三、教学难点

怎样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抛掷硬币的游戏吗?再抛10次试一试,记录一下,看看有________次正面朝上,有_______次反面朝上.

提问:在刚才的抛掷硬币游戏中,你发现正反面同时朝上有几次?

学生回答:0次;一次也没有;不可能.

回答得很好.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情有可能发生,也有不可能发生的.下面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骰子.

(二)新授

骰子都是正方体,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六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的质地是均匀的,也就是说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下面两人一组做掷骰子的游戏.

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备好的表里.掷完20次以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记录下数据.

提问:“点数7”出现了多少次?

学生回答:0次.

从每个小组的频数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如何,“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掷的时间还不够长或掷的次数还不够多,而是因为骰子上根本没有“7”.所以,无论再挪多少次,“点数7”都不会出现.我们可以说“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提问: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学生进行简单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言:大干“点数7”的点数,像8、9都不可能发生.

那么,可能发生的事是什么呢?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1)常见的几何体;

(2)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及点、线与平面

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棱柱的特征;并注意棱柱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4)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的平面图形及圆

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5)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面的形状;

(6)物体的三视图,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7)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一。填空:

1、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______;它有_____个面组成;它有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条边。

2、正方体或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______个面,______条棱,_____个顶点组成的。

3、在①长方体、②球、③圆锥、④圆柱、⑤三棱柱这五种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完全相同的是(填上序号即可)

4、一个棱柱有十个顶点,且所有侧棱的和为30cm,则每条侧棱长为cm.

5、将下面4个图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沿所画线折起来,把折成的立体图形名称写在图的下边横线上:

6、如图是一些相同的正方块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则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方块数为。

7、如图所示,木工师傅把一个长为1.6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80,那么这根木料本来的体积是

8、要把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至少需要剪开________条棱。

9、如图,截去正方体一角变成一个多面体,这个多面体有____个面,____条棱。

10、若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6,_=____,y=____.

11、四棱柱按如图粗线剪开一些棱,展成平面图形,请画出平面图来:

12、薄薄的硬币在桌面上转动时,看上去象球,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13、右图中,三角形共有个。

14、如图是用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摆放成的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第13题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5、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Pqmn

①小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②然后抬起了前腿看,③唉,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④最后,

它终于爬上了桌子………按小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四个画面的顺序为()

A.mnpqB.q

16、以下四个平面图形中,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ABCD

17、只有盖的盒子长、宽、高分别为5、5、3cm,如图所示,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

发,沿棱爬行,爬行的路径不许重复,则蚂蚁回到A点时,最多爬行()

A.24cmB.32cmC.34cmD.48cm

18、一个几何体是由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其主视图和左视图

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最多可由多少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

A.12个B.13个C.14个D.18个

19、把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最多有几个面()

A.5个面B.6个面C.7个面D.8个面

20、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发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

到20__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__B.20__C.20__D.20__

21、下列四个图形折叠后与所得的正方体的各个面上所标数字一致的是()

22、如图(1)是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如果将其折回原来的

正方体图(2)时,与点P重合的两点应该是()

A.S和ZB.T和Y

C.U和YD.T和V

23、用一个平面去截①圆锥;②圆柱;③球;④五棱柱,能得到截面是圆的图形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其中哪两个完全相同()

A.(1)(2)B.(2)(3)C.(3)(4)D.(2)(4)

25、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处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__个三角形,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__B.20__C.20__D.20__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是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中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中起着对后面进一步学习的铺垫作用,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进而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额数与频率的概念。

2。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形成猜想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利用数据的收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体验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李小姐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李小姐、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学徒,现在需要增加一个新工人。

小张姐姐应征而来,与李小姐交谈,李小姐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小张姐姐工作几天以后,找到李小姐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3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300元呢?”李小姐说。“小张。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看这张工资表”

人员李小姐亲戚领工工人学徒合计

工资/人2200250220200100——

人数16510123

工资总数220015001100200010069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小姐说平均每周工资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姐姐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