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小摄影师》教案【精选6篇】正文

《小摄影师》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3-08-04 23:08:08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次为您整理了《小摄影师》教案【精选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小摄影师 篇1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三、教学建议

1.课外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8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摄、社”(翘舌音)、“躬”(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摄”读成nie。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如,自由朗读课文,图画不认识或者容易读错的生字,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然后教师检查认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联系生活经验识字,结合身体动作学习“鞠、躬”;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眉──媚、弓──躬、必──秘、交──胶、土──社。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基、备、卷” 为“上大下小” 的上下结构,“突、弄、杂” 为“上小下大” 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辆”时,要注意“车”作为偏旁时笔顺的变化,其最后一笔是“ 提”,不是“横”或“竖”。

3.本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为引起学生积极探讨,教师在学生了解叙述顺序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也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 和“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两方面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下面几个问题:

(1)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是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

(2)在小男孩拍照之前,高尔基听从他的“吩咐”,而且还等了“很久很久”,开始照相时,“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所有这些细节都反映出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特别是“很久很久”,表明在这样长的时间内高尔基没有厌烦,反映了他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

(3)孩子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后,高尔基问“你怎么了”,这不仅反映出他对孩子的突然表现迷惑不解,更有一种关心在里面。学生在朗读时,语气要温和亲切,语调要舒缓轻柔。

(4)当孩子把“胶卷忘在家里了”的事告诉高尔基后,“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这个“赶紧”,表明他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切之情。

(5)当孩子跑出房间后,高尔基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这反映出他主动帮助男孩的一片爱心。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大声喊道”“孩子,回来” 呢?它反映出高尔基想帮助孩子,但又担心孩子听不见的急切心情。

(6)高尔基最后对秘书说:“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要抓住“很忙” 和“一定”两个关键词语。从中可见高尔基对媒体宣传自己并不关心,相反,对于这个少先队员却非常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爱护下一代的崇高品质。

针对那个男孩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

(1)门卫不放孩子进去见高尔基,他就从窗户扔进去一个纸团,请高尔基本人帮忙。这表明男孩很聪明,会想办法;很大胆。

(2)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男孩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这里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

(3)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4)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

(5)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

4.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如“明媚”,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明媚”在这里形容的是早晨的阳光,联系生活中对早晨阳光的观察,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阳光)明亮,结合语境,“明媚”还带有感情色彩。

5.要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孩子用了很久的时间去准备,最后说这句话时,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上面已经说过,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的迷惑和对孩子的关切,因此读书时语气要温和、轻柔;“是那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这句话体现了高尔基仍旧挂念着那个孩子,内心充满了关切,读书时应该读出关切之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思考如何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

6.课后的第一、二题,可以与课文句段篇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处理。第三题是积累词句的练习。教师对此不必做统一的要求,要允许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接着写这个故事”。本课结尾,结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本文的对话较多,适合表演,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

四、参考资料

列宁格勒:原名彼得格勒,始建于1773年。十月革命胜利后,改为此名。位于波罗的海的芬兰湾边上,市内河流、岛屿、桥梁众多。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苏联解体后,现在俄罗斯境内,改名为圣彼得堡。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就诞生在该城。2003年曾隆重举行300周年庆典,国家出席了庆典活动。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以及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深受读者的喜爱。

秘书: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

小摄影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并认读“”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齐读这句话)

(2)理解词语:“吩咐”、“侧过脸”,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6.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2.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启发谈话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知道高尔基的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自学探讨,朗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问句,使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再来和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探究活动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小摄影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和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

3、情感目标:懂得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高尔基热爱儿童、关心下一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

2、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读课文。

1、继续思考以上问题。

2、画出不明白的字词。

3、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字词学习。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课堂练习。

(1)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贴(tiē)(动作演示,重点读准字音。)

突(tū)然:事先没预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提示是“穴”头)

吩咐(fēn fù)):交代别人要做的事或应注意的事。

侧(cè)过脸:(动作演示。举例:侧过身子、侧面)

(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3)比一比,再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课文。

二、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

指名由学生回答,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

三、讲解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从两方面想:一是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片,贴在他们的墙报上。二是高尔基突然接到小男孩扔进的纸团,得知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自己拍照,让门卫放小男孩进来。)

2、“突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儿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3、用“突然”一词说一句话。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读第2~5自然段。

2、门卫为什么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办公室?

(从二方面想:一是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也是他的工作;二是不让人进来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

3、高尔基在很忙的情况下让小男孩进来说明什么?

(这是破例,是对小男孩特殊照顾,也说明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热忱的关心和爱护。)

(三)学习第6——11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

2、“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画出来。(6、7、9、10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

3、朗读画出的语句,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仔细打量”知道小摄影师观察细致,也含有思考的意思。“摆弄很久”小摄影师不停地摆弄相机,为拍照作准备,同时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哭着走远”说明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能用高尔基胶卷,想马上回家取胶卷;“上车走了”是小摄影师因为自己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而悔恨,对自己一时疏忽而懊悔。)

4、高尔基在照相时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的呢?将这些语句画出来。(7、10、13、15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

(1)朗读画出的语句。

(2)“吩咐”是什么意思?文中谁按谁的吩咐?从“吩咐”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口头指派或命令,一般指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才使用它。高尔基按小摄影师的吩咐。“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占用他很多时间,他任其摆布,听从吩咐,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3)从画出的其它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面带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热忱慈爱,当小男孩哭着说忘带胶卷时,高尔基赶紧站起走到窗口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热爱的感情非常强烈;从高尔基见小男孩,不见记者的态度上,说明他对下一代的成长非常重视。)

5、这段又一次出现“突然”这个词,读含有突然一词的那句话。这次“突然”说明什么?(情况急剧变化。)

6、再用“突然”说一句话。

(三)读第12~15自然段。

小男孩会再来吗?

(再来可能性大。理由有两点: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强烈愿望促使他必然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会受到高尔基热情接待。)

高尔基工作很忙,他不接待记者,却希望小男孩再来这说明什么?

(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总结全文:

作者写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这件事,分别写了小摄影师和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神态,从中我们体会到高尔基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同学们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小摄影师 篇4

课题6小摄影师课时总计2 课时主讲人王丽丽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学流程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二、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三、合作识字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1.读文想问题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2.画句找答案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3.读句知内容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六、拓展活动故事按你的想象发展着,请你续编下去。编故事时,请仿照课文中的冒号和引号来运用。生习作后,再进行交流。1、介绍高尔基的名著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让学生在还不认识他时首先就崇拜上他。2、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设计    6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练习设计1.从课文中找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重视的句子。①高尔基拿了张纸,____________②高尔基走到窗口,____________③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____________2.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他再来,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不来,少先队的墙报怎么办?选择其中一种结果,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再说给同学听。3.语文活动:“学演课本剧”。先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以后,配上恰当的动作,在语文活动课上表演。看谁演得最生动形象。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首先在分段中学生对信的内容应划为第一自然段出错不少。在指导朗读时,我忽略了引导学生仔细体会高尔基对男孩的欣赏及对少年儿童的那种特殊的关心之情。在课尾让学生续编故事,看后有不少学生思维独特,还有的学生对各国生活不太了解加之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同,编造得更是希奇古怪,有的学生编小男孩回去后生病了,高尔基知道了整天烧香祝福,有的编小男孩再来时做了一件大事成了小英雄,还有的说小男孩回家的途中被绑架等等。不过大部分学生编的都是小男孩又回来后和高尔基照了合影等,回校后大家都夸奖他。看来学生看的惊险电视很多,他们的思维很复杂。

《小摄影师》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三、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初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难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四、说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乐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