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端午日【优秀4篇】正文

端午日【优秀4篇】

时间:2024-06-28 22:04:08

如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4篇端午日,欢迎参考阅读。

端午日 篇1

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幻灯显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  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划出相关的词语)

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2.  问题解决: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三  精彩赏析

1.  采用老师介绍的方式来阅读:

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你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2.  你也选择一个角色,按照要求来准备一段话。

3.  请几位代表上来讲讲,讲完之后会请同学根据要求来点评。

4.  大家的解说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识上的收获――场面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刻画

(3)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

5.  你们认为你们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合作努力,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中体现出的精神)

6.  让你来朗读这段文字,语速等方面你会怎么处理?

朗读时为了读出那欢腾热烈的气氛我们应该声音上――洪亮,有气势,语速――缓急交错(学生齐读)

三  韩国申遗引发的思考

去年,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这件事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作为一个华夏的子孙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

四  文化拓展

知道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她。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

(求福保平安、除害灭病、企盼丰收、辟邪免疫、渴望团圆、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对英雄伟人的敬重……)

五  课后学习(任选一题)

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学交流。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跳长绳的场面、吃年夜饭的场面、卡通节场面、拔河的场面……

六  结束语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希望在谁的身上?在你们身上,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端午日 篇2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àn(    )酒  茶dòng(    )  手脚líng lì(    )  缠guǒ(    )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3.下列病句(在原句上修改,每句限改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①这些献血的人,有教授,有干部,有工人,有工程技术人员,但还有最可爱的军人。

②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城市”。

4.根据下面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知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

①晚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03年南京)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芬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选》)

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是为了赞美什么?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的。

7.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的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8.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2)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9.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南京(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1.蘸,峒,伶俐,裹

2.d  “栩栩如生”描述的是视觉形象,而此句中应是听觉形象。

3.第1题删去“但”,因为前后并没有转折关系;第2题犯了宾语残缺的毛病,可在句末加上“的称号”或将“授予”换为“评为”。

4.如:①十分抱歉,没能让大家尽兴。我们一定会把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大家!②这个阿姨怎么啦?③真遗憾,我所崇拜的歌星竟这样没风度!④现在这些小年轻,没唱几首歌就自以为了不得,太不像话了!

5.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8.①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②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9.答案略。

端午日 篇3

《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江苏大丰沈灶中学 陈继军

该教案是本人获大丰市东南片优质课评比第一名教案

(一)教学理念:

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 :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师: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多媒体图及传说介绍),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 ,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问: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

从 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

二、新授

板块一:自学并疏通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 (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    峒(dòng)       泅(qiú)水 数        〔shù〕天前

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shù(戍)军  一律(lǜ)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桨 〕

板块二:分析课文

一:介绍风俗。

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生: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一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2、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

二:介绍赛龙船。

1、师:请哪位同学把你最欣赏的语段介绍给大家……你为什么欣赏这一段?(这些文字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① 其实对于赛龙舟的场面,古人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来描绘,下面我们欣赏一首诗。(多媒体字)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这两句诗从哪两个角度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从龙舟的迅疾;从观众的喝彩)

② 我们文中也有描写赛龙舟场面很激烈的句子。请找出来。(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③ 我们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分析,有哪些声音(锣鼓声;呐喊助威声……)视觉上描绘了哪几种色彩?(红、黄)

(展示多媒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段影片,待会我也请一位同学从这两个角度来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

(1)声音:锣鼓声,人声、歌声、鞭炮声、加油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特点:喧闹、有节奏、嘹亮、粗犷、

(2)视觉:色彩: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水花四溅

2、师:展示一张图片,从影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生:有浆手、站头人、鼓手、锣手、)多媒体展示文字

(1)我们来欣赏一下几幅桨手的图片,文中是怎样描绘桨手的……(齐读)我要请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来,可用词语来描绘他们的风采。要从多角度:动作、外貌、神态、 心理、精神状态……(生: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拼搏争先、乘风破浪、咬着牙、有力的臂膀、专注的神情、目视前方、……)你对文中描写 桨手的句子,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持、划这对桨手的动作的描写)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2)展示带头人的图片,他在船中的作用是什么?(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哪些词能够体现这 一点?(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文中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请哪位同学找出来  (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展示文字多媒体(齐读)

(3)展示锣鼓手的图片:文中对锣鼓手的作用是怎样介绍的,……(齐读)你认为除了调整节拍以外,锣鼓手们还有哪些作用。(鼓点除了能够使桨手们合拍以外,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多媒体展示文字。

(4)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

己芎茫鞘且桓稣迨遣豢苫蛉钡摹M窍嗷ヌ致垡幌拢惶趿垡肴〉米詈蟮氖だD闳衔Ω镁弑改男┨跫?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

引申: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对吗?

3、师: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梁红玉击鼓)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战场、打雷、赛场……)展示两幅图片:远景图,同学们你看哪在水中飞驰的龙舟象什么?(离弦之箭、飞龙、奔驰的骏马、脱缰的野马……)

三:师:大家刚才单单注意到了龙船上选手了,其实还有一大批人,他们虽是这比赛的配角,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是谁啊?(生:观众)对,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多媒体中四幅图片)大家能否用一些成语来形容岸上的情形?(生: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文中有对观众的描写吗?指名(两岸人呐喊助威)(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同学们,对观众的描写你觉得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象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

四:庆祝胜利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展现的这一条龙船的人在干什么?(生:庆祝胜利)对,这是一条获得胜利的船,文中也有描绘庆祝胜利的场面,请找出来。……胜利者会得到什么奖励?(生:一匹红布、一块小银)还有鞭炮的响声。齐读

五:捉鸭子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乭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的?(热闹,有趣 )

小结:同学们喜欢过端午节吧?为什么?(生:有粽子吃) 除了吃粽子,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生: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利用电脑、背投放映“端午日习俗”的影片〕

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构成了我们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大家课后看一下老师为你们搜集的关于端午节的更多有趣的事情。

板块三:小结:

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几千年的文明,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大家能举出一些我们国家独有风俗文化吗?而这些也越来越被世界了解,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喜欢。在

这次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的8分钟表演,就让全世界的人开了眼界,展现了美丽的东方文明。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

结尾声: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中国在了解世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中国。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国推向世界而努力吧!

课外作业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内容项目       具体内容       注意事项

赛前准备       时间       地点       参赛人员       比赛要求

人员安排       裁判员                  后勤人员

预期效果

奖励形式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鼓励奖

可能出现的情况

端午日 篇4

《端午日》说课

江苏大丰市万盈二中   陈继军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     激烈紧张

赛龙舟      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